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法”称为“灋”,《说文解字》对该字的解释为:“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平如水”,也成为我们千百年来对法的基本理解,是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意向性比喻。因此,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我认为,中国“法平如水”的说法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法治文明精髓。我在做人大法学院院长期间,需要装饰法学院楼大厅的雕像时,就主张在雕塑中体现“法平如水”的理念,后来就用水纹装饰了雕塑。同时我还认为:我国的宪法就是要把我国人民这种几千年的价值追求,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乃至上升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法”字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古代“法”字写作灋,这已为出土的钟鼎文和秦墓竹简所证实。说到“法”字的本义,人们常常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即:“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又说,“今省作法”。这种解释无疑是高度凝结了古人世世代代关于“法”这一社会现象的传统认识,但尚有进一步斟酌的余地。  相似文献   

3.
“灋”义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永和 《法学研究》2005,(3):141-151
古文“灋”之义是古人日常实践中价值选择的客观反映。“灋”的义项“氵”是否意指“平”,须通过训诂并依据古人生活实践提供的其他资料考察而获得。“法”字书写的结构经历了由“■”、“■”、“■”、“■”、“■”再到“法”的演变过程。“灋”字中“氵”意指公平是直接因于水性。从“灋”的书写系统看,最早的声像应该是“廌”,后来“灋”的发音是由“佱”声训而来健盀灐辈惶逑止健⒄宓募饽私袢烁交?与“灋”之本义无关。  相似文献   

4.
關於“廌”     
“廌”(音zhi稚),传说是一种神兽,性能“触不直,咋(音ze责)不正”。传说上古的时候,遇有狱讼难断,只要把诉讼双方拉到它的面前,各自陈述一番,廌就会瞪圆双眼,用它独有的一只角,照直“有罪”的人的牴过去,戳得非死即伤,从而判明曲直。据说,皋陶(音gāoyāo皋姚) (尧舜时的“士”,传说中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大法官)遇有疑难案件,常用廌来“助狱为验”。汉代的许慎撰著《说文解字》,把廌解释为“法”字的字源,并注明:法,古写作“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于是,  相似文献   

5.
“法”字,古体为“瀵”。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瀵”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庸”(zhl)、“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漳,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麂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6.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1]前代法学著述例多援引,近年出版的法学新著如<法学基础理论>、<法学原理>、<法学通论>、<中国法制史>等一律因袭这一近二千年的传统论断.  相似文献   

7.
"灋"字的形成代表了先人对文字形成时期有关法现象的朴素认识,探究"灋"字的起源与古老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法文化有意义的一个切入点.古文字在战国至西汉中期在形体上发生演变,而古"灋"字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演变成"法",在目前出土可见到的实物材料中所见法字,可以为我们大致展示出这个演变的过程.从"灋"到"法"的变化,一方面是古文字演变大趋势使然;另一方面又是因为同时期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基础情况与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使法字所表示的字义相应变化,从而成为推动在日常使用范围中今"法"到逐渐取代古"灋"的强大内因.所以,古"灋"到今"法"之变化,是继考察"灋"字字源后,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秦汉之际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全面分析《中国古代“法治”质论》一文的基础上,对《质论》文中的基本观点提出了笔者的质疑,并根据笔者的理解对这些观点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反驳。本文认为,“法”必定要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经济状况的需要,我们必须把“法”置放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才能对“法”的含义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因而古代的“法”与现代的“法”内涵不同乃是不证自明的结论。因此,我们也就不能从现代的和西方的立场去看待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而要明确现代“法治”与古代“法治”在实质内涵上的区分。接着,笔者对《质论》着力批驳的“本土资源说”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内涵界定,指出“本土资源说”不涉及我国的“法治传统”, 它强调要从当代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创造、积累经验,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服务。“本土资源说”只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方案”的反思和挑战,它讲的是一个法治道路的问题,我们不能在标签的意义上看待“本土资源说”  相似文献   

9.
战国六国文字,即“古文”。楚简中的“佱”、“灋”、“廌”三个字,就是古文“法”字。运用郭店简、上博简、包山简以及金文中的材料,对照传世文献,分别对三个古文“法”字进行考释,从而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课题:探求“法”字的来龙去脉,关乎“法”的渊源及其演变历程,关乎我国早期“法”概念形成脉络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李平 《现代法学》2013,35(2):42-55
"法"在字源和词源上有三个系统,即灋、佱、。许慎在《说文》中仅以战国篆文为据,未能考察商至战国前期文字发展的理路,对"灋"的词源解释有误。廌与作为神兽的獬豸有差异,并无掌法神兽之义。灋字在西周时代作为"废"的本字使用,与后世的"法"义并无关联。宗周文化系统中有一个表规范、法则意义的"佱"字;南方文化中有一个表达规范、法则、效法甚至法律的"",因此在先秦时代有宗周的"佱"和南方的""两个与后世"法"有渊源关系的概念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春秋中叶至战国时代发生碰撞、融合,最终以""吸纳并取代"佱",并写作"灋"为终结。具有"刑罚"、"审判"之义的"法",通过"灋"的字源和词源无法解释,而当与宗周文化系统之外的南方文化中的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本文从法与和谐社会的内在机理出发,着重分析了法所维护的秩序、正义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并提出要正确地对待“恶法”、本着使最小受惠者受益的原则去改良法律,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监狱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观点、提法,可以归纳为“去‘老祖宗’化”、“去本土化”、“去政治化”、“去惩罚化”、“去改造化”和“去罪犯义务化”等六类问题,对此有必要予以科学、冷静的反思与检讨。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思想动摇、理念偏离、理论欠功底、实践经验不足以及功利主义驱动等。因此,监狱理论研究应当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一思想,尤其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监狱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制并消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二是坚持监狱工作的中国特色,一方面要珍惜、发展中国监狱的原始创新;一方面要坚持从具体国情出发,有的放矢地借鉴、移植国外科学、先进的监狱理论、监狱制度,并使之本土化。三是坚持唯物辩证法,解决好思想方法问题,力戒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片面性。  相似文献   

13.
蔡健 《法制与社会》2010,(1):293-293
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把“民族精神”引入了法学领域,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精神”的自我演进过程。建设中国的法治社会也需要立足自身的民族特性,考虑本土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是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依法行政的范式转换──从计划帝国迈向法治国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依法行政”虽然是一个流行话语,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法律思想方式。透过社会学视角,本文认为,中国行政权是在“计划帝国”和“法治国家”两个操作系统之下运行的,它们相互迥异的历史和特征决定了依法行政的不同范式。计划帝国之下,“行政即法”。法治国家之下,“行政在法”,行政与法律分离,行政权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定法、抽象的人权法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行政程序的控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15.
王波 《广东法学》2005,(6):26-29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以来,“建立法治行政,打造法治政府”的话题,一直激发人们孜孜不倦地去探寻其庐山真面目。本文试从法理学角度探讨法治行政、法治政府的具体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
《政府法制》2011,(29):11-11
201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将正式施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一件大事。行政强制法就是给行政机关“立规矩”,是一部“控权法”,具有三大亮点。  相似文献   

17.
耿林 《法学杂志》2016,(5):64-72
民法作为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对法治有其独特的表达.民法法治即表达了在民法领域实行与实现法治的理想状况.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民法部门自然属于“全面”中的一份子.本文的研究即在于从民法这一部门法的视野去观察法治,特别是从法的安定性角度观察.民法法治有其不同于一般法治的特点,在立法、司法以及法律意识的养成和法律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针对这些特殊性,民法理论与实务可以为法治建设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法治事业也是民法和其他部门法的事业.因此,开展法治建设的部门法研究,在方法论上也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遵法”到“尊法”,它不只是一字之差,重要的是我们对如何建成法治国家在认识上取得了新的进步,进一步准确把握了法治国家的条件,特别是看到了法治国家必然具备“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这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迎来了新一轮的飞跃。区块链产业尚方兴未艾,“元宇宙”概念已悄然而至。随着国内外各互联网领头企业的争相入局,“元宇宙”不仅为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了新的方向。鉴于此,“元宇宙”成为了我国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但目前研究成果中,存在研究视角片面与研究方法陈旧的问题,与“元宇宙”本身的未来话语体系无法对接。这就需要首先从历史深层全景与当前历史殊相的视角出发,把握“元宇宙”与法的整体关系,尤其与法治的整体关系。那么,当前应从“元宇宙”的法治基础、法治挑战与法治模式三个层面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元宇宙”时代的未来法治场景。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权力和以道德约束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德法兼用”、“德主法(刑)辅”思想的简明概括。现在我们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又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这固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不妨借鉴先秦儒家“德治”的某些合理因素。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德治的主要锋芒,是要求执政者“为政以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规范掌权者的行为。本文拟就儒家的德治思想试作新探,并由此论及道德也可以成为一种权力,即社会权力,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可以起到约束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