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新一年度履行职能如何更加贴近中心、突出重点?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白玉翠在年初召开的机关各委室主任座谈会上明确要求:“要更加注重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做贡献。”  相似文献   

3.
任新华 《中国民政》2011,(8):41-41,46
当前,各地各部门正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实施"六五"普法工作。民政部门承担着保障基本民生、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建设、支持国防军队建设等重要职责,做好民政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对于推进法治民政建设、健全民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民政系统“六五”普法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治勇  李兴 《人民论坛》2012,(8):136-137
"包容性增长"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使得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实现经济、政治、生态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又体现在解决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贯落实“同心”思想,河南省西峡县发挥统战优势,引导统战成员参与“同,心”服务民生行动和感恩行动,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开展捐资助学助教、扶贫济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等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同心”服务民生活动8次,捐建学校2所,捐助贫困学生190名,救助军烈属、低保人员、五保户和贫困农民97名,投入资金达104.5万元。  相似文献   

6.
范志军  刘朝惠 《就业与保障》2009,(8):F0003-F0003
近年来,漳浦县劳动保障工作坚持以“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全力保障民计民生”为工作着力点和落脚点,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就业促进富民行动、社保扩面安民行动、技能培训助民行动、权益维护亲民行动等一系列劳动保障惠民行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山西政报》2010,(1):F0004-F0004
实施农村“五个全覆盖”项目建设,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全力改善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是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农民谋求福祉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8.
勇彪 《观察与思考》2009,(10):60-61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在保障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广西》2011,(15):30-3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我区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下岗失业职工转岗培训、农民工培训,帮助他们就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海南省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作决策、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能好尽量好、能快尽量快的原则,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努力做好小经济办大社会、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既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责,也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  相似文献   

12.
郭声琨 《当代广西》2011,(19):11-11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成果社会共享,这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殊意义。“十一五”时期是广西民生工作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二五”时期,广西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步伐,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大程度地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3.
邢荣 《学习与实践》2008,(8):117-123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入手,剖析了西方现代性进程: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同时,市民社会又是承载现代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实践领地,其内部又蕴含着巨大的矛盾,因而必须超越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即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有鉴于此,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谢晓军 《群众》2023,(9):45-4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作为肩负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重要职责的民生职能部门,推动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走在前,民政部门责无旁贷。迈进新征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牢记嘱托、  相似文献   

15.
《当代广西》2007,(17):1-1
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这表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朱海平 《桂海论丛》2014,(5):112-116
当前医护人员、城管和拆迁户等已经或正在成为"三棱镜群体",该现象嵌入于特定的实践和制度之中,它和社会关系紧张、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分化加剧等紧密相关,其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社会领域狂飙突进。当社会力量依然很弱小时,政府在社会领域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政策建设,改善民生和保护社会。同时落实减缓社会不平等程度、促进资源公平配置、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和建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等措施,为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时事报告》2012,(8):86-87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区委把提高社区居民、乡村农民和“十大战役”工地建设者的公民素质,作为关注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开设了基层民生大讲堂,根据基层需要,免费送教到社区、乡村、建设工地、车间、军营,成为民生建设的优质品牌,受到广大街镇村居、企业工地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8.
邱瑜 《云南人大》2010,(8):22-23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发展社会事业有助于推动民生的改善;而民生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教科文卫事业是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发展的教育事业既是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基本保障,也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9.
张廷登 《当代广西》2007,(22):14-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战略部署寄托了亿万民众的新期待,凝聚了执政党的集体智慧,让人心里更加甜美,精神更加振奋。  相似文献   

20.
古时,曹孟德“哀民生之多艰”,今日,温总理“国民之福便是国家之幸”。他以国家总理身份于世界面前坦言民生为其所痛。这除个人情怀之外,似乎还可看见政府执政价值的温和取向。近日,记者走近吴忠民,与这位研究社会公正的学者、教授一同感受中国的“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