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12月1日,生产“海菱牌”缝纫机的上海市“惠工三厂”将生产“惠工牌”缝纫机的“海菱公司”等企业告到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恶意交叉使用著名企业商标、字号误导消费者进行不正当竞争为由,要求被告撤销侵权字号和商标,停止侵权,销毁侵权产品,登报道歉,赔款500万元。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商标使用许可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制度。商标许可使用是指商标权人或其授权的人将注册商标许可他人使用,被许可人支付使用费的行为。许可使用后,许可人并不丧失商标权,被许可人只取得使用权。商标权使用许可协议终止后,在协议期内被许可方所生产但仍库存的相关产品如何处理,尤其是被许可方能否继续销售该产品的问题,已引起理论界同司法界的注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只要产品是许可协议期限内生产的,在协议终止后,被许可人仍旧可以销售,此种销售行为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因此是合法的。同样持产品可以继续销…  相似文献   

3.
田源 《法制与经济》2013,(10):97-99,101
在商标许可合同中,当不可抗力事件导致被许可的商标商誉严重受损,导致许可人原来希望通过许可他人使用注册商标,扩大商标影响合同目的落空。被许可人希望借助他人的注册商标的良好声誉更快地开拓市场的合同目的落空时,许可人或者被许可人就可以解除合同。当商标许可合同中的主要债务,一方提前表示不履行时,可以解除合同。对于其它情形,判断能否解除时,应该根据是否使原商誉落空进行判断。当商标许可合同解除后,商标商誉随着商标的转移而转移。包装、装潢的归属则需要根据包装、装潢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获得独立商誉进行判断。在商标许可合同解除后,违约方可以向被违约方支付损害赔偿金的方式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范汉云 《知识产权》1990,(1):42-43,8
商标使用许可是指商标权人与被许可人签立合同,允许被许可人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其商标,但是商标权仍归商标权人所有。商标使用许可属于许可证贸易(也称为许可贸易)的范畴。所谓许可证或许可贸易是指无论在外贸或内贸经济活动中,根据法律规定经许可后,才能进行的行为。许可让贸易包括专利许可,商标许可,计算机软件技术许可以及其它技术许可等内容。关于商标许可,各国商标法都规定有未经注册人许可,擅自使用他人商标是属于商标侵权行为的条款。  相似文献   

5.
商标使用许可是商标所有人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企业行为。商标使用许可主要发生在名特优新产品产地与非名特优新产品产地间以及大、小城市企业间。 最近我们对盐城市范围内商标使用许可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调查,发现全市共有134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被许可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其中:全民24户,集体102户,个体8户。共有12户企业的商标许可他人使用,具体有下面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6.
魏丽丽 《政法论丛》2020,(1):113-124
商标恶意抢注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应予规制。适用我国现行《商标法》规制恶意抢注在注册确权、侵权救济和法律责任承担方面存在局限性;基于《侵权责任法》保护民事权益的范围所限,商标恶意抢注并非均为民事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责任法》难以对恶意抢注实施全面规制;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恶意抢注,可对其启用行政调查措施,并通过法律责任承担规定使得恶意抢注人为此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但须以竞争关系的存在和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为适用要件,因此存在边界限制。为有效规制恶意抢注,应当结合前述立法的功能定位选择多元化法律规制路径,并从明确恶意抢注商标不予注册、规定未经实际使用的注册商标不得转让、限制恶意抢注商标的请求权方面对我国商标立法以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7.
三、股东恶意诉讼的责任承担 (一)股东恶意诉讼责任承担的根据 恶意诉讼股东是否应当对其所为承担法律责任呢?如果说股东应对其恶意诉讼行为承担法律责任,那么,其根据又是什么呢?我国法律对此没有明确、具体的规  相似文献   

8.
陶恒河 《人民司法》2012,(10):42-46,1
先登记的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如果与在后注册的商标相同或相似,法律是保护该在先字号还是保护在后商标?该字号在什么情况下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影射商标侵权的法律冲突与协调钱翠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一种怪现象:一些企业专门假借他人知名商标或知名企业的字号(名称),为其企业的字号(名称)或注册商标,从中获利,使享有盛誉的被假借企业深受其害。本文权且称此行为谓“影射商标侵权行为”,并从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有权通过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授权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因商品质量出现问题影响注册商标声誉,许可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追究被许可人的违约责任。2000年9月7日,B公司注册北冰洋商标,核定使用类别为第30类咖啡、茶、饮料等。2001年3月18日,B公司与S公司合资设立L公司,冷食公司的经营案情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在司法实践中,正品转售商经常会援引指示性合理使用以抗辩自己在店铺招牌上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不构成侵权。通过梳理目前国内的典型案例,可发现当转售商单独或突出性使用他人商标于其店招之上时,法院仍然会作出侵权判定,但不同的法院在涉案行为侵犯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以及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问题上存在分歧。进一步考察美国及欧盟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可以总结出指示性合理使用需要满足必要性、合理性、善意以及不构成相关公众混淆四个构成要件。在使用他人商标指示他人商品的来源的行为上,指示性合理使用与权利用尽的概念范围有重叠之处。指示性合理使用的主张以涉案行为构成商标性使用为前提,其作为一种构成商标侵权的例外,宜在涉案行为满足商标侵权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作为侵权抗辩理由进行援引。无混淆可能性作为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应成为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之一。同时,若权利人的商标为其企业名称或其主要组成部分,转售商的使用还涉嫌构成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字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2.
商标使用是指,商标使用者在商业活动中连续和真实使用,以该商标得以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为目的的使用。其特点有四:在商业活动中公开使用、连续使用、真实善意的使用以及以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为目的的使用。衡量商标许可他人是否为商标意义上的使用.关键是要看是否符介上述商标使用的四大特点,如果符合四个要件,才可以认为是商标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商标侵权案件中重复起诉的识别主要体现在当事人相同的识别和诉讼标的的识别。当事人相同的识别要区分商标许可和商品流通两个环节。商标许可中当事人是否相同以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形成的共同诉讼或诉讼担当来识别;商品流通中当事人是否相同以被诉侵权商品的生产者在前案中的责任范围来识别。诉讼标的的识别以实体法律规范为依据,从前后两案的诉请保护的商标是否同一、商品类别是否同一、被诉侵权标识是否同一来确定,当三者同一时可以认定为同一诉讼标的,商品型号和商品系列不构成识别诉讼标的的要素。商标侵权重复起诉的识别还应当关注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效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商标权是企业对注册商标享有的财产权,但要使注册商标成为一项工业产权,为企业创造现实或可得的利益,则必须通过使用.商标的使用首先是指商标直接附着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而行销于市.此外,在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为了商业目的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业务活动,同样构成使用.商标的使用既可以是商标所有人的自行使用,也可以是商标所有人以外的第三人的被许可使用.商标许可使用是商标所有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利,运用得当,可使企业获益多多.对此,企业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案例启示:对于一人公司的行为应予明示,或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书面合同,或在交易时明确告知对方系公司所为,否则即应确定为个人行为。同时,在区分公司行为与个人行为时,还要考虑公司是否合法成立、行为人是否基于以公司名义作出的决定从而对外实施行为、行为人及被害人对于行为性质的理解是否相同、行为所得利益是否归属于公司等因素,对一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所实施的行为性质作出准确的判断后,才能解决犯罪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商标使用许可属于国际上通行的许可证贸易的内容之一。由于它是经济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所以,我国《商标法》第二十六条也专门规定:“商标注册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多年以来,不少企业根据《商标法》的这一规定开展了商标  相似文献   

17.
焦淑敏 《经济与法》2003,(12):90-91
商标反向假冒,是相对于一般商标假冒之特殊的侵权形式。一般商标假冒侵权行为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他人的注册商标冠于自己的产品之上进行销售的行为。商标反向假冒是指不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他人产品上的商标标识隐去或除去,冠以自己的商标,或者不冠任何商标而将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侵权行为。一般商标假冒侵权是假他人商标之名、行销售自己产品之实,商标反向假冒则是假他人产品良好质量之名、行扬自己声望之实,二者表现形式不同,实质都是商标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8.
反向假冒的经济分析及立法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反向假冒”的行为表现 商标假冒,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而使用他人商标来标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是一种形式简单的商标侵权行为。而反过来,未经许可而撤换他人注册商标,以使消费者对产品服务来源,对生产者、提供者产生误认,这种行为就是“反向假冒”行为。相对于商标假冒行为,反向假冒更为隐蔽,造成的危害也更大。以下通过国内有关商标反向假冒侵权的案例“枫叶”诉“鳄鱼”案和“灯塔”案来说明反向假冒行为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指明商标权人的合理使用制度是由美国司法判例创设的,它不同于传统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在判断是否构成指明商标权人的合理使用中,我们除了要考虑使用商标是否必要外,还要判断商标使用方式是否超出了商标权应该受到限制的范围,使用商标的结果是否会带来消费者就商品来源之间存在赞助或者许可关系发生误认.我国商标法律制度中对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规定不充分,关于其构成要件的认识不足.司法实践亟待法律法规对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类型进行总结,对其构成要件进行明确.  相似文献   

20.
商标许可是对商标专用权的处分,商标许可备案的对象是被许可人取得的使用权.“商标使用许可未经备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意指在先但未备案的被许可使用权因未公示而不得对抗/排除善意第三人的使用.善意第三人可以继续使用,并不因其备案导致在先被许可使用权的消灭,而是因其“善意”而构成对在先被许可使用权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