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进民退"近年来成为了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的一个流行语,但是否真的存在"国进民退",如何界定"国进民退",在理论界并没有明确定义和普遍共识,很多论断仅仅来自于感觉和传说,缺乏客观统计数据的支撑和专业化的科学分析。从中国经济发展实绩看,"国进民退"的描述不仅不准确,而且逻辑命题本身就是  相似文献   

2.
徐艳红 《人民论坛》2012,(15):25-27
争议四:"国进民退"是否属实?关注度:☆☆☆☆☆争议焦点:持"国进民退"观点的人觉得国企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担心民企会越来越边缘化;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市场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均属正常现象。"国进民退"是凭感觉还是靠数据?到底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现象?调查提示:在"您最关注以下哪些国企争议话题"调查中,"国进民退"得票率为  相似文献   

3.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性质、目标等方面的认识误区,导致了对生产经营领域"国进民退"现象的批评。通过对中外经营性国有财产存在原因的比较分析可知,"国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充满活力的体现。同时,我们应用法治规范"国进民退",让"国进"依法和公平进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国有私有经济的此消彼涨即"国退民进"、"国进民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事实上,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国退民进"并不意味着私有化,"国进民退"也并不是在市场化改革路上"开倒车"。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中,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间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国家既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也要大力发展私有经济,使一切经济主体都成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为增进社会福祉作出各自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的争议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没有"国进民退"、如何对待"国进民退"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注资与兼并,其实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问题争议的深层次矛盾是对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看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若丧失,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就形同虚设,这不是整个社会希望看到的.房地产业的高价与泡沫,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绝不是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业所能解决的.国有企业活力的关键在于推进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运行的主体.在金融危机滋生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中国的国企与民企当合力打好"组合拳".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国进民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宁 《前沿》2011,(9):97-99
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问题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凸显并引起学界热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导致一些行业出现了民营资本退出、国有资本进入的现象,由此导致对我国经济再度出现"国进民退"趋势之担忧。"国进民退"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有必要加以厘清。对于"国进民退",既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更要明确其本质及后果。否则,将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同舟共进》2013,(1):3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提供了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契机。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经济下一步的讨论因之再次活跃起来。关于市场经济,近十年来发生了如周瑞金先生所称的"改革开放的第三次大争论"。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化改革所积累的问题不能算到改革的头上,根本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干和主导,私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和私企都有存在的必要性,都应改革发展。当前应该警惕的是国际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操纵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国进民退说"直接把"国"与"民"对立起来,既不合逻辑,也与事实不符。作为所有权主体的劳动者个人不能控制公共占有权的行使机构,这是国有企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缺陷。中国私有企业通过改革所能解决的,主要是其特殊矛盾,特别是资本积累不充分和经营管理、技术水平落后,这是私有企业当前最为突出的矛盾。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在明确所有权主体前提下的民主化,私有企业改革的要点则在股份化。  相似文献   

9.
安全生产历来与煤炭产业密不可分,2009年的一场“煤炭整合风暴”,把“煤炭业国进民退”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且不争论“国进民退”的提法是否正确,但大多数民营煤炭企业的退出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薛舒文  丁晓强 《人民论坛》2020,(14):136-137
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现代社会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影响道德共识建构的主要因素。新时代,中国社会要形成深入人心的道德共识,将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个道德共同体,应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绵延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道德共识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3,(7):53-53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本书编写组/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李克强同志在年前强调,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近日,李克强同志在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再此强调,通过扩大改革开放来释放发展红利;用改革的最大红利来惠及最广大的人民。"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本书围绕"改革是最大红利"这个主题,通过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全面发展、改革惠及民生、改革红利专家谈四大版块,论述了要用健康心态凝聚改革共识、要有勇气和智慧推进发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是今年浙江省"两会"的主旋律,不管是会前的舆论热议,还是会场上的发言讨论,多围绕此展开。改革,概括出决策机构与民众话题的共同关注点。改革需要思想观念大解放,讨论越充分、争论越激烈,越有助于达成共识。短短的"两会",不可能解决浙江经济社会面临的所有难题,但对一年的改革发展任务书、路线图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让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变成现实,是代表、委员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3,(6):I0001-I0001
<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相似文献   

14.
和汝圣 《传承》2014,(10):86-87
《资本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论",它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和证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理解和认识现行的经济运动规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仍然是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工具。同时,《资本论》作为"社会化商品经济论",仍然能够指导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好地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5.
肖明清 《求索》2014,(8):15-18
当下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如何凝聚共识深化改革是社会舆论的热点。中央领导有改革的决心、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推动、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是中国新一轮改革"舆论场"的形成背景。主流官方媒体自上而下宣传改革,抢占舆论制高点;"民间舆论场"自下而上进行改革诉求,网络围观倒逼改革;"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高度融合凝聚改革共识,创造了有利于"改革舆论场"的传播环境。"改革舆论场"具有鲜明的特点:新媒体深刻改变舆论传播格局;政府牢牢掌控舆论导向;双向互动畅通社情民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以往历次重大改革都是在执政党和社会内部达成某种"妥协性共识"的情况下出台的,因而,也在最小阻力下取得了最大的成就。而目前却出现了改革共识难以出台的困境,并在相当程度上危及到"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改革共识"缺位的原因,可归结为利益分化、权力失衡,以及共识平台的缺乏等。为达成新的利益整合和力量制衡,就必须反思目前自上而下进行的价值整合模式,即从单纯地追求"凝聚共识"转为建设"共识平台"。这就意味着,需要借鉴其他国家以"政治市场"等"共识平台"成功整合国内共识的经验,通过自下而上的路径凝聚"深化改革"的新共识,为长期的观念和价值整合创造全新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间的财富轮回 回顾鸦片战争以来170年间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仿佛陷入了一个历史轮回的怪圈。从清末"官督商办"到民国的"国营为中心",再到共和国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先后经历了三度"国进民退"的轮回,国家垄断的惯性思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的德国一片废墟,经济近于崩溃。但时至今日,联邦德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联邦德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迅猛地发展,与其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联邦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既不同于美国实行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更有别于前苏联实行的国家中央集权下的经济体制。联邦德国认为,它实行的是宏观调控的社会市场经济。它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适逢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中国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于农村下一步改革究竟何去何从的争论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与三十年前的改革启航相比,社会精英阶层对当今如何深化改革的共识分化、信心不足、合力趋减。如何才能增进深化改革的共识、重拾改革的信心、凝聚改革的合力呢?我们认为,社会精英阶层应该更多地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因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也是改革的最大推动力量和受益者。那么,  相似文献   

20.
林金源 《台声》2014,(11):40-40
<正>最近香港"占中"事件引发岛内舆论风潮。面对"一国两制"、香港普选等议题,恶斗不息的国、民两党却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民进党反对"一国两制"、意图"联港制中"无足为奇。令人侧目的是,国民党对香港"占中"事件的态度不但与民进党毫无二致,且党内上上下下严词批评"一国两制",其"同仇敌忾"之情不亚于民进党。此时有必要回顾一番历史。1992年8月,国民党执政时期"国统会"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中所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