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代表们为保障民生积极建言,表现出浓厚的履职为民情怀。  相似文献   

2.
开年筹划民生,年底盘点民生、“十二五”开局之后,我们在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着力调整“蛋糕”的分配方式.锲入“民生”这一最重要的配比,让这块“蛋糕”散发出幸福的味道。从另一角度,也彰显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一个农业国家而言, 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概念, 因为, 中国 “ 道理” 之大者从 “ 田” 而来; “ 田理” 不仅涉及社稷国家的政治, 与传统社会认知、 伦理价值相通缀, 更关乎民生大计。 以 “ 田” 为切入口, 可“以透析我国一些重要领域与之历史关系, 确定今日“传统创新” 之基理。  相似文献   

4.
《时代主人》2007,(10):1-1
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是核心。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首要内容。正所谓“民生所指,国运所系”也。  相似文献   

5.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吐露心声,其民生情怀一览无遗。在今年由他所作的长达40页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民生的内容占了近1/4,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代表们评价说,这是一份以"民生为本"的好报告。  相似文献   

6.
范佛山 《群众》2023,(4):63-64
<正>朱熹(1130—1200年),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劝农文》中提出的“足食为先”主张,强调百姓维持生活的根本在于衣食丰足。这一主张着眼于民生疾苦,致力于发展农业,落脚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朱熹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民生之本在食,发展农业重视农业生产是“足食为先”的基本要求。农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因此,古人一向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发展。朱熹指出,“窃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他认为,维系民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在“食”,而使“食”充足的前提则在“农”。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10,(2):59-59
据《半月谈》第22期报道,近年来,陕西省神木县面对县富民穷、贫富差距过大、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等县情,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率先大胆突破,先后推行了12年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城乡统筹养老保险等“十大民生工程”。其民生投入之大、标准之高、覆盖面之广引起广泛关注。神木县的民生改革探索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健康是民生之基、发展之源,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在我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健康山西”作为建设“四个山西”的目标之一。“十一五”时期,全省卫生系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9.
“领导关注”应该更多站在人民立场,从国民冷暖出发,总结归纳国民期待,力争为国民福祉撒播更多阳光投放更多温暖。悲夫“,领导关注”若缺少“民生”内涵“,民生”又何处冀望之?  相似文献   

10.
“民生”一词时下颇受关注.因为它关乎民众切身利益。民生,施政之要,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在古人那里,民生大抵就是吃饱穿暖住得宽.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今天,举凡涉及人民生存与发展权益,作为现代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将纳入政府改善民生的视野和范围。其中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  相似文献   

11.
林超 《中国民政》2010,(3):43-43
2010年苏州民政工作会议提出,要用现代民政理念,突出“社”字当头,着眼“六有”目标,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支持民政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民生之政”新跨越。  相似文献   

12.
《左传·哀公元年》中有一句话:“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大致意思是说,一个国家要兴旺,就应当视民如伤号,备加爱护,这是国家的福祚。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爱民如伤”的情怀和境界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滕朝阳 《今日浙江》2008,(11):45-45
人们注意到,汶川在地震发生之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得到极大弘扬,呈现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固然与地震造成的惨烈后果有关,但民生情怀与大局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撑。人们的民生情怀因巨大灾难而博大深广,  相似文献   

14.
改善民生: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根本立足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长白学刊》2009,(3):39-43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严重影响执政基础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立足点是改善民生。民生是事关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和谐社会构建,甚至政权更替的关键。改善民生,化解“元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必须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执政政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终目标;着力弘扬务实之风,夯实改善民生的根基;与时俱进地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建立改善民生的制度支撑;不断构建为公共服务的共享保障机制,为改善民生提供稳定的社会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两会”之上,民生议题再度升温。民生年年谈,但是“旧问”蕴“新题”。 近日,人民网进行的一项“2012年两会热点”问卷调查中,“社会保障”以高票位居榜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众关切。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不缺乏决策圈经济学人、讲坛经济学人、课题经济学人、绿卡经济学人、公司经济学人、诸侯经济学人、报章经济学人,缺乏的正是具有良知、心系民生、独钟于“人民情怀”的经济学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把就业“打造”成为备受民生关注的要点和热点。而如今,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俨然成了政府必须精“敲”细“打”的“瓷器活”。胡锦涛总书记于是强调,“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但是在面对“十二五”时期就业总量持续加大的压力,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的严峻形势之时,  相似文献   

18.
纵观国际风云变幻.“发展、和平、合作”乃是世界之主流;分析我国未来走向,正面临难得历史战略机遇期,在“和谐”的理念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之愿望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推行“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这一思想,如何促使两岸更好运行“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这一理念,其关乎顺应世界潮流和国运民生之大事。  相似文献   

19.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服务地方、保障民生、推动监管”,坚持在学习创建“常态化”上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华东监管局立足电力监管工作实际,不断将学习创建这一“进行时态”工作做深、做实,形成了具有电力监管特色的机关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