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我们只知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实际上,人们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所构成的,它们又形成互动关系。在中介系统中,既有物质形态中介(工具型、感官型、符号型),又有非物质形态中介(观念型、方法型、情感型),更有实践形态中介。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加上认识中介,那认识活动就立体化了。  相似文献   

2.
关于违法性认识在犯罪论中的地位,陈兴良教授主张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理由体现在立法、学理和违法性认识的内容上。根据违法性认识不要说,陈教授的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存在三个理论问题,不能完全得到立法例的证明。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作一致解释的做法,导致违法性认识不被评价,其实是不要说。而在独立于犯罪论的刑事责任论中评价违法性认识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3.
持有型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对持有行为及其违法性有所认识;对持有物及其数量有所认识;对物品的性能、纯度等特征不需要认识;对持有行为的认识为确定性认识;对持有物的性质及其数量的认识为可能性认识。在司法实践中,当收集不到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故意的认识内容时,可采取推定的方式予以认定,并允许行为人提出反证,予以推翻。  相似文献   

4.
行政违法性认识不是违法性认识的对象,也并非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但要想成立行政违反加重犯,则必须具备行政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就认识错误而言,行为人对符合行政管理规范规定的禁止事项的认识错误,属于事实的认识错误,可以阻却犯罪故意的成立;但对禁止事项的评价错误则属于法律的认识错误,只有根据具体情况,行为人确实不具有回避行政违法性认识错误之可能时,才不构成相应犯罪。  相似文献   

5.
违法性认识的内容在理论界有众多分歧。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违反整体的法制性、法规范的认识,认识的内容不应当是伦理道德等前法律规范,也不宜是某具体的法。而基于违法性认识认定的推理逻辑,对其存在性的认定应当侧重于反向推定即如果特定情形下存在法律认识的丧失那么就应当排除行为人的违法性认识,反之即存在违法性认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对违法性认识与犯罪过失的关注相对较少,就二者关系来讲,犯罪过失的成立不需要违法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实现了信息化。本文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认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做了初步探讨,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这是信息化认识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这是认识信息化的最主要表现;认识主体的高智能化,这是信息时代认识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认识客体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这是信息时代认识客体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认识是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决定于实践,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认识,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人的认识又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必须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识运动规律。感性认识也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正确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概念相当于欧陆日本刑法中的实质的违法性的概念。社会危害性应当属于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这是由责任的本质决定的。社会危害性认识是故意和过失的分水岭。虽然犯罪故意要求认识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但并不需要该认识要达到系“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在与事实认识的关系上 ,事实认识是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前提 ;在与形式的违法性即刑事违法性认识的关系上 ,存在着形式违法性认识的欠缺阻却社会危害性认识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法律认识活动中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了解法律的属性 ,就必须了解认识活动中主体所从事的法律认识活动的本质。法律的同一性并不仅仅是法律的一种特征 ,它还是法律认识活动中主体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的结果。同一性的经验是认识活动的过程 ,认识活动中主体通过这些活动来改进法律 ,同时改变自身  相似文献   

10.
防卫意图是正当防卫的主观内容,防卫意图包括防卫认识和防卫目的。构成正当防卫需要有防卫认识,但不需要防卫目的。防卫认识包括防卫起因认识、防卫时间认识、防卫对象认识和防卫限度认识。防卫起因认识包括需要认识到不法侵害不是由于防卫人自己或被害人的行为所招致。防卫限度错误是防卫过当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误将没有责任能力的人当成有责任能力的人予以反击,不属于防卫对象错误。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刑法第十四条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在于故意犯罪中"认识"的内容。并在此论战的基础上基本上形成了两大观点——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在我们现阶段法治还相当不健全的时代,应该以社会违法性认识为故意犯罪的主要判断标准,辅之以违法性认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领导干部认识力提升的理论指南,它提供了一套可供当今领导干部使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尖锐武器,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认识"实践",立足实践,锤炼求实精神解决现实问题;认识"认识",深化认识,善于获取客观规律分析复杂问题;认识"真理",创新思维,不懈思考突破固有观念创新超越。提升领导干部的认识力、思维力和学习力,应该成为今天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认识主体在敌我认识关系中又成为军事认识客体,既要想方设法认识对方,又要千方百计不让对方认识.军事认识主体在军事活动中又是军事实践主体,要求认识与实践相协调.军事认识主体受利害关系制约还是军事价值主体,需要科学标准与利益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主体认识能力成为长期以来认识论探讨的话题 ,本文立足于主体认识图式 ,对认识图式的历史进程、其与主体认识的关系和相互沟通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四、深化禁毒认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禁毒人民战争的广泛、深入、持久和卓有成效地开展,为在21世纪彻底禁绝毒品而努力。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形成理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目的,它的目的是完成由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即通过认识世界去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理性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犯罪故意的心理形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认识因素是研究犯罪故意的一个关键问题.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事实性认识和规范性评价.在我国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通说背景下,犯罪故意的事实性认识因素乃客观构成要件.而规范性评价的内容则应当是社会危害性认识而非违法性认识.也就是说,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对客观方面的事实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之评价.  相似文献   

17.
徇私枉法罪有关条款明确了行为人对特定对象的“明知”,要准确认定行为人的“特定明知”,必须先确认特定对象在犯罪构成中的归属。司法实践中,在认定行为主体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时,将行为主体的认识状况与对行为主体认识状况的认识区别开来:“明知”是行为人对犯罪构成事实的一种认识状况,而非我们对行为人认识状况的一种判断方式。只有把“明知是有罪的人”限定为行为主体自己对犯罪构成事实的一种认识状况,才符合罪责自负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前通行的哲学认识论描述人的认识活动过程,是从对认识对象的现象到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运动和发展路径,而蕴含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科学理论研究活动中的科学认识活动过程,是从揭示认识对象或实在的本质和规律到描述认识对象的基本现象的认识运动和发展路径。爱因斯坦通过对日常思维本性的批判性考查,揭示了人们的日常思维与科学思维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完成了科学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9.
以教师的认识系统为切入点,从大学英语教师对学习的认识、对教学的认识和对课程性质和教学大纲的认识三方面进行探讨,了解教师对语言教学的认识就容易理解他们的教学行为,借此完善他们的教学行为,继而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学界对外国刑法学的研究,对犯罪构成的认识逐渐有了新的突破。犯罪构成中责任的认识在近几年更是学界的宠儿,违法性认识也开始进入法学家的视野,对于违法性认识本身的必要性更是学说纷纭。我国一直坚持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司法实践也一直没有承认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其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坚持这一立场并进行必要的完善是我国学者的一个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