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历代诗人写下了无数腊炙人口的名篇,汇成了浩瀚的诗的海洋。这些诗歌,以精湛的艺术造诣令人倾倒,又以深透的思想启迪着人生。在《哲学常识》上册教学中,我选用一些蕴含哲理的古诗来说明事物变化、人世沧桑等哲学原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物质是运动的,客观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哲学常识》第二课阐述了“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原理;第四课又指出,客观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在讲述之前,我出示了下面两首古诗,组织大家分析其中包含的哲理:拟古①明·钱宰长江东流去,来…  相似文献   

2.
徐慧珍  彭公亮 《理论月刊》2002,(9):43-44,49
陶渊明诗中的哲理诗思与海德格尔哲学的诗意相通。陶渊明《饮酒》诗的意旨在于对沉沦于世的生命如何获得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使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无蔽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3.
戎琦 《传承》2012,(21):64-64
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在这个以西方作家为主的得奖者行列中,除了刚刚获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还有几位亚洲其他国家作家的身影,他们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以色列作家阿格农、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泰戈尔:世界的东方诗哲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了亚洲作家,印度诗人泰戈尔(1861-1941)。这位出生于加尔各答、少年游学英伦的翩翩才子精通文学、哲学、音乐,作品遍及诗歌、小说、戏剧、歌剧,尤以诗歌称名。早期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从1920年发表《西岸》开始到1931年发表《奇迹》为止.新诗创作历时11年多,留下两本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遗诗《真我集》,诗的数量并不为多,但诗的分量却很重。他对新诗的独特创造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奇迹”。闻一多诗歌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内质、诗歌的格局与诗歌的艺术品位上。一、体现在诗歌的内质上,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相统一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为诗人深层的精神意识,它一在贯穿于闻一多的整个诗歌创作中。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5.
刘勇  黄元英 《求索》2012,(4):132-134
《中兴间气集》与《御览诗》两选本皆为中唐之际的诗歌选本,但二选本在诗人及诗歌选录上存在较大差异,后世对二选本的评价也大相径庭。通过比较分析,二选本存在诸多差异的原因在于:二选本诗选家的审美趣味相异;选家编选选本出发点或目的不尽相同。从比较中更可探索中唐诗歌所存在的共同的审美风尚以及中唐诗歌演变轨迹,更为重要的是二选本的存在使许多诗人及其诗作得以流传,为唐诗的校勘、辑佚等提供依据,通过比较更能发掘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桑大鹏 《求索》2007,(1):147-149
《孔子诗论》的论诗方式与传世文献《左传》的“用诗”方式完全不同:孔子通过用“知”的理性范畴分析诗歌文本以及透过“民性固然”表达自己对人性的哲学领悟,展示了其论诗的人本主义立场。《左传》则采用赋诗断章的“用诗”方式,以诗的段节隐喻或预测现实、评断人物甚至用诗歌占察人的命运,显示了与其崇尚怪力乱神的神秘主义相得益彰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7.
余悦  冯文开  王俊暐 《求索》2007,(10):50-53
北宋是文人的“黄金时代”,茶事与文士的生活更是难解难分。饮茶可以助文士诗兴,增添文士诗情;同时,文士又以诗歌咏茶情,诗茶互动。茶成为诗思的触媒,品闲的标志,北宋文士还常赠茶给友朋,并以茶为题,彼此唱和,怡情悦性。  相似文献   

8.
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问答。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但随之也产生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淡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6期发表了陶同同志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一文。(《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作了搞转)文章提出:“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涵盖一切的哲学的命题”是“…  相似文献   

9.
城市依赖农村,工业文明叫板农耕文化,构成了现代人生活疆域中的冲突和交锋。城市与农村,已成为人类文明史里两个互为联系又不可替代的隐喻活体。《我的城》是我省三代诗人陈亚冰、黎飞飞(拎风女子)、李才豪、童振诗(狂客青衣)四人诗合集,2009年11月南方出版社出版。在这本诗集里,四位生活在城市里的诗人们,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了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冲突——此问题放在现代诗史里,冲突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0.
“他爱诗如命,对推动诗运,更是不遗余力。在他主持《葡萄园》诗刊编务期间,曾大量刊登年轻诗人的作品,对提携后起之秀,付出过很多的心血。目前,台湾不少中青年诗人,都曾受过葡萄园的帮助。”——这一段话,是台湾《秋水》诗刊主编、女诗人涂静怡对著名老诗人、台湾诗歌艺术学会理事长、《葡萄园》诗刊社长文晓村由衷赞美之辞。事实上,文晓村不仅是台湾诗坛上一个成就斐然、十分爱护和提携新人的诗人,一个始终主张“国粹”——即中国诗歌要有中国特色的诗评家,更是一个推动诗运、弘扬诗教的歌手。  相似文献   

11.
刘一鸿 《求索》2022,(1):90-97
与读者的互动贯穿惠特曼《草叶集》始末,是《草叶集》深受世界读者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惠特曼强调读者参与诗歌连贯性塑造的必要性,以及读者在诗歌欣赏中所扮演的参与性角色,并通过一定的策略以实现诗人与读者的融合。从身体修辞、顿呼与表演性对话等方面来探索《草叶集》中诗人与读者关系的建构,能更好地理解惠特曼的诗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袁昌英在二十年代就是有名的剧作家。著有多幕剧《孔雀东南飞》和《饮马长城窟》、独幕剧《活诗人》、《究竟谁是扫帚星》、《前方战士》、《结婚前的一吻》、《人之道》、《文坛幻舞》等。尽管她的戏剧数量不多,却颇有特色,且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袁先生非常赞同密勒氏、梅郎等人提倡的“美感的自然主义”,她在散文《漫谈友谊》一文中写道:“这派哲学的论点是:宗教、诗歌、艺术等的经验是一种美感的反应,一种诗意的领域,人与凡尘世界发生一种欣赏的关系而引起的心理状态及表现。”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主体”,即“自我”的向外发展,是文学艺术的最大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李铭 《前沿》2009,(10):184-186
本文通过引用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创作 的《白桦树》等诗歌,对"白桦树"这一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与其他诗歌互为对照理解的前提下,试图把握"白桦树"这一意象所承载的神性美和人性美。另外再辅以弗罗斯特本人的文献中对诗歌本质的表述,得出结论:"白桦树"这一意象也是诗人对诗歌本质的隐喻。  相似文献   

14.
魏红梅 《求索》2011,(9):207-208,78
《怀仙感遇赋》是清初诗人丁耀亢诗歌中很有特色的一首自传诗,也是其诗集《陆舫诗草》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既对了解丁耀亢54岁之前的人生经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又对探究丁耀亢诗歌创作的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9,(21)
<正>近日,2019 "兴化水上森林秋韵诗歌美食文化旅游节"开幕式隆重举办。兴化水上森林董事长、诗人房春阳,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屈金星、中国台湾著名诗人詹澈分别致辞。多位台湾著名诗人参加活动,两岸诗人共植中华诗树。开幕式上,来自台湾的著名诗人詹澈、杨平、龙青等"诗奔"江苏泰州,"诗约"兴化水上森林,吟诗品蟹,诗酒共醉,以诗歌祖国,以歌诵盛世。两岸诗人共同开展的系列活动:台湾著名诗人龙青女士现场朗诵创作的诗歌《西藏的蓝》;两岸诗人詹澈、张云霞、杨平、于洪英、龙青、邢军等在木筏上朗诵完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与诗的关系是古希腊文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辨。一方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前辈自然哲人一样,站在哲学立场抨击诗人,另一方面,他又自称一直在努力学习写诗。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哲人柏拉图自己就是诗人,他无不通过诗的方式来呈示哲学。因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哲学与诗的关系的看法,迄今仍然让学界费尽思量。通过研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和诗的两段戏言,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揭示了哲学为何必须隐藏,以及为何需要用诗这一外衣来掩饰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对话体对于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话体在形式上体现了哲学的本质。对话体,以及相关的文学溯源不能证明柏拉图是诗人哲学家,论证柏拉图是诗人的研究者将陷入说谎者悖论中。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中对诗的批评必须认真对待,对诗的批评显明了哲学的本质。诗的本质是无知的经验模仿,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模仿理念,在于他凭借理性理解了理念世界,而诗人只是凭借感官看见了经验世界。  相似文献   

18.
诗意的生活     
诗几乎可以表述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人类离不开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诗。汶川地震时,人们最深刻的情感是用诗歌表达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哼唱的流行歌曲也都是诗。诗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泪。  相似文献   

19.
杜甫作为大家熟悉的伟大诗人,因其集大成而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因真实而深刻地记载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纵观其诗,其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更是把“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此作品更显爱国忧民、意蕴深厚的沉郁之气。 《春望》写于唐肃宗李亨至德二载(757)春诗人身陷长安安禄山营时。《春望》是杜甫踬于长安的第二年春天为感时伤别而作,堪称一首爱国忧民意蕴深沉的佳作。后人评此诗“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而这个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诗人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  相似文献   

20.
《诗创造》是刊发中国现代诗歌的主要刊物之一.该刊于1947年7月创刊,1948年10月被查封,前后共出刊16期.第一卷共计12期,第二卷共计4期.《诗创造》中刊载的内容基本分为国内诗人作品、外国诗人译作、理论及评介文章三个部分.《诗创造》共计刊发了475篇作品,其中国内诗人诗作352篇,国外诗人译作70篇,理论与评介文章29篇,编者刊发的《编余小记》《诗人与书》等系列专栏文章24篇.在《诗创造》中,“九叶诗派”的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袁可嘉6位诗人共发表了30篇作品,其中21篇是原创诗作,3篇是翻译作品,6篇是理论与评介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