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结合《平黔纪略》所载史料,分析了黔东南苗族起义的原因、战绩和失败的原因。指出黔东南苗族起义在贵州成同年间各族人民大起义中人数最多、地域最广、实力最强,在贵州近代史、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苗族分布很广,有三大支系。从语言上讲,有三大方言区,即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和滇川黔方言区。各支系都有自己丰富的反映民族历史的古歌。属黔东方言的黔东南地区,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保存许多古风古俗,流传着极其丰富的古歌。这里,只谈谈黔东南苗族古歌的几个问题。一、苗族古歌和苗族史诗的概念范围已公开出版的苗族古歌,有田兵选编的《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和马  相似文献   

3.
位于黔东南山地地区的苗族聚落因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文化渊源,形成了各类与平原聚落不同的、极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调查,总结黔东南苗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类型与特色,并探究其由内在的文化联系而形成的序列结构。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生产空间、交通空间和仪式空间三类,其中仪式空间最具特色。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布局灵活自由,形态因地制宜;各类公共空间为鼓藏节、招龙节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场所,作为历史的象征连通古今;模拟历史演变的仪式活动串联起各类公共空间,形成连通村落内外、村落之间的公共空间序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民众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其较强的证据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发挥中人的证明作用;二是重视契约的制作与保存;三是将官府"减负"告示等刻碑留存。苗族传统纠纷解决文化、国家诉讼法律文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对黔东南苗族民众较强证据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黔东南苗族传统的证据意识在当前的民事诉讼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了解黔东南苗族民众较强证据意识的形成机理,对当前人们民事诉讼证据意识的养成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雷公山和月亮山腹地的集市上,依然闪动着最耀眼的服饰;结构精妙的侗寨鼓楼下,多声部的侗族大歌始终嘹亮……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隐藏在森林山地间。这里是苗侗等民族几千年农耕生活与智慧创造的遥远源头与大本营,其灿烂多样的文化遗产丰富而厚重。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榕江县"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据历史记载,苗族先人沿江而上到达黔东南的第一站就是榕江,然后再分化到各  相似文献   

6.
我一下就被这个叫岂沙的苗族寨子吸引住了。5年前我就从它中间经过。它拥有的那些干栏式的木板壁和茅草顶或杉树皮顶的房屋,像一座座远古时代的遗迹,黑压压地散布在一条山脊两旁的竹林和灌木林里,一点儿都不起眼。321国道就沿山脊修过去,当年我从公路上驶过时,肯定没有注意到这个寨子。现在,几条随意铺垫的石板,几声断断续续的狗吠,引领着我们进入了一片奇异的天地。 岂沙属黔东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从江县管辖,最近几年,这里因为出产 柑而闻名。岜沙有300多户人家,分大寨、小寨、王家寨三个自然村落,公路(山脊)的南边是…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苗族妇女服饰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500多万,其中分布在贵州省的有270多万,占全国苗族人口一半以上;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则又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这里的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差异的形成,既源于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和支系复杂的原因,又有居住地域环境的不同和他民族文化渗透交融的因素,有鉴于此,研究黔东南清水江流域  相似文献   

8.
苗族的日月神话中传说在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保有最为丰富和完整,其中的“造 日月”、“谢日月”、“叫日月’”等神话传说、反映了苗族先民对远古时期陨石坠落地球现象的记载, 是少数民族远古传说中不可多得的星作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苗族民居     
邰磊 《人大论坛》2006,(10):46-47
在山清水秀的黔东南苗岭主峰雷公山和月亮山间行走,除了领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感受古朴神秘的民族风情外,触目最多、印象最深的是大地上挺立的苗族民居了,这里的苗族民居基本上都是木质结构呆脚楼,造型独特,朴实典雅,尤其以雷公山麓至清水江畔一带的苗寨最为典型,是苗岭旅行不可忘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研究苗族史,首先就要遇到苗族的来源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又得涉及古代苗族的迁徙问题。本文就古代苗族的迁徙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今天的苗族,居住在贵州的最多;贵州的苗族,又以黔东南的最多。在云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等省也散居一定数量的苗族。这些苗族是怎样来的?在现代研究苗族史的中外学者中,有的认为苗族系源于马来人种,由印度支那迁来的。他们的依据是苗族的体貌习  相似文献   

11.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口承法律文化丰富。在传统的纠纷解决过程中,理师的调解和裁定、当事人双方的自我辩护都通过唱词表现出来。唱词“引经据典”、灵活自如、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理法的剖解蕴含其中,最后使各类纠纷圆满解决。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现存理词为基本资料,探讨无文字状态下苗族传统纠纷解决的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国内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及生活条件的不同、各地苗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现仅就黔东南苗族习俗与两个文明建设关系作一简述。笔者认为,这不仅对“四化”建设有现实意义,而且对研究苗族的社会历史以及苗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包括伦理道德、性格情操等方面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苗族“议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黔东南的苗族人民,他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维护生产,防治盗贼,各村寨推举德高望重的寨老,在本村寨中主持民主的群众议事会,规定乡规民约,处理寨中出现的各种案件,这就是“议榔”。“议榔”包含着制订规约和执行规约两重意思。在苗族的发展史上,“议榔”在维系苗族社会治安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议榔”形式一直保持到解放前。  相似文献   

14.
黔西南州苗族操黄平苗话的居90%,各家的祖籍都声称是来自黄平,什么时候来,则答不上来了。笔者就此问题曾三次到黔东南走访了许多祖籍村寨和有关部门,找不到确切的答案,走访了黔西南州许多苗族老年人,说法也不一致,志书上也没有这方面资料记载,作为这一支系苗族的一个后裔来说,很想弄清这一问题,因是个民族迁徙课题,有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婚姻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属性的制约。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同于其他民族,又独具特点的婚姻形式和婚恋价值观。这一切与苗族传统居住方式所形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心理等社会属性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试从黔东南地区出发,就苗族传统居住方式的特点,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属性,来探讨它对婚姻的影响。 一、苗族居住方式的特点 历史上由于民族压迫与剥削的原因,形成了今天苗族人民居住在边远山区的状况。这些地方地形切割大,地面崎岖,交通阻隔,形成了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这种地理形势,决定了苗族居住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其村寨座落和家庭的内部结构两方面具体、明晰地看到苗族的传统居住方式的特征。 苗族村寨一般由一百户左右组成,也有五、六百户甚至上千户的,如雷山县西江镇就有1217户。这些村寨一般选择在山坡上,或者是一个地势较高而且闭塞的坝子上,四面环山、逐级而上。选择这样一些地方居住的原因,是逃避和防御冲突的结果。对此,苗学研究权威凌纯声先生曾在《苗族的地理分布》上有过描绘:苗族居住在平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地方,西南  相似文献   

16.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侗族木楼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为我国古代北、南两大文化类型的不同代表.文献学资料、苗、侗民族底层语言以及苗族、侗族原始民居方式遗存等均从不同角度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苗汉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的湘西花垣、黔东南黄平等苗族地区。先后出现了用苗族神话故事、现实题材、苗语、汉语、苗歌音乐、苗装之类编创表演的现代准苗族戏剧《团结灭妖》(1953年)、《谎江山》、《龙宫三姐》(1955年)、《送娘相亲》(1951年)等等,这是几个受到汉文化薰陶的苗族知识分子(如石成鉴、杨光昭诸人)出于民族悠久历史的自尊与自觉艺术思考的结晶。它们一经出现,顿时博得了苗家人的垂青喜爱,轰动了毗邻的苗乡邻县,是苗族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相似文献   

18.
苗族的吊脚楼和侗族的木楼同为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居建筑,同样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决定了两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有诸多相同点;而不同的历史、习俗、宗教等原因,又使其表现出许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论述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清代苗族解纷文书如诉状、判词、告示、乡规、契约等对于研究清代黔东南苗族地区在剧烈社会变迁背景下纠纷解决方式的演变,展现苗民真实的法律生活和司法图景具有重要价值。清代黔东南林业贸易的繁荣和"流官"体制的建立,促使苗民社会纠纷解决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理师诵唱"演变为"请中理讲——禀(送)官究治",衍生出民间调解、官府审判、官民互动相结合的苗民独特的解纷模式。  相似文献   

20.
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在我国西南诸省,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有聚居的,也有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等差异很大。所以,要想了解所有苗族是比较困难的;不了解,要想叙述整个苗族的各种风俗习惯、民族民间传说等等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以点带面,难免造成张冠李戴,无法为所有的苗族人民所接受。本文只提黔东南施洞地区的苗族的婚姻俗,原习因正在于此。叙述之中,难免有错,请有识之士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