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理实体:道德教化的社会环境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在讨论道德教化问题时,一般都认为只要制定一套合理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人们遵守执行,就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而实际上,道德教化是人的内在心灵的整体生长,所以需要社会的伦理环境的支持、营养。因此使人们的生活共同体成为伦理实体,对道德教化来说是绝对必需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组成部分,道德教化历代王朝统治者没有做到很好,但是,道德教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毕竟是适应的。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渐改变,传统中国的道德教化体系无法与近代文明对接。如何走出传统德治教化的窠臼,恰当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组成部分,道德教化历代王朝统治者没有做到很好,但是,道德教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毕竟是适应的.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渐改变,传统中国的道德教化体系无法与近代文明对接.如何走出传统德治教化的窠臼,恰当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道德规范立法在新加坡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公民道德水平不高的现状,有些学者提出将一些重要的道德规范立法,试图借助法律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但忽视道德与法律的差异性而片面夸大二者终极价值目标上的同一性,在当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基础、公民没有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的情况下,将道德规范立法不仅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从而对社会成员遵守道德规范产生破坏性的后果,不利于社会成员遵守道德规范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的内涵,理论界多有探讨,意见不一。笔者认为,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至少在三方面可以考虑其共通性:其一,可以把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作为一项治国必须遵循的原则来看待;其二,可以把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一个具体环节来看待;其三,可以把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作为一项教育活动来看待。文章以这三个共通性为立论的基础,试图阐发传统道德教化思想对现代道德灌输的一些启发性,为实现道德灌输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荀子的道德教化及其主要实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思想中的道德教化理论富有特色,他从“人性恶”理论预设与“群居和一”社会性存在的内在矛盾出发,论证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在道德教化的价值指向和依靠对象上,既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又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实现方式上,既高昂以“全”、“粹”为目标的道德理想主义信念,又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强调实践理性的作用,拓展了教化的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额尔敦 《前沿》2005,(12):125-127
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是自发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从法律的角度看,一定道德是该阶级法律的渊源,法律是道德的表现形式。道德既是法律制定的基础,又是法治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新道德规范与市场经济配套,存在着原有的道德规范在新的条件下是否仍须遵守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健全规范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为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互促进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控制作用,是通过道德的内化实现的,是"软"的手段,主要靠"自律"。而法律则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硬"的手段,主要靠"他律"。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两者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道德的长处是直接源于人的内心、习惯,易为人们接受,调整的范围广泛,覆盖面大;法律的长处是经过严格选择,源于道德规范又高于道德规范,由于其国家意志性,更能适合统治者的需要。但二者又各有不足,道德规范的力度没有法律规范的力度大,但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又比道德规范小。所以,道德和法律唇齿相依,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9.
自律是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设置必然性。只有当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人来说才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方式,才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道德自律包括:获取道德认知;内化道德规范;培养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规范;进行道德反省;养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探索生命伦理道德教化在当今时代仍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文章以中国传统道德教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为主题,从思想到实践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成型;从内容到形式阐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理念;最后道出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是“吃人”的礼教,即人们为伦理而生,依伦理而死,伦理的尺规成为人们生命存在的唯一尺规。  相似文献   

11.
论儒家的道德自修理论及其现代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道德自我教化将“内省”、“自讼”同日用常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主张道德体悟和体证是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人格的主要方式,遵循道德规范必须培养对道德规范的敬畏意识,成圣应成为道德自修的最终目标,其本质是实现人在道德上的不断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服从的发生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理学的使命不但要论证道德原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而且必须回答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如何可能。道德服从是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主体动因和先决条件 ,但道德服从的发生并不是无条件的 ,而是要依赖于道德规范的压力、合理的道德控制和个体的道德需求等条件。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恐怖主义>一文从一个不能成立的前提假设出发,构造了名日"道德恐怖主义"的"假想敌",根源在于对道德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有偏差.它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片面强调人性,没能认识到道德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规范系统,否定了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道德范畴存在的必要性,表现出一种"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且将道德运行的正常机制视为"非常态",否认了民间自发的道德生机的正当性.道德在社会中有其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价值,当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反恐",而是反对中国社会陷入到普遍的道德贫困.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儒家士人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礼治"的社会,而"教化"则是这一理想的实践层面。通过"教化"移风易俗,建立一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秩序,一直是儒家所追求的"道"。道德与政统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结合,对王权构成一定的调节,但王权的专制性决定了它注定要超越这种调节,成为用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政治化儒家道德符号,这不是儒家知识分子教化政治的本意。儒家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王权政治下从来都是有限的,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古代儒士阶层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道"——一个沉浸在礼乐之中的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互惠的道德     
本文是互惠的道德分析。从宏观层次看,互惠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并典型地体现为社会成员间的普遍信任、利他主义和等价交换。从微观层次看,互惠包含的三个行为阶段——给予、接受与回报,在很多情境下都是道德必需和道德要求。从一对具体的关系看,互惠关系具有道德基础——“大致等价的交换”,它通过“使行动者处于永久道德负债地位”和“清偿的不确定性”强化了行动者维系互惠关系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当道德居于自我认同的核心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有道德成为做人的基本原则,道德认同生成。在道德认同的作用下,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系统的目标、评价标准和价值活动都不会违背道德原则。道德认同引导下的人生自我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共同满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常州市在全国率先进行道德建设创新,以提升道德素养为主线,以"四德"为主题,以道德讲堂为载体,营造厚德守信、积极向上的氛围。百万市民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诵道德经典、行道德规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得市民广泛认同,传统美德浸润人心,常州精神得到发扬,道德风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不需要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这只会培养人们的虚假的道德人格。认同式的道德教化,才能引起道德在人们心里的内化高尚的人性光辉与道德之美常常体现在电光石火的瞬间。在突发事件这面聚光镜下,人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反差,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鄙、勇敢与胆怯对比鲜明。近期媒体、网络热议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一刹那间被抛入了一个道德考场,他们都作出了完美的、震撼人心的答卷。他们的事迹将平时人们不太考虑的终极道德价值问题摆到人们面前:要个人自保还是他人生命安全?他们的德行给我们带来了道德刺激,对已经有些麻木、淡忘的  相似文献   

20.
于喜廷 《青年论坛》2006,1(3):16-18
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道德自律意识的增强,是以德治国实现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形成,道德素质的提高,更加需要市场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