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丽艳 《人民论坛》2014,(3):225-227
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道德冷漠是指对身处困境者缺乏同情,推卸道德责任,拒绝进行援助的道德态度以及行为。亲社会助人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助人行为,这种行为不一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至还可能给他们带来风险。”因此,亲社会助人行为是对身处困境者产生移情,基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本能地涌起对其施以道德关怀的内在冲动,进而把这种冲动转化为现实的道德救助行动。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心理     
社会道德原则或规范,是从人们实际的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对于制约和指导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无疑是有效的。然而,只有当它求得人们的认同,变成人们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等道德心理意识时,才能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心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心理要素及其结构和人们的道德心理功能。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制度共同塑造着社会主体的自由和秩序,在道德建设中加强制度认同,从而确保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只有将道德建设和制度认同统一整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把人们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树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则意识,在制度规则中体现优良的传统美德,在道德自律、自觉和自由中升华制度的正义规则.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一种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或者一种行为得以发生、进行的重要的条件。道德环境是道德行为得以进行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道德行为起着很大的影响。然而,许多事实表明,我们的现实社会并不是缺少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而是缺乏一个把公德意识转化为公德行为的良好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7.
道德脱离是个体用于分离行为与其内在价值观的一套认知策略与机制。组织可以通过降低道德脱离现象的发生以尽可能减少组织内的非道德行为,具体包括:第一,基于个体道德移情、道德认同、自我控制点的倾向和犬儒主义等个体影响因素;第二,基于组织文化、组织伦理气氛与组织舆论等组织因素的非道德行为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正>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如果我们的社会从业人员,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严格职业操守,自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那么他们在进行社会道德教化等方面就能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对进步提升海南的国际形象是大促进。道德教化是指社会有意识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通过定的形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授,寻求广泛、普遍的认同,以培养道德主体"应然"的道德选择能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那些被普遍认同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已通过立法成为法律规范。任何条法律规则的背后都蕴含着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9.
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对大学生而言,亲社会行为更多地发生在虚拟社会中。影响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从个人角度看有认知、情绪和价值观,从环境角度看主要包括虚拟社群、大众传媒和网络规范。提高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针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制定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青少年认同教育的内涵和政治认同的核心地位1.认同教育的内涵认同,就是人们对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理念、习俗、行为、制度和机制的同意和认可。认同的内涵在现实中必定表现为推动人类主体的社会实践,稳定既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建立道德约束的有效机制,这是一个能否把思想道德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在教育和培养道德意识的同时,适当地引入硬约束的机制,促进道德规范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意识的觉醒,最终达到道德理想的实现,这是在当前道德生活不甚理想的状况下,强化道德风气,树立道德精神的有效之途。道德硬约束机制的引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建设必须辅之以法制建设;二是应抓紧研究落实部分道德行为规范的法规化。  相似文献   

12.
叶穗冰 《前沿》2013,(19):162-165
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对大学生而言,亲社会行为更多的发生在虚拟社会中.影响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从个人角度看有认知、情绪和价值观,从环境角度看主要包括虚拟社群、大众传媒和网络规范.提高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针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制定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年的竞争强化过程分析谭建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对竞争公式从陌生到熟悉、从拒绝到认同、从禁止到运用,并形成相应的竞争意识、竞争行为,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中国青年的竞争强化过程,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一是传统文化,尤其...  相似文献   

14.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综合性机制。民俗习惯不具有国家制定法的属性,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交往中形成,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或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归属与利益冲突,被人们内心所确信,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形成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规则体系。本文将针对民俗习惯在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张立鹏 《前沿》2014,(5):31-32
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最高价值目标。当代中国客观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政治制约因素,以及具体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制约因素都对人的发展形成掣肘,厘清社会制约因素的生成机制,对于探讨当代中国人的现实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纪中强  王冰 《桂海论丛》2019,35(6):76-81
党内政治道德是党员干部在政治生活中的伦理表现。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是提升党执政形象的现实需要,是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行使公权力、预防腐败的迫切需要,是匡正社风、民风,引领社会风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党内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影响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各种不良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加强党内政治道德建设需要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提升党内政治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德治、法治相辅相成、互补互益的合力保障。通过德治培养国民生态意识、保障生态道德责任机制建立,创造优良社会道德氛围和舆论环境促进公众生态觉悟提升;通过法治规范生态文明建设各种行为,全面建立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以制度保障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意识是信念、行为动机及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内心真实的思想和诚挚的愿望,是行为发生的前提。因此,高校德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促使大学生把自己了解和掌握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等方面的知识或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内在的意识,变为自觉的行为;高校德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整合,还应包含意识、信念及追求的培养和强化等。只有审时度势地强化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才能促使其道德行为、法律行为的发生,为其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编辑工作中,选择社会道德中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地位,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并自觉地按照编辑道德要求办事,是编辑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分析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制约因素和固有矛盾,并揭示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对提高编辑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不守信用的行为给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不守信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主体价值取向扭曲、法律制度惩罚机制不足的原因,也有文化背景制约的因素。解决经济主体不守信用的问题应该对症下药,从建立配套的法律制度和社会征信体系,以及从文化、道德入手增强经济主体自律意识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