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斌 《求索》2007,(5):113-114
检察官职业道德表现为德性伦理与制度伦理两个方面。德性伦理是检察官对生命的道德意义的表达和张扬,制度伦理是检察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入手。  相似文献   

2.
葛晨虹 《人民论坛》2011,(8):190-192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创新,既要着眼于对道德理念内在引导的挖掘,又要致力于对外在制度机制安排和他律强制性规则的建设。重建道德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进一步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力度,更加关注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管,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万敏 《理论月刊》2002,(1):73-74
要解决我国社会道德状况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进行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建设,而不仅仅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本文通过对制度、制度建设和道德、道德建设的分析,说明在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关系中,必须坚持制度建设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道德建设既要靠社会的持续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靠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制度是实现自由、形成秩序的工具和途径,为道德建设提供直接保障。良好的道德秩序的形成必须依靠一套规范良性的制度安排来支撑,制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也影响着道德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应正视中国社会信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之间的道德互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生活人文化的显著特征.当下中国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其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关系约束机制日渐失效而新的制度约束机制严重缺失,以及道德的位次在社会价值序列中急剧下降紧密相关.走出信任危机,需要加强道德教化,努力培育人们的契约精神、契约意识,特别要加强制度建设,增强人们对制度承诺的信任.  相似文献   

6.
国家制度建设的涵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春龙 《前沿》2008,(1):99-102
文章在系统观点角度界定制度内涵的基础上,强调了参与人是界定制度内涵的重要维度,并把制度界定为:在特定情势中,制度参与人所共同认同并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进而在此框架上,我们放弃了从阶级的、整体的角度理解国家制度的方式,转而从行为规则的角度来理解国家制度。本文把国家制度可以界定为:在实现人民民主过程中所涉参与人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最后本文区分了国家构建与国家制度建设的不同,并把国家制度建设界定为:参与人不断完善和创新国家制度以人民民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制度道德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正进行社会治理的根本手段。制度道德建设成为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中,在历史转型的背景下,进行制度创新,建设科学的制度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道德问题,除了加强社会成员的德性培养之外,还需要通过制度尤其是法律来解决.立法和司法是法律解决道德问题的两种重要途径.道德问题的立法解决,是将道德适度转化为法律,实现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制度化,强化道德约束力,引导社会成员崇德向善;道德问题的司法解决,是通过司法的救济机制,倡导合道德行为,抑制非道德行为,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法和司法双管齐下,能够整合多元价值,协调利益冲突,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增强道德认同,构建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同时,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又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王鸿  刘汉利 《前沿》2014,(1):50-52
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它是道德认知的情感向导和知行合一的意志桥梁,增进道德认同是培养社会成员亲社会行为的根本途径。当前,社会规则意识薄弱、社会归属意识迷茫、社会责任分散、社会支持体验缺少、社会回报机制缺失、社会实践教育不足等现实因素制约着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为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针对这些现实制约因素构建有效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制度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伦理基础.在社会转型期,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相比,具有优先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伦理运作的主导方式.只有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对社会的有限资源和权利义务进行有效而合理的配置,对政府权力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以自由、民主、公正为原则加强制度创新,才能为公民德性的养成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才能构建繁荣而公正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行政道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向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道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行政道德制度化和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行政道德制度化就是指把一部分行政道德要求以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 ;而只有具备道德合理性的制度才能为行政道德建设提供有利保障。所以 ,行政道德建设中的制度完善 ,不仅是量的增加 ,更为重要的是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意识的规则,其意义是保障人类在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中生活,或者说,就是保障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生活建设需要规则,规则使人成为人,使人真正过人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成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使人们过上一种自觉自为的生活。对人类美好生活建设起规范和引导作用的规则主要有法律和道德两种规则,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既相区别,又互为转化和相互补充,通过调节、导向、评价三种功能对美好生活建设发挥作用。规则作用的发挥,要通过人们对其认同和遵守实现。培育规则意识,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三位一体推进,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建设法治文化、加强公民个人规则修养等。  相似文献   

13.
王甄玺 《新东方》2022,(1):65-71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关于权利与制度域题的重构首先是对康德伦理观进行了批判.康德的"制度规范"是建立在道德学说的伦理规则上的,只能修补市民社会价值规范.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不能根据先验性原则来设定,而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及其活动,共产主义革命是扬弃资本主义异化道德的必然途径.虽然黑格尔在法哲学体系中扬弃了康德式的"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需要制度文明的有效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文明或文明的制度是合理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有效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加强制度文明建设能够为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扫清体制性障碍,形成使社会具有充分自由和充满活力的制度空间,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设合理的制度框架,为实现社会安定有序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的合法性价值:分析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稳定三者关系来看,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与其稳定性往往呈正相关,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状况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状况也是呈正相关。因此,政治合法性离不开社会成员广泛而积极的政治认同,两者共同致力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政治认同所反映的价值趋向在于:其一,有助于政治文化的传习;其二,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其三,有助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那么,加强绩效基础建设、加强制度和规则基础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基础建设就成为提升政治认同、巩固合法性的三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如果我们的社会从业人员,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严格职业操守,自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那么他们在进行社会道德教化等方面就能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对进步提升海南的国际形象是大促进。道德教化是指社会有意识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通过定的形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授,寻求广泛、普遍的认同,以培养道德主体"应然"的道德选择能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那些被普遍认同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已通过立法成为法律规范。任何条法律规则的背后都蕴含着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17.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要求德法合治。法律是道德精神的基本体现,道德建设需要法制的引导和支撑,只有加强道德建设与制度建构,完善以制度为核心的道德建构,才能给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效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着深厚的伦理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最终要通过个体的实践和遵守来实现.在个体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把道德的教化作用、内心的自觉与制度的约束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寻求制度的有效支持,合理把握制度对于道德建设支持的领域和限度,以促进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诚外无物”。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诚信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和深化,诚信缺失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假冒伪劣频频曝光、面对跌倒老人不敢扶起……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焦虑。“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加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把道德伦理的软性规则与制度规定的刚性约束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体系。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更应把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放在突出位置,为全社会提供信用体系这一道德“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