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光琳 《民主》2013,(7):16-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快速发展,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做后盾,更需要良好的公民道德环境做支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是为"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田杨 《学理论》2013,(20):54-55
当代中国存在着两性道德的不和谐现象,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两性和谐道德文化的措施:发展生产力,促进两性道德文化的和谐;破除"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性别观念,确立平等的道德标准;解放男性,建构两性和谐的道德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道德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意。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们利益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转变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迁。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关系在主导价值理念、内涵与发展方式上经历了一系列转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自为之路,也为丰富和发展世界道德文化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4.
陈晨 《学理论》2013,(7):128-129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的体系,它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非规律性;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坚持文化相对主义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然而道德相对主义有其自身严重的缺陷。要避免这种缺陷,就要求建立一种公众普遍认可的道德共识。人类社会实践证明,在伦理观念上人们可以建立一种"最低限度的共识"。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寻求道德共识,是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论坚持从社会生活与交往实践出发分析道德情感,注重道德情感内聚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是释义道德情感与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的科学理论范式。道德情感主义以"同感"为视角分析道德情感及其功能的实现机理,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从情感出发解释一切道德现象的理论进路,使之也带有把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而陷入非认知主义道德论的理论窠臼、把情感视为道德行为的决定性要素而忽视利益与环境以及理性对道德行为的建构效用、彻底否定历史唯物论从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出发来分析道德现象的理论范式等主要缺陷。为此,以历史唯物论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缺陷的致思进路为:合理评估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构成作用,承认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肯定利益与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形塑效用,凸显主体理性对道德行为的直接影响;坚持道德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与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文化的内涵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伦理模式,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它主要分为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中方道德和西方道德。  相似文献   

7.
王洪新 《学理论》2013,(22):188-190
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今天的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必须加强"道德信仰"研究。在实际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仰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和导引,是个体实现其人生意义、社会价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证,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试析道德法律化的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小青 《理论导刊》2004,1(6):52-53
道德和法律在内涵和功能上有很多差异,这就使得道德法律化存在一定的限度。因此,不能把所有的道德问题法律化,只有那些对社会秩序维系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道德才能进入法律的视域,也就是说,法律只能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相似文献   

9.
道德文化传统与常识化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文化传统不同于传统道德文化,它是在不断地汲取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以适应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深深地积淀于社会成员的心理意识之中,因而时时处处地体现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0.
滕飞 《理论与改革》2015,(2):115-118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二者具有相对立的矛盾关系又有德福一致的价值契合。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德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1.
行政道德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道德建设在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其作用显得愈益突出。本文通过对进一步加强以行政道德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拓宽行政道德教育途径、逐步实现行政道德法制化、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行政监督机制、较大幅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领导要以身作则等 8个方面的阐述 ,系统地构建了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道德建设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2.
徐进 《学理论》2012,(35):35-36
从道德相对的观点看来,不同的道德个人或群体的道德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共同的道德标准。道德"相对"表现为不同的组或个人的行为,甚至所有的信仰,它的基础是千差万别的。分析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其受欢迎的原因及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有助于建立普遍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变化,传统道德文化失去了其对人至高无上的引导和制约作用,道德冷漠和善恶是非判断标准的缺失等道德失范问题频频出现,基于这些现象,我国道德规范的建设要以传统的重塑为立足点和起点,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支撑,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以法律的完善为保障。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程可划分为奠基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四个阶段。这些阶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道德建设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应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应与依法治国共同发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引领,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需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和谐治理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军 《行政论坛》2009,16(1):52-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出现和积累了各种不和谐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容回避的就是要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不同社会治理模式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当前我国应当选择"和谐治理"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社会治理方式.以德治国与和谐治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等方面来实现的.和谐治理能否得到落实,起关键作用的是行政人员.只有行政人员以德行政,才能实现和谐治理的目标.和谐治理对行政人员提出了如下基本的道德要求:公正、仁爱、宽容、求实、节制.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现实条件下,由于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公务员双重身份冲突时往往是其公民个人身份膨胀,造成道德失范。必须建立宏观制约、监督、教育机制及与公务员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各种机制,建立公务员道德建设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公务员道德状况。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道德回报是道德践行中的赏善罚恶现象.道德回报的实践在我国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思想主要体现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报",传统社会十分重视道德回报对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实践和道德回报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行政垄断的道德实质和道德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垄断不仅是个法律的问题和行政责任的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是一种道德现象 ,可以而且应该对它作道德的批判和道德的调控。它是一种在合法条件下的不公正行政 ,其道德实质就是在利益关系调控和选择上的错位和公正伦理原则的沦丧。行政垄断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对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2)
道德分为绝对道德和责任道德两类,马基雅维利将政治思考与普遍道德思考区别开来的"君主道德"就是责任道德。而绝对道德并非只存在于普通人之中,它在国家政治和国际社会中同样存在。必须区分政治标准和普遍的道德标准,在评判政治行为时,应用政治标准去审视,同时,要警惕国家利用普遍道德美化其谋取私利的政治行为。在国际互动中,不仅仅要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出发点,而且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要努力维护"责任大国"的形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中学时代的三篇作文集中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道德反思。对基督教道德的论证表达了其追求完美的道德信念,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表达了要获得尊严和高尚必须追求公众幸福和个人自身完美统一的道德理想,对奥古斯都时代的道德评判反映了"幸福的时代"在于保障人民自由和为人民造福的道德标准。马克思中学时代的道德反思对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提供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