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字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古代“法”字写作灋,这已为出土的钟鼎文和秦墓竹简所证实。说到“法”字的本义,人们常常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即:“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又说,“今省作法”。这种解释无疑是高度凝结了古人世世代代关于“法”这一社会现象的传统认识,但尚有进一步斟酌的余地。  相似文献   

2.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其所应该体现的公平性,甚至仓颉造字时就顾及到了。法在中国古代写作“灋”,《说文解字》中释:“灋,刑也,平之如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平如水,固然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灋"字的形成代表了先人对文字形成时期有关法现象的朴素认识,探究"灋"字的起源与古老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法文化有意义的一个切入点.古文字在战国至西汉中期在形体上发生演变,而古"灋"字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演变成"法",在目前出土可见到的实物材料中所见法字,可以为我们大致展示出这个演变的过程.从"灋"到"法"的变化,一方面是古文字演变大趋势使然;另一方面又是因为同时期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基础情况与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使法字所表示的字义相应变化,从而成为推动在日常使用范围中今"法"到逐渐取代古"灋"的强大内因.所以,古"灋"到今"法"之变化,是继考察"灋"字字源后,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秦汉之际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战国六国文字,即“古文”。楚简中的“佱”、“灋”、“廌”三个字,就是古文“法”字。运用郭店简、上博简、包山简以及金文中的材料,对照传世文献,分别对三个古文“法”字进行考释,从而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课题:探求“法”字的来龙去脉,关乎“法”的渊源及其演变历程,关乎我国早期“法”概念形成脉络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法”称为“灋”,《说文解字》对该字的解释为:“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平如水”,也成为我们千百年来对法的基本理解,是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意向性比喻。因此,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我认为,中国“法平如水”的说法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法治文明精髓。我在做人大法学院院长期间,需要装饰法学院楼大厅的雕像时,就主张在雕塑中体现“法平如水”的理念,后来就用水纹装饰了雕塑。同时我还认为:我国的宪法就是要把我国人民这种几千年的价值追求,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乃至上升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李平 《现代法学》2013,35(2):42-55
"法"在字源和词源上有三个系统,即灋、佱、。许慎在《说文》中仅以战国篆文为据,未能考察商至战国前期文字发展的理路,对"灋"的词源解释有误。廌与作为神兽的獬豸有差异,并无掌法神兽之义。灋字在西周时代作为"废"的本字使用,与后世的"法"义并无关联。宗周文化系统中有一个表规范、法则意义的"佱"字;南方文化中有一个表达规范、法则、效法甚至法律的"",因此在先秦时代有宗周的"佱"和南方的""两个与后世"法"有渊源关系的概念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春秋中叶至战国时代发生碰撞、融合,最终以""吸纳并取代"佱",并写作"灋"为终结。具有"刑罚"、"审判"之义的"法",通过"灋"的字源和词源无法解释,而当与宗周文化系统之外的南方文化中的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创构“法”字的渊源颇具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音“fa”)。《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字从蝄(音“zhi”),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比喻其平如水,省蝄写作“法”。由此可见,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古人赋予“法”字的基本涵义。古代神话传说,有一种叫“蝄”的神兽,其形似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能辨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去触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蝄”在古时被奉为裁判案件、扶正祛邪的神明之物。“蝄…  相似文献   

8.
關於“廌”     
“廌”(音zhi稚),传说是一种神兽,性能“触不直,咋(音ze责)不正”。传说上古的时候,遇有狱讼难断,只要把诉讼双方拉到它的面前,各自陈述一番,廌就会瞪圆双眼,用它独有的一只角,照直“有罪”的人的牴过去,戳得非死即伤,从而判明曲直。据说,皋陶(音gāoyāo皋姚) (尧舜时的“士”,传说中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大法官)遇有疑难案件,常用廌来“助狱为验”。汉代的许慎撰著《说文解字》,把廌解释为“法”字的字源,并注明:法,古写作“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于是,  相似文献   

9.
“法”字,古体为“瀵”。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瀵”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庸”(zhl)、“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漳,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麂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0.
张佐香 《中国监察》2008,(17):62-62
很喜欢“清洁”一词,觉得有一种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感觉。细细琢磨,这个词颇耐人寻味。“清洁”二字都是“氵”旁,表示我们的心灵需要接受水的洗涤才能变得洁净。  相似文献   

11.
"情"字在《说文解字》里的小篆字形是■。它的左边部首是■(心),甲骨文字形■(心),是一个象形字。右边的部首是■(青),西周金文写作■(青),上面是"生"、下面为"井",所以"青"字是水边植物丛生的意思。古人造字的深意从字形便可看出,"情"字表示人的内心自然生发的感觉。据《说文解字·心部》,"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诸价值及其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法律的诸价值 (一)价值的含义。现代法典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法典(Codex)的原义为“树干”,后引伸为“木板”,复引伸为“覆蜡之木板”——这是一种在纸发明之前用于书写的材料。因此从词源来看,“法典”在古代是书写在一块木板上的各种规定的汇集①。此一考证可由以下事实得到证明:梭伦的法律就颁布在立于巴西勒斯柱廊里的16块转动的白色木板上②。罗马的十二表法被书写的“表”亦是木板,后在高卢人入侵所造  相似文献   

13.
"刑"字的本义为残害肢体的肉刑,后来引申泛指刑罚."灋"字的本义是在神判之后令其离去、离开,亦即放逐."聿"、"律"本为一字,"聿"字有区分之义,引申为界限、标准等义,"律"字因此而被用为音律、法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食字"号产品:一般为含有营养成份的食品或含有新资源的食品。由地方卫生部门审批的食品批文号为"京食监字"等;由国家卫生部审批含有新资源食品的批文号为"卫新食字"。"食字"号产品不能宣传功效,但可以介绍产品所含主要成份的功效。"食健字"产品:国家制定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称为"保健食品",需经卫生部审批,其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食健字"产品可以宣传卫生部批准的保健功能的有关内容。"药健字"产品:具有特定保健营养功能的药品,称为"保健药品"。由卫生行政部门严格审批,其批准文号为"沪卫药健字"、"川卫药健字"等。"药健字"产品可以宣传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说明书项下的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光明 《政府法制》2013,(17):18-18
为了做到司法公正,古人很强调司法官的作用。唐代白居易说:“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行善,不亦难乎?”宋代王安石也说:“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清代王夫之在批评单纯的任法或者任人都不足为治之后,得出结论:“择人而授之以法,使之遵焉。”古人所谓的治法,  相似文献   

16.
1书写动作节奏的系统分析 1.1书写动作节奏的要素 书写动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动作系统中存在依据一定顺序连接形成的笔画书写动作和单字书写动作的锁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字与字之间的动作锁链,而这种锁链不是机械存在的,而是动态的、连续的,且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性和节律。书法研究者认为“节奏是书法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法制与经济》2009,(5):87-87
中国现代保健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钱买健康”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时尚。1987年10月卫生部出台《重要保健品的管理规定》,“药健字”号正式生产。在这一阶段,中国保健品的经历了一个由混乱到逐渐规范、由分散到逐渐集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邓建鹏 《中外法学》2006,(5):610-623
一、健讼的社会清代诸如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的中国东南地区,民事争讼日渐繁多。健讼现象在地方官员的著述中屡屡可见。在当时经济发达的苏南一带,健讼被称为江南之最。一代名幕汪辉祖亦曾记载湖南宁远县一带的健讼风气:“向在宁远,邑素健讼。”在徽州,民间好讼之风似乎较前朝更为加剧。直至清末,徽州健讼之风亦仍未曾停息。时任知府刘汝骥认为“徽州健讼之风本甲於皖省。”  相似文献   

19.
"灋"义研究的中国语境——《"灋"义》及相关论著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宸舸 《河北法学》2007,25(2):54-59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代学者在论证方法上的贡献是,一方面追求多种论证角度和多重证据,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小心求证".研究价值问题上的失语和"古今"语言沟通问题上的随意是研究的缺憾之处.针对前者,要重视对"灋"字的价值阐释,并对理论预设进行反恩.针对后者,研究者要站在古今融合论的立场,对语言表述和研究方法保持一种反省.  相似文献   

20.
徐赛 《法制与经济》2009,(14):79-80,83
对法的概念的理解,决定着法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汉字古体字“法”透出的古人对法的理解贯穿传统中国社会,法家和儒家都将法视为工具。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提出的法的概念都有其自身的缺陷,是西方价值中心主义的产物。法人类学关于法的理解可以为中国的法学研究本土化和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研究提供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