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表达自由被各个国家写入宪法,成为宪政体系下一项不可缺少的权利和制度。但各个国家对表达自由的容忍程度却各不相同,同样是焚烧国旗的行为,在中国和美国却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种态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本文认为美国的做法不具有合理性,不符合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焚烧国旗的行为应当受到惩罚。  相似文献   

2.
刘大生 《法学》2006,(8):46-54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产生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美国宪法没有规定司法审查制度,这些说法不是事实。美国司法审查制度恰恰就是制宪会议设计的并由美国宪法加以确认的。马歇尔受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在程序上违反了美国宪法,马歇尔判决书的内容也违反了美国宪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焚烧国旗案"(Texas v.Johnson,1989)的细致解读,展现了美国宪法判例中将"表达性行为"也纳入言论自由保护范畴所引发的一系列法律和政治难题,由此成为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争论焦点.就法律问题而言,最大的争议在于最高法院对州政府使用"治安权"来干预与言论有关的行为应当采取怎样的审查标准.这些法律技术的争议反映了自由派与保守派对言论自由的不同政治立场.自由派把言论自由视为美国宪法的最高价值,因此对任何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为必须采取严格审查,而保守派看来,国旗应当理解为公民宗教,超越于思想市场的范畴,不应采取严格审查标准,而应接受人民对这些问题的朴素看法.这样的争论涉及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根本困难,以及美国信念在自由主义问题上陷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臧震 《法学论坛》2006,21(2):139-144
表达自由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形式、公民宪法权利和政治自由,对于一国的宪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美国司法史上发生的国旗焚烧案为例,通过对著名法官相关判决的研究,从司法实践的视角对表达自由的概念内涵和理论辩争作了初步的探讨。进而从宪政理念的维度对宪政精神与表达自由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希图为表达自由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进路。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是众法之法”。多年来,这样的宣传早已深入人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宣传上,又往往会使人感到宪法有些高不可攀,即宪法原则归宪法原则,而公民一旦真正遇到有违反宪法原则之事,又很难直接以宪法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  相似文献   

6.
邓联繁 《时代法学》2006,4(2):17-25
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宪法观能给我们多方面启示,最重要的是必须更加注重并想方设法在全社会培养宪法信仰。因为美国总统的宪法观,最集中地说明了他们普遍具有宪法信仰,而这又在根本上受到美国社会宪法文化的深刻熏陶,是美国社会普遍具有宪法信仰的一个缩影。借鉴美国总统具有宪法信仰的表现与原因,在我国全社会培养宪法信仰,既要格外重视宪法,又要维护宪法权威,还要加强宪法教育。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25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对强奸幼童犯罪处以死刑违反了在《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中关于禁止使用残酷和非常刑罚手段的规定。虽然美国最高法院至今拒绝承认类似的死刑适用是违反宪法的,  相似文献   

8.
199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图为江泽民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讲话。下图为带有国旗、国徽的游行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相似文献   

9.
宪法上的征收规范一般不拘束征税。从德国法和美国法的情形来看,宪法上的征收规范对征税具有"弱拘束力",只有在极端情形中,征税可能因违反征收规范而无效。《德国基本法》上的征收规范对征税的拘束力主要表现为"半数原则",美国宪法上的征收规范对征税的拘束力主要表现为"极其武断的征税构成没有补偿的征收"。《德国基本法》和美国宪法的规则对解释中国宪法上的征收规范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鹏 《环球法律评论》2012,34(1):126-135
"宗教"一词的法律意涵与社会学意涵并不重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宪法中"宗教"概念的认知之扩展契合美国社会宗教多元化的进程,但同时亦带来一系列问题:超越"宗教"一词的语义极限,增加了与禁止国教条款相抵触的可能性;而且界定"宗教"本身便可能违反禁止确立国教条款。与他国宪法解释实践对比可知,美国的经验虽不具有普适性,但各国多试图抽象地把握宪法上的"宗教"概念之结构性特征,而非对各教派进行简单罗列。  相似文献   

11.
田雷 《中外法学》2015,(2):391-416
像人类学家一样去观察美国宪法史,其宪法实践呈现为一种跨越代际而存在的自治政治,这种自治在规范上要求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信守制宪者写入宪法文本的"先定承诺"。但为什么制宪者有权订立垂范千古的宪法?为什么遵守先定承诺反而是民主正当的?美国宪法的路径是建构出一种在时间维度内绵延的"我们人民"这一政治主体以及一种跨越代际而生生不息的共同体模式。美国宪政是一种"叙事宪政"。宪法故事的讲述构成了宪政实践的文化基础,培育了每一代美国人对原初宪法的认同、热爱和信仰。美国宪法之"活",原因在于美国人有能力去讲述美国宪法之内、之外、之间、之上、之前和之后的故事,由此形成美国这个宪法共同体共同分享的源头叙事。  相似文献   

12.
《北方法学》2018,(1):37-47
我国地方十省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限制妊娠14周以上的妇女堕胎,力求缓解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调。立法涉及的妇女堕胎行为,性质上属于生育权范畴,通过宪法人权条款的价值辐射,落入《宪法》第37条之人身自由条款进行保护。从宪法角度看,这些地方立法形式上违反法律保留原则,实质上不符合比例原则,并涉嫌违反宪法平等权及婚姻家庭制度受保障条款,理应废止。地方立法的荒诞源于这样一种立法逻辑:在宪法计划生育义务指引下,妇女生育的义务性高于权利性从而使生育沦为立法工具,忽视了人的生育是最基本的人格尊严。实质上,计划生育义务条款是将义务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宪法的人权保障取向并不矛盾,宪法既要实现计划生育义务,也要保障公民生育权。  相似文献   

13.
不成文宪法本是个宪法文化类型的概念,不是宪法渊源的概念。只有规范与牵制权力运行的规范才可能是不成文宪法。任何宪法的精神都当是人的自由与解放,侵犯人的尊严的规范不可能是不成文宪法。判断不成文宪法当遵守三大标准:符合宪法精神、不违反宪法典、具有宪法位阶。不成文宪法的存在依赖不成文宪政,而世界上不存在任何违反宪法文本的宪政。不成文宪法的学理基础不能仅仅来源于经验性事实,它必须同时源于价值预设。中国是否存在不成文宪法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是任何权力扩张行为及其规范都当排除在外,强权≠宪法当是宪法学的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有关性别歧视的判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美国的法律制度、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人仅指男人。第14修正案公然剥夺妇女的选举权,表明了美国宪法对女性的制度性歧视。在美国,消除性别歧视的最初目标,就是使妇女实际上获得人的主体地位。美国宪法史上两性平等权的发展历程,同时亦是妇女争取享有平等宪法权、争取做人的权利的历程。本文将通过对美国历史上有关性别歧视之典型判例的研究,揭示女性曾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批判历史传统、社会习俗乃至法律制度对妇女权利的漠视,阐明司法在实现性别平等目标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天明 《江淮法治》2012,(14):51-51
美国渡士顿的联邦法院5月31日裁定.1996年通过的《联邦婚姻保护法》歧视同性恋者权利,违反宪法。该法院法官一致认为。这一法律将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之间的结合,剥夺了同性恋者的权利,在退休金等联邦福利方面.该法律否认同性配偶的地位.也构成了歧视,违反宪法。  相似文献   

16.
在看待美国宪法观念中,一种观念将美国宪法视为自然法或高级法的摹本,认为美国宪法的特征在于人类凭借理性发现和宣布了自然法或高级法;另一种观念则将美国宪法视为纯粹的人民主权的意志表达。这两种观念都存在一定的曲解:美国宪法其实和古典自然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裂,是一种现代自然权利体系之下的人为宪法,但这种宪法并不是未经筛选的人民意志的表达,而是理性引导之下的意志表达。美国宪法的这种特征要求当代的法律人政治家既不能神话宪法,也不能轻视宪法,而是要求将宪法视为政治科学的教材,通过理解与对话来提升理性,从而思考宪法在当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江淮法治》2009,(16):4-5
3年 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日前对“5·7”交通肇事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被告人胡斌有期徒刑三年。法院认为,被告人胡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非法改装的机动车辆在城市道路上严重超速行驶,造成一人死亡并负事故全部责任,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相似文献   

18.
论美国毒树之果原则--兼论对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违反美国宪法关于逮捕、搜查、扣押、电子监听、讯问、辨认等相关规定的行为,当事人可以提起侵权诉讼,要求司法机关签发禁止令,要求对违宪者采取行政制裁甚至刑事处罚等.但是,违反宪法禁止性规定最直接影响刑事司法程序的后果是证据的排除.我国学者一般将美国的排除规则理解为违反美国宪法第四条修正案而导致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而较少关注违反第五条修正案、第六条修正案以及违反其他正当程序而产生的排除规则.虽然每个排除规则的基础不尽相同,但是这些不同的宪法保障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明显的是,不同的排除规则都要求适用毒树之果原则,虽然在具体适用时有所差异.执法官员违反宪法、法律相关规定取得的证据,在审判时应予以排除,这是排除规则基本的要求.但是,排除规则之精髓且适用时最为复杂的莫过于毒树之果理论.本文对毒树之果原则的基础(排除规则)、确立和发展(限制)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适用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1990年6月2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并规定这个法律将于今年10月1日国庆节开始施行。这是我国又一部宪法性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又一重大成就。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它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唤起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宪法对我国国旗的式样作了原则的规定,《国旗法》把我国宪法的这一原则规定加以具体化,对国旗的升挂范围、升降时间、升挂方式等作出规定,使国旗的升挂和使用有法可依。这对我国目前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1949年10  相似文献   

20.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于1787年,到今年恰好200周年。200年在人类历史上如白驹过隙,但对立国才211年的美国来说,其宪法历史可谓悠久了,美国为了隆重纪念这部宪法诞生200周年,以最高法院前首席法官沃伦·伯格为首的美国宪法200周年纪念委员会早已成立,设于华盛顿;费城将出资1700万美元举办庆祝活动,并将于9月13日至17日在国家档案馆公开展出原文,因为这几天正是两个世纪前的费城制宪会议批准美国宪法的日子。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