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独有的概念,它是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在首要分子的作用下以聚众的行为方式实施的一种犯罪类型。聚众犯罪具有法定性、“聚众”性、“首要分子”必备性等三个必不可少的法律特征。根据聚众犯罪的内涵,其外延应当是确定的,我国刑法规定的聚众犯罪包括纯正的聚众犯罪、选择的聚众犯罪和加重的聚众犯罪等三种共计19个罪名。  相似文献   

2.
聚众犯罪的构成特征及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法第九十七条中的聚众犯罪,是指在首要分子的作用下,三人以上纠合在一起并以此方式实施犯罪的一种法定犯罪类型,涉及分则12个条文中的18个罪名19种具体犯罪.其构成特征为:犯罪主体必须至少包括首要分子;必须是以聚众的方式实施犯罪.在分类上,可划分为典型与非典型的聚众犯罪、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的聚众犯罪.在司法实践上应特别注意聚众犯罪预备状态与未遂状态的区分,以及聚众犯罪的既遂与聚众犯罪不同犯罪主体的犯罪既遂之不同.  相似文献   

3.
论聚众犯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聚众犯罪是一种法定的犯罪类型,其客体主要是社会管理秩序,聚众犯罪行为具有复合性和二重性,可分为必要共犯的聚众犯罪和任意的聚众犯罪或分为完全的聚众犯罪和选择的聚众犯罪;对不同的聚众犯罪人要给予不同的刑事处罚。  相似文献   

4.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分则明文规定以"聚众"作为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或选择要件的一种犯罪类型。从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考量,聚众犯罪立法上存在着不纯正的聚众犯罪刑事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纯正的聚众犯罪法定刑配置不合理、不协调,聚众"打砸抢"的定罪处罚规定缺乏合理性等问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完善刑法分则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5.
聚众犯罪是一种以聚众为犯罪构成必要条件的类罪,其侵犯的客体主要是社会管理秩序,客观方面必须具备聚众行为和直接危害行为,犯罪主体主要是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聚众犯罪不一定是共同犯罪。它与集团犯罪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首要分子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聚众犯罪的必备要件,它来自于刑法总则的明文规定,有具体的法定刑。首要分子在聚众犯罪中和任意犯罪集团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不属于共同犯罪人分类中的主犯,与主犯没有必然的关系。应当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追究聚众犯罪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聚众犯罪若干实务问题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众就是纠集或召集三名以上的人;聚众既可以是事先纠集、召集,也可以是临时纠集、召集;聚众不是聚众犯罪的实行行为,而仅是实施实行行为的一种形式;"其他积极参加者"中的"积极",是一个带有心理评价的词语,强调的应该是行为人对聚众犯罪活动须持一种热心的态度;对聚众犯罪中共犯的认定应区分情况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8.
聚众哄抢罪作为一个独立的罪名,其立法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该罪作为一种聚众犯罪,是必要共同犯罪,聚众者和积极参加者都构成犯罪。另一方面,聚众哄抢罪属于不纯正数额犯和开放性数额犯,对于数额较大和具有其他严重情节,二者居一,即可定罪。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区分本罪与抢夺罪、抢劫罪等罪的界限。对于多次实施聚众哄抢行为,但是每一次又都不构成犯罪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应以多次实施行为的总数额计算,如果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构成犯罪。聚众哄抢罪以结果定罪,所以在犯罪过程中不存在犯罪预备、中止形态。在立法上,对聚众哄抢罪还应作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以所谓"较缓和的方式"进行的新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聚众摆势现象正是其中之一。聚众摆势现象特点鲜明,成因复杂,其在行为性质认定、案件处置及其与涉黑犯罪的关系等法律适用层面存在着需要界定、解决的问题。聚众摆势行为按其侵犯的法益不同,可以定性为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犯罪或违法行为、扰乱单位秩序的犯罪或违法行为、寻衅滋事罪或寻衅滋事行为。建议应在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素养、加强部门合作等方面积极寻找遏制聚众摆势现象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频发引发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聚众犯罪近年呈上升趋势。文章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聚众犯罪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预防对策和刑法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11.
犯罪团伙包括犯罪集团和一般共同犯罪,犯罪集团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聚众犯罪是一个和共同犯罪交叉的概念,即使聚众犯罪构成共同犯罪也不是犯罪集团。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集团所犯全部罪行承担刑事责任,一般主犯则只对其参与、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对不同的共同的犯罪人采取不同原则,以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论聚众淫乱行为不应纳入犯罪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第301条第一款规定了聚众淫乱罪,但将此种涉及隐秘私生活的行为界定为刑事犯罪,并不是其他国家普遍的做法。从法益侵害理论、刑法谦抑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价值论等角度衡量,将聚众淫乱行为犯罪化缺乏合理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国家刑罚权的滥用,是刑法对道德领域的入侵,易导致刑罚的负价值。因此应将聚众淫乱行为排除在犯罪圈之外。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首要分子只存在于犯罪集团和聚众犯罪之中,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又可以分为必要集团首要分子和任意集团首要分子,而聚众犯罪首要分子都属于必要首要分子,因此首要分子可以分为必要首要分子和任意首要分子。首要分子的停止形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可以按必要首要分子的停止形态和任意首要分子的停止形态的分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上将组织、领导、参加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以及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的行为类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要准确认定此类犯罪,必须把握其犯罪特征,并将其与恐怖组织犯罪、聚众犯罪、单位犯罪和邪教组织犯罪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
美国基于偏见而产生的仇恨犯罪及立法、实施机制相当完备,但存在概念模糊、正当性不足、惩罚必要性等质疑。我国近些年群体性事件频发,但不宜引入仇恨犯罪概念。目的犯、身份犯和聚众犯罪是对美国仇恨犯罪的理论照应,因应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方法是通过树立刑事治理观化解冲突。  相似文献   

16.
聚众斗殴罪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特殊类型的聚众犯罪,其主观方面并不需要"流氓动机"的存在,一方认识到自己在殴打他人,同时也认识到他人是在殴打自己,此时便是斗殴的故意,至于对方是否真的是殴打的故意,并不影响到该方主观上斗殴的故意.聚众斗殴犯罪的客观行为结构表现为"聚众行为" "斗殴行为",且属于实行行为的范畴,参与聚众斗殴犯罪的所有人都是聚众斗殴犯罪的主体,而只是刑法出于不扩大打击面的角度出发,只处罚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而已.本罪的首要分子并不等于主犯,其他积极参加者并不必然就是从犯,主、从犯的划分应当按主犯的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犯罪,以成帮结伙的群体犯罪为主要形式,近年来,更以其渐趋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难以遏止的势头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犯罪群体在形成之初一般都不是以犯罪为目的组织起来,而往往是由于种种不良因素的吸引结成消极小群体,进行一些不健康的、违法的活动,继而恶性发展,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群体。这种消极小群体的形成,正是青少年群体犯罪的前奏和先兆。 一 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看,犯罪集团、犯罪团伙以及聚众犯罪,因其人数众多,皆为群体犯罪。青少年群体犯罪,包括这三种形式,尤以团伙犯罪为多见。从刑法学的视角看,犯罪集团和聚众犯罪是共同犯罪的不同形式,况已明确规定于刑法中,而犯罪团伙却是实践中常见,理论上探讨、刑法未曾界定的概念。所谓“群体”,是指由三个或更多的人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彼此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利益或需求而协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较强的内聚力、自卫性和排外性。群体从其组合结构上可分为正式结构群体和  相似文献   

18.
突发性聚众暴力犯罪是指突然发生的,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由首要分子聚集多人一起采用暴力手段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该罪的犯罪构成,其客观方面主要是突发的聚众暴力行为,由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共同组成主体;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对该罪构成要件分析的目的在于准确界定此类犯罪.我们应认真研究掌握此类犯罪的性质和构成,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方案,确保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犯罪情境是一种与犯罪相关联的,可以被犯罪所利用的有利于实施犯罪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犯罪情境预防就是在解犯罪情境内容基础上,通过研究犯罪主客观情境因素,以社会作为载体和媒介.对犯罪进行预防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西方"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与我国犯罪预防的实践相结合,找到适合我国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犯罪情境预防注重研究犯罪的时空、机会和条件等因素对犯罪生成和发展的影响,力图减少和消灭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情境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杀人犯罪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影响最为广泛和最令人感到恐惧的犯罪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暴力犯罪。杀人犯罪具有多发性、多变性、多样性和多因性等特征。找准杀人犯罪发生的主要情境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情境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杀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