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 《党政论坛》2011,(14):15-15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  相似文献   

3.
蔡娟 《理论探索》2006,4(1):132-134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他的慈善思想和实践蕴涵着崇高的人生境界。这主要是:搞好地方自治,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崇高的政治境界;扶持弱势群体,体恤穷苦民众,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境界;淡泊功名利禄,乐于无私奉献,体现了可贵的思想境界。他为推进中国慈善事业所做的思考和实践,今天仍使人感到亲切而有启发性,值得后人深深体会和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原人·自然》一章中,对其四种人生境界中的自然境界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人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现,与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天然素朴"极其的相似。由此观之,先秦道家的理想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说"的低级程度。  相似文献   

5.
甘草 《各界》2013,(6):6-8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冯友兰以“三史六书”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三卷书”先生,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二)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了解.(三)道德境界——更高级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余芳 《学理论》2009,(11):39-40
交往德育是师生共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通过对话和理解,得以不断觉解与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和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对灌输德育的扬弃与超越。彭未名教授在《交往德育论》一书以交往理论为规范基础,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大学德育及德育研究中的种种人文缺失的弊端和误区做深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评述,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交往德育”。  相似文献   

8.
在旅游审美过程中,人们的内心与外在景观交互作用所引发的体验,因不同旅游者主体通过旅游的"觉解"而构建的意义世界不同,形成不同的旅游境界。儒释道的旅游境界说虽然不同,但表现在审美上有着共同的山水意识、澄怀体道、天人合一以及死生意识等特征。现代人旅游也有不同的境界,从快乐主义视角出发,可以分为快乐之旅、愉悦之旅以及幸福之旅。  相似文献   

9.
周建梅 《学理论》2009,(32):124-125
东晋诗人陶渊明历经人世的艰难困苦,终于抵达和谐圆融的生命境界,这样的生命境界呈显在他的诸多诗歌中。宋词中和陶渊明相关的意象非常之多,宋代词人欣赏并企慕抵达陶渊明之生命境界,在这些词人中苏轼和辛疾弃是其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0.
叶朗 《党政论坛》2011,(12):1-1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虚无”既可从本体论上讲,则可从价值论上讲,还可以从修养境界上讲。儒家哲学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反对“虚无”之说,但在境界上则是肯定此说的。境界上的“虚无”是儒释道三家所共有的,但是,就儒家所言“虚无”仅仅是“境界上的”而论,它的虚无之说是与其他两家相区别的另一形态。刘蕺山的哲学思想一左 程序上是为矫正王还末流的虚荡之弊而形成的,但是,其思想中不管自境界而言的虚无思想。  相似文献   

12.
陈晓利  张玲 《理论导刊》2020,(5):112-1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更加艰巨的执政考验,作为党员队伍中"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必须修养官德,从思想底色、理想信念以及从政能力上下功夫,在解决自身与物、与人、与事三个维度的关系中不断提升领导境界。对物,领导干部应该依次超越"人役于物"和"取物有道"的境界,达到"超于物外"的境界;对人,不以情感差序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依据,摈弃"情感优先",崇尚"以民为先",拒斥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对事,摈弃"为官不为"与"为官乱为",追求充满创新精神的"合法为、积极为"境界。  相似文献   

13.
张长拴 《求知》2008,(12):21-22
在推进企业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新的伟大工程中.企业组工干部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要想成为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合格的组工干部.就必须追求党性至上的思想境界、事业至上的工作境界、公道至上的道德境界.就必须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最佳的状态、一个高尚的姿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新时期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  相似文献   

15.
慧不如痴     
我见过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做任何事,都能快速上手,表现杰出。但问题是刚熟悉一件事,他就开始想下~个职位,他的期待与要求,总是比主管快,最后在组织中,很难有一个职位适用于他。  相似文献   

16.
叶朗 《党政论坛》2011,(14):1-1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层面,工作或事业的层面,审美和诗意的层面。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最后一个层面是超功利的。人生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要有一种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人生不等于事业,  相似文献   

17.
意境与境界,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界定与分析,尚存在诸多争议.文章认为,意境说的理论源头是"诗言志说"与"比兴说",作为美学范畴,意境或境界即诗歌艺术形象;作为哲学范畴,境界则指人生境界,其最高形态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递了一份 辞职书。这事不大。中国那么 大,每天发生的事比这重要得多了。 但一个先进党支部的书记,“一向干得不错”,获得过多项工作的先进,现在一不是因为超龄,二不是因为引咎,三不是因为另谋出路,却几经考虑,要求辞职,其原因就值得推究。 原因何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干了太多欺上瞒下的事”,而这些事又非他所愿。他本来是想做一个好官,为乡亲们办点实事的。但是环境与形势却迫使他违心地做了许多乡亲们不满意、不高兴,自己也问心有愧的事: 前几年,粮食还没收,“上面”就把产量“估计”好了。凭…  相似文献   

19.
山东惠民老家有句骂人的方言叫“不贪业”,意指不干正事、不务正业之人。而对一心一意、千方百计干正事的人,则禁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人真贪业!”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都需要干正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贪业”人才。“贪业”,生活才富有意义,生命才更有价值,人生境界才会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犹豫的境界     
几乎每个入都有犹豫的时候,仔细观察,可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孔子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