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特征,社会利益关系的许多方面尚未理顺,分配制度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加强社会利益的整合既是协调与缓和利益矛盾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鹏  刘金东 《求知》2007,(12):19-20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积极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考验。因此,从战略高度审视和化解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社会分层影响和决定了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并通过教育复制着已有的阶级结构;教育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提供了渠道。尽管现代社会各阶层的位序已经稳定,但对于处在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来说教育仍然是改变自身命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对实现合理的社会分层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分层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张力能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社会流动,优化社会结构,增强社会一体化,对社会和谐形成积极影响作用。但分化的各阶层地位角色分配差别所形成的不同利益现状和要求以及分层本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对社会的和谐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倒金字塔式社会力量结构,分配机制不公平形成阶层之间的认同障碍,分化的急剧发展引发负面社会心理,不断增加和外显的社会矛盾加大阶层摩擦。两个方面的影响既是共生关系,也是此消彼涨关系,政府应当主动作为,推进积极影响,抑制、消解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研究是西方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论题。在一个不以阶级分析为主的社会中,分层理论是分析社会结构比较好的工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我国社会已有明显的阶层分化。分化的结果就是阶层不同的消费实践、生活方式、价值态度、社会组织、社会运动。其中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又是把握社会脉络、引领社会潮流、消除社会矛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讨论了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毕竟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任务,因此,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互为因果、相互联动的关系,此进彼进,此退彼退,共进双赢,共退两败, 一退亦败。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的时期,也是冲突的多发期.社会整合是化解社会冲突的主要途径,面对新型社会冲突的挑战,需要实现社会整合方式的转变,在利益整合的基础之上,全面调动、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在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多元化复合整合走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论贫富差距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富差距的程度与社会和谐稳定状况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并仍可能继续威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公平优先的二次分配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阀”;畅通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通道;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造成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切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冲突的产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其中,经济、社会协调相处,各阶层和睦相处,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呈现新的特点。研究社会分层,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认清社会转型期各阶级阶层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正确地去化解社会矛盾,增强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社会认同感,以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分层研究从职业入手有它重要的意义。职业作为社会资源的有机载体,具有最为直接的客观的社会可比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各种利益的重新组合或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往往主要通过以职业为基础的分层方式展开的。这样就使我们不仅要从总体上考察全体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社会流动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机制中还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正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加大调整国家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力度,促进就业是我国深化改革,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范东翠 《学理论》2009,(19):23-24
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这表明,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困难很大:这是因为构成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言论自由——尚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事实证明,没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社会。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保障全国民众的言论自由,如此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和谐稳定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13.
于慎澄  何忠国 《求知》2005,(5):8-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它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目标和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总体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的特点已引起一系列的结构性社会问题.社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表现在政治结构上就是政治距离.政治距离影响了社会各阶层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度、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各阶层获取敢治资源能力.从社会资本视角切入,社会资本对各阶层政治距离的影响因素表现为:信息交流与获取决定了各阶层间的流动性,高阶层的影响决定了各阶层间的政治距离,阶层社会信用决定了阶层之间的政治距离,阶层间的政治距离强化了身份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统一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立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从人及其人的现实活动和实践出发,对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从哲学上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动态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加强社会控制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更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出现了某些失序与失控,加强社会控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社会秩序重建的逻辑必然,适度控制是现代社会控制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7.
王剑 《党政论坛》2007,(10):29-3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偕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思想,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党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理论的提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目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还存在诸多难题;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9.
王春华 《求知》2007,(1):46-46
王春华发表文章认为,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感受和认识,人们自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行为,无疑都是一个社会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心理体现。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如果认可,那么从心理到行动都会赞赏和支持构建活动;如果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心理上不认可或者反感,那么就会在心理行动上有所反应,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本文从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有效的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四个方面来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