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中国和印度最终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之前,实际控制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战略利益矛盾,中印双方对实控线的位置存在不同认知,难以就澄清和划设实控线的问题达成一致。实控线认知差异也持续引发中印在边境实控线地区发生军事对峙。从中国对解决边界问题的总体战略谋划、中印双边关系以及相互战略安全着眼,有必要在高度务实的基础上探寻管控实控线态势的新路径,为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印两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将边界争端与双边关系、边界安全、西藏问题和经贸联系等脱钩,以期将之简化为专业技术性问题、促其解决.但自2009年以来,印度一直加强在中印边界的军力建构和对争议地区的事实管控,支持和利用西藏分裂分子施压中国让步,引第三方介入以使两国边界争端国际化.这拉高了边界争端在两国关系中的分量,使边界局势重趋紧张,低烈度、高频度的边界军事对峙成为一种常态,对双边关系和地区局势造成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印度核试后 ,中印关系经历了又一次低谷。中国提出“解铃还需系铃人” ,要求印度就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发展核计划作出道歉和解释 ,停止核军备化进程 ;印度则需要中国认可新出现的战略现实。中印对话由于缺乏基本共识而一度陷入停顿 ,引发了近年来少见的外交危机。随后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变化促使中印双方相继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政策 ,经过艰难努力逐渐打开了恢复对话的局面 ,两国关系也开始出现改善的迹象。但鉴于印度继续推行其核计划以及双边关系中依然存在某些敏感问题 ,不确定因素必将持续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人口大国和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国家,也是拥有千年友好交往史和短暂边境冲突、且同步崛起的邻国,中印双边关系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但与之不对称的是,中印相互的认知存在严重错位、失衡和偏差。本文旨在梳理印度社会各界中国观的基本情况,并探究认知偏差背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历次中印边界争端后,印度战略界往往呼吁加强印陆军实力建设,以尽可能缩小中印军力差距。然而近年来,印度与中国边界博弈愈加重视运用非对称战略和冲突横向升级的斗争策略,提倡通过强化海洋战略布局,以谋求对华陆地边界战略优势,即所谓的“以海制陆”。印度战略界宣扬、鼓吹的“以海制陆”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姿态性、应激性举措,不会改变印度作为陆权国家的属性,且面临诸多内外挑战。这种思想客观上为海军谋求更多国防预算,促进其海军力量建设,进而为印度在海上主动触碰中国核心利益圈奠定基础,需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6.
2010年以来南海问题再度升温。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加大推动这一争议的"国际化"。印度也频繁涉入其中"搅局",扮演某种微妙的角色,究其原因在于印度在这一地区也具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同时也有针对中国的一面。未来印度在南海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取决于中印双边关系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管控好中印边境地区的稳定能有效削弱印度卷入南海争议的积极性,促使印度在海上合作问题上与中国相向而行,不至于与美日形成遥相呼应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很长时间以来,获得独立主权的印度并非在权力的真空中使用权力。与邻国的博弈也并非是无实之花。面对与中国有争议的中印边界东段,印度并非茫然无所适从。在争议明显存在的情况下,印度置事实不顾而对争议区采取行动,试图塑造出一种超逻辑的社会结构。为保证这一社会结构的存在,印度就以要素配置的延续性来确保。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印度加大对中印东段争议区的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鉴于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人们并非普通人,而是国家战略资产的认识,印度采取亲民举措便变得顺理成章。此举在本质上不仅操纵了印度人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印争议区的记忆密度,而且还定位了中印争议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达到以时间为空间塑形、以空间为权力增色的形式控制效果,及人为制作历史的目的。同时还能强化了印度在该地区的信誉,并使该地区陷入可能的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东亚地缘政治板块的主体国家,而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两国在陆地接壤,但并不是海上邻国。然而近年来随着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印度"东向"政策实施的加速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的增加,中印之间开始产生海权矛盾。南海这个世界海洋热点地区在中印海权矛盾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影响双边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近期中印边境争端中,印度以受害者的姿态表现着复仇者的意图、以对抗者的身份表达着投机者的诉求。印方在中印边境事态上所持的对抗性立场,不仅是其负面情绪上升的结果,也是其对形势预判及投机偏好使然。印方基此立场的利益诉求,至少涉及中印西段边境争议地区实控权、南亚地区影响力以及与美"联动"等相关考量。对于印方边境立场的未来前景,需要超越边界问题本身去评估。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背景下,未来印方对华强硬立场或将保持延续;中印边境形势或将摩擦增多,双方斗而不战;中印双边关系现在所处的低谷或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的常态。  相似文献   

10.
印度能源外交与中印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全球主要的能源消费方和进口方,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其内外政策的重点。印度推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加大了在全球的能源竞争力度。而中印面临相似的能源安全问题。中印能源供应源逐渐交织,双方竞争态势增强。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印度在全球的能源竞争与合作关系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关键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以印度彻底失败、中国获胜并单方面停火撤军而宣告终结。中国并没有凭借胜利去追求自己的领土要求,而是退兵静候印度前来进行边界谈判。这样的战争和这样的战争结局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2002年是中印边界战争  相似文献   

12.
印度对华安全认知与政策选择: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背景下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下的中国妖魔化,污蔑其对印度构成安全威胁。中印边界战争加剧了印度民族主义势力的安全担忧。在狭隘民族主义思维作用下,印度英文媒体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及中印关系进行大量负面报道,在印度社会掀起持续的反华逆流。囿于对华安全上的认知偏见和国内政治中的民粹主义风气,印度人民党以"中国威胁"为由对华持强硬立场,对印度的对华安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印关系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印度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对国际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也近乎同一。因此,促使双方合作的因素大于冲突的因素,中国和印度在今后更有可能走向密切合作的道路而非冲突与对抗。只要中印双方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在睦邻外交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中印之间建立的面向繁荣与和平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未来一定能结出硕果,中印关系的未来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印两国关于21世纪以来中印战略关系相关表述进行梳理,并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两国外交层面依然用积极话语描述和构建双边关系,但从其他层面考察看,近年来无论是印方还是中方的表述中所使用的竞争甚至对抗的词汇正在增多,两国话语都呈现多元化和不稳定性特征。但两国话语的差异性依旧明显,即印度国内更关注中印战略竞争的一面,并强调中国威胁;但中方更倾向使用积极话语表述双边关系,也更期待两国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即使中方已经认识到两国的竞争面正在扩大。两国对中印关系的定位与话语表述受到各自现实战略利益、外交话语风格,战略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两国需要重视其战略关系的复杂性,对两国战略关系进行更为清晰准确的定位和表述,防止战略误判。  相似文献   

15.
印度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尤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必须面向的主要国家,海上安全是理解中国和印度在印度洋地区进行战略接触的重要视角,中印海上互动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印度洋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然而互信缺失是影响中印双方在印度洋地区化解潜在冲突和开展有效合作的主要障碍。本文考察印度对中国"海丝路"的回应和中印在斯里兰卡的利益碰撞,比较中印对印度洋安全的认知,分析中印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安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国际体系均衡与中印共同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衡是国际体系赖以维持稳定的条件。现行国际体系因美国一家独大而呈现出异常形态,但仍保持了基本稳定,因而是异常的均衡。中国和印度的兴起可能使体系回归到正常的均衡状态,它们被认定为“处于战略十字路口国家”。但中印共同崛起的进程表明,体系均衡符合两国自身利益,且创造正常的均衡并不损害体系的稳定,因而它们是越过“十字路口”的利益攸关方。中印共同崛起对国际体系和中印双边关系发展都不是零和的。  相似文献   

17.
中印东段边界真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印边界最大的争议在东段。东段边界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这也可以从1938年以前印度官方地图得到证实。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侵略政策的产物,中国从未承认过。该线和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地区历来属于中国。英国并没有在那里行使过管辖权,印度只是在五十年代初才强占了这一地区。印度以所谓分水岭原则强调“麦线”是中印东段的天然边界。这一说法缺乏历史和地理根据。“麦线”是殖民主义者留下的混乱遗产。中印边界争端需要从政治上考虑,通过谈判,采取互谅互让态度来取得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8.
埃及是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中、埃两国建交后,双边关系总体发展良好。纳赛尔执政时期,中国与埃及因在西藏和中印边界等问题上的分歧使双边关系一度趋冷;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三次访问埃及,增进了相互了解,改善了两国关系。萨达特主政时期,中埃关系因国际关系而变得复杂化。穆巴拉克时代,中埃关系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预计未来中埃关系会进一步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美澳印”战略合作是中印崛起、亚太格局剧变背景下派生的国际现象。虽然日关、日澳、日印、美澳、美印、澳印这六对双边关系各成一体,但是作为“日美澳印”战略合作框架重要的结构与支撑,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交织的,不断推动着“日美澳印”战略合作的进程,因而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四国的双边关系不断发展和深化,战略合作得到增强,为构建“日美澳印”战略合作框架提供了最有效路径。尽管四国的双边合作程度不均衡,但在遏制中国的共同目标的促动下,联盟成为最有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印多边外交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两国逐渐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内找到了利益交汇点。因此,中印两国都在积极参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国希望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提升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印度希望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为印度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创造新的条件,并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