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李伟萍 《行政与法》2003,(12):36-37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行政精神的最高原则,行政行为是否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根本标志之一,是看“廉政”还是“奢政”。因此,行政精神中必须要有廉洁执政精神作为支柱。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而言 ,相应的在人身上体现出三类精神 :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审美精神。同样作为精神性的存在 ,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在人身上具有共通性。科学精神主要表现的是人类劳动的合规律性 ,道德精神主要表现的是人类劳动的合目的性 ,而审美精神体现的则是人类劳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和人类无限的创造性。因此说 ,审美精神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最终旨归 ,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高级发展阶段 ,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只有渗透着审美精神或者说只有发展为审美精神 ,才能成为一种至真至善…  相似文献   

3.
关于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大多数国家已经不再适用一般侵权行为的责任法理。机动车作为一项"高速运输工具",我国的民法意识到了其所带给现代社会的危险性,在立法精神上采取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应该说与世界潮流是相一致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更加明确了这一法理精神,从人本主义的立场,规定了严格责任制度,这就为我们的司法实践指引了道路。然而就具体的赔偿操作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配套改革,我们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商法理论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并没有使争议得到解决,反而使该争论变得愈演愈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笔者认为精神权益包括生理、心理上的感受和状态;精神性人格权益;财产权、身份权中内涵的精神利益等三大内容,并对精神损害即是精神痛苦的法理进行了阐释。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在实践操作中应予扩大化。  相似文献   

5.
试论精神损害与精神损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哲 《法医学杂志》2001,17(4):229-230
精神损害的实质就是精神利益的损害,对自然人而言,损害结果表现为内心的痛苦;对法人而言,损害结果表现为社会心理评价的降低,精神损害是一个法学概念,而精神损伤是一个医学概念。如何从法学角度去评价医学中的精神损伤,从医学角度去定位法学中的精神损害,对确定合理赔偿是有意义的。作者认为,精神损害不包含精神损伤,前者仅指内心痛苦局限于正常心理范围内,未达到精神障碍的程度犤1犦;后者则达到了属于精神病学范畴的精神障碍的程度。正因为两者在精神反应的程度上有着质的区别,其特征和意义是不同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契约精神     
正是契约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分和财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取而代之,让在最初状态不平等的个人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利上拥有完全的平等。与美国总统陵墓为邻的孩童坟墓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墓碑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男孩不幸坠崖  相似文献   

7.
精神还乡     
江天 《江淮法治》2012,(18):57-57
《帆的孤独啊》,英国桂冠作家麦克·莫波格的作品。他在世界文坛颇有影响的著作,还有《柑橘与柠檬啊》《战马》《岛王》《蝴蝶狮》等等。  相似文献   

8.
井冈山精神     
丁谦 《江淮法治》2010,(15):59-59
久有凌云志,初上井冈山。呼吸着这里新鲜的空气,遥望着湛蓝的天,怎么这么亲切啊!就像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阔别已久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精神高地     
唐剑锋 《江淮法治》2012,(11):58-59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人有精神,才会充满活力,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才会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当一个人把志气、信心与行动融为一体后,才能构筑一块“精神高地”。 精神是战胜曲折坎坷、战胜困难阻力、战胜挑战挫折的巨大力量。就像一面引领人们前行的旗帜.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就像黎明前的一缕曙光。  相似文献   

10.
论精神伤害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非法侵犯他人精神健康并致受害人精神活动障碍的行为,即为“精神伤害”。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精神伤害的特殊性,致使对有关精神伤害结果的诊断定性和轻重程度定量鉴定,要比对躯体伤害结果的诊断定性以及轻重程度定量鉴定复杂和困难。这也是当前法学界、司法精神医学界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精神损伤程度及精神医疗赔偿司法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精神损伤的医学和法学特征、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的分析论述,提出精神损伤参变率的概念,设计出精神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并对精神医疗赔偿责任和赔偿方法提出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英国法律的发展会偏离欧洲大陆?其中,文化倾向、民族性格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此学术界存在颇大争论。对这些争论的判断,不仅有助于揭开“为什么英国会在其法律发展方面偏离欧洲大陆”一类问题的神秘面纱,而且可以回答诸如文化因素是否有助于决定法律制度的性格等问题。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考察折射在各自法律方法中的罗马精神和希腊精神的差异以及罗马人和英国人法律方法的比较,解释英国在法律发展方面形成独特模型的原因。并将证明,文化倾向和民族性格在法律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对自己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从而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许多学者及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将围绕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范围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提起“老黄牛”三个字,总能引起我一段难忘的回忆。小时候我生活在农家,我们家曾经喂养了一头老黄牛,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有它了。农忙时,每天很早便被牵着下地耕田或收割庄稼,晚上太阳落山之后才回到牛圈里,经常是累得浑身是汗,可从未听过它叫唤一声或  相似文献   

15.
莫红征 《法制与经济》2009,(20):128-129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精神道德危机”,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从介绍全球“复兴道德教育”的浪潮入手,认为工业社会对科技的片面强调、对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过分张扬及由此导致的学校德育的不断弱化是当前全球社会和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通过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剖析,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多元文化冲击,对青年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将道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就此提出深层次看法。  相似文献   

16.
赡养老人是社会主义家庭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应履行的法律义务,我国《婚姻法》对此作了确定性规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社会生活通常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与此相适应,家庭生活也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赡养关系既包括物质生活赡养又包括精神生活赡养。长期以来物质生  相似文献   

17.
精神损害赔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民法通则》的颁行,因精神损害提起的诉讼逐渐增多起来。继报上披露了著名电影演员杨在葆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控告《啄木鸟》杂志、北京市药材公司等单位侵犯其肖像权之后,上海、天津、沈阳、安徽等许多地区的人民法院也先后受理了不少关于侵犯公民、法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尊严的案件。其中有的已经审结,从而有  相似文献   

18.
1896年《德国民法典》首次将非财产损害可以获得金钱赔偿这一论点引入民法发展的视野,从某种程度上确立并发展了民法意义上的人格权保护制度。本文首先从精神损害的各种观点出发,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其次简单地概括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历史沿革;再次则是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其原则,接下来阐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特殊问题,最后就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内耗也日趋严重。精神内耗也称心理内耗,指人在自我纠结中不断消耗心理能量。当能量不足时,人即处于严重的精神内耗状态。“两个小人”的斗争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损耗”理论:尽管你什么都没做,但每一次纠结和焦虑,都在损耗你的心理能量。根据这个心理学理论,精神内耗就像一把勺子慢慢掏空一个人,令其不战而败。  相似文献   

20.
论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精神损害赔偿.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公布实施而在我国建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是我国公民权益的拓展。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反映出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已经成为司法领域的争论焦点,向理论工作者和立法部门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的课题。本文试就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赔偿范围及赔偿标准提出浅见。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分析 精神损害赔偿出现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其完备的制度形态以《德国民法典》的颁布为标志。该法第5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