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5 毫秒
1.
1 金融犯罪案件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金融犯罪,通常指破坏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信息网络设施,或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侵害有价值的程序、资料及数据形式存在的财产,如电子货币等。这些犯罪活动严重影响金融业正常的业务处理,引发资金和信誉损失,影响客户利益,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与传统犯罪不同,金融业计算机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已有对金融犯罪的立法,多见于惩治货币类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金融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的中心。但是随之而来的金融犯罪严重扰乱经济秩序,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金融犯罪的涉案金额更是触目惊心,本文试图通过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业管理及法律等方面分析金融犯罪的主要成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金融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金融领域的犯罪应运而生。这类案件因犯罪手段专业性极强、犯罪金额巨大、案件情况复杂、案件敏感度高等特点,给检察工作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专题选取近年来在查处金融领域犯罪中较具代表性的操纵证券市场犯罪、内幕交易犯罪、非法集资犯罪和假币犯罪等进行实务解读,以期能积累检察官查处金融领域犯罪的知识储备,积极应对金融领域犯罪的新态势,有效打击了这一领域的犯罪。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处于一个新的转型和发展的时期.然而,伴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推进以及金融职能的扩大,金融犯罪也更趋严重,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日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审理的一系列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实施票据诈骗,犯罪金额高达三亿余元的重特大案件,十分典型地反映出近期金融诈骗犯罪的一些新特点,反映出司法机关打击犯罪和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金融刑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刑法是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金融刑法体系。由于我国金融业起步晚,发展远不够成熟,当前我国金融刑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对我国金融刑法中金融犯罪的范围、金融刑法的罚金刑、金融犯罪的数罪并罚等问题略作探讨,以期对金融刑法的立法与司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金融犯罪作为一种古老而新型的犯罪,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在金融业不断发展的今天,要预防和惩治金融违法犯罪也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规制手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网络金融犯罪化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目前,由于我国计算机技术相对落后,且我国相关法律亦显滞后等等因素,我国对于网络金融犯罪的打击尚显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对网络金融犯罪进行深入的探讨,准确审视、界定网络金融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大打击网络金融犯罪的力度,保障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面对计算机犯罪类型不断增长,犯罪领域不断扩展,计算机犯罪的社会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本文讨论了计算机犯罪的特点,认为有效防范计算机犯罪的发生,必须完善法律监察与打击机制,引导正确的网络环境,加强计算机自身的防护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倪瑞平 《犯罪研究》2003,(5):2-6,18
上海金融犯罪案件逐步递增,呈持续高发状,它的犯罪主体与犯罪手段多维状,它的危害性不断深化并呈持续延伸状。以结算工具、支付手段为载体的金融诈骗犯罪不会减少。以网络犯罪形式的金融犯罪将逐渐出现,但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和从业素质与发展需求缺乏共时性。上海金融业发展迅速,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内外资金融机构日渐增多,金融业合作经营趋势增强,但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必须保持优惠意识,如疏必危。因此对金融风险对策必须持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增强金融监管效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多行业、多层次金融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金融领域网络犯罪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商业银行率先使用了计算机,由此拉开了金融电子化的序幕。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金融领域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这一技术系统的应用和普及,金融领域计算机网络化的进程极大推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它使各金融部门的内部结算、资金调拨和中介服务业实行自动化、即时化和便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在我国普及、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整个社会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犯罪也从无到有。从有关部门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计算机犯罪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86年开始发现计算机犯罪,由每年几起至几十起发展到现在的每年上百起,案件数量平均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1998年比1997年增加1倍,其中金融行业发案比例占61%,1999年仅金融系统的发案数量已达到1998年全年案件的水平,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而且案件的危害的领域、范围和程度也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当前计算机犯罪还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突出,但可以预料大约在今后五年内,这类犯罪将会大量发生,成为社会危害性最大、最凶恶的犯罪之一。  相似文献   

12.
浅谈计算机网络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领域犯罪的认定和构成要件。分析了计算机犯罪的原因,提示了一些计算机犯罪惯用的手段,提出了针对计算机犯罪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其安全和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有序地运行息息相关。而金融违法与犯罪,尤其是金融犯罪案件大幅上升,无疑是对金融安全最为严重的破坏,金融安全一旦不能得到良好维系,金融发展则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预防、惩治金融违法、犯罪,对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走向成熟与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仅就宏观上如何预防、惩治金融违法、犯罪,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发展,一抒己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杨峰 《法制与社会》2012,(29):26-27
澳门回归后的10年里,一直没有具体针对计算机犯罪的法律,而是几乎仅依靠《刑法典》187条以信息方法侵入罪及213条信息诈骗罪规范所有的计算机犯罪.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仅依靠上述刑法条文规范所有计算机犯罪显然不足够,2009年8月6日,《打击计算机犯罪法》以单行刑法形式生效,填补了这一刑事领域的空白,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打击计算机犯罪法》法律文本的分析去探讨本澳立法者对于计算机犯罪方面的立场以及笔者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计算机产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犯罪的发案率也逐年大幅度上升,我们也由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计算机犯罪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必尽快完善有关立法,以遏制这类犯罪的高发势头,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当前计算机犯罪的特点(一)高发态势仍将持续,并且涉及领域更广泛,犯罪手法更多样,犯罪类型更丰富从世界上第一例计算机犯罪被发现后,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犯罪便以每年10-15%的速率增长,进入80年代以来这个比率更增长到30%左右。有报道说,在西方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金融风险和被害人因素结合起来,借鉴被害人理论,社会学的风险社会理论,经济学的金融风险理论,结合收集到的关于金融犯罪被害的实事材料,通过分析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犯罪被害的三种模式对导致金融犯罪被害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金融犯罪被害风险问题。具体分析金融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的关系,金融风险是在何种机制下转化成金融犯罪被害事实,这个转化过程是怎样发展演化的,找出由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犯罪被害的关键。在特定被害情境下,金融风险通过风险载体与加害人发生联系,并被加害人加以利用,进而使金融风险发展成金融犯罪的被害要因,由潜在的被害可能性向现实的被害结果转化。探索隐含于金融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之间的关系,为正确认识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也可为防范金融犯罪被害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建议。因此,探索金融领域的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之间的作用机制,消除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进而减少金融犯罪被害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金融领域的犯罪呈现出激增和蔓延之势。由于金融犯罪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因此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制定金融犯罪特别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金融犯罪作为我国经济领域的一种特殊犯罪,发案率高,涉案价值大,关系复杂,极大地危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当前金融犯罪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不断完善的刑事立法是打击金融犯罪,稳定金融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试论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的防范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金融运营体系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利用计算机与网络从事盗窃、贪污电子资金、实施金融诈骗、破坏金融领域计算机系统等违法犯罪形势日趋严峻,不仅犯罪手段复杂、隐秘,而且呈现出职务犯罪和共同犯罪的特征。其诱因在于金融制度设计自身的漏洞与缺陷,以及计算机应用与管理中存在的致命隐患,监督约束机制的弱化与法律规制的滞后致使犯罪防范与打击乏力。为此必须依靠专门机关、金融部门、社会等多种力量,共同构建快速、高效的侦诉、审判控制工作体系和金融领域内部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对于金融领域内愈演愈烈的金融诈骗犯罪,本文将从金融活动的基本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的违反进行阐述,并对将诚信原则契合到犯罪控制领域内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