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刘勰氏出,本陆机说而昌论文心”。清人章学诚的这一说法,因较确切地道出了刘勰《文心雕龙》与陆机《文赋》之间存在的实际联系而早已为世所公认。在《文心雕龙》五十篇文章中,显然又以《神思》一篇与《文赋》的联系最为直接。近年来,不少学者曾就《文赋》与《神思》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大多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进行。例如牟世金的《从<文赋>到<神思>——六朝艺术构思论研究》(载《中国文艺思想史研究》(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徐放鸣的《论中国中古时代艺术构思论的发展——从<文赋>到<神思>》(载《美学论丛》第九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其对《文赋》和《神思》的关系的探讨,都是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进行的。由于艺术构思本身包含或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这类探讨所涉及的问题一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期川籍儒者周洪谟"居显位,有文名,而又深于经术",其《春秋》学思想主要散见于所著《疑辨录》中。周氏对《春秋》"经文文本"、"周正时月"以及"训经之传"进行了辨疑,所论多出新意。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常事不书"、"书以记异"等《春秋》书法观;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春秋》"尊王"、"崇礼"、"奉天道为政"等经世大旨。  相似文献   

3.
文艺创作离不开艺术想象,作家唯有借助于艺术想象,才能驰骋于无比广阔的创造境地,心醉神迷地进入创造的悲欢情致,那么,想象的奥秘何在呢?中西方文艺理论家们都对此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讨,其结晶就是中国的神思论和西方的想象论。中西关于神思想象之论,多矣,然其论最系统与透澈者,在中国应数陆机、刘勰等人,在西方,则首推维柯、黑格尔、柯勒律治诸人。本文仅以刘勰之神思论与黑格尔之想象论为主,系统地比较一下中西文艺想象论与神思论之异同,这对于我们认识文艺创造的基本规律与中西艺术思维的民族特色,想来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陈抗行 《小康》2004,(8):3-3
此处指的"不同声音",不仅是指"异议"、"歧见",也是指不同的"话语方式"。 《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有大夫向子产建议:把乡校毁了!子产说:凭什么?人们 早晚聚集在乡校,谈论执政的善恶对错。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者,我则改之。这是我应该奉以为师 的啊,为什么要毁?  相似文献   

5.
李白与天姥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新昌县境内的天姥山,是浙东名山,自从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之后,其名更炽,声誉日隆。李白既命诗题为"梦游",人们就推测李白或许没有到过天姥山,无非是其神思向往而已。其实不然。李白早在写"梦游"诗之前就已到过剡中,游过天姥山。他曾四入浙江,三  相似文献   

6.
和汝圣 《传承》2014,(10):86-87
《资本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论",它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和证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理解和认识现行的经济运动规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仍然是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工具。同时,《资本论》作为"社会化商品经济论",仍然能够指导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好地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明朝方孝孺有两篇文章收入《古文观止》,一篇是《深虑论》,一篇是《豫让论》。《四库全书总目》称,方孝孺的文章"纵横豪迈,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东坡即北宋苏轼,龙川即南宋陈亮)。"文以人重",世人尊崇方孝孺的气节,也推重其文章。方孝孺的《深虑论》,所以能作为古文范本供人们阅读、欣赏和研究,不但是因为文辞优美,而且还因  相似文献   

8.
超越“实用”之思——孔子诗学思想之再释与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11,37(2):78-85
刘若愚、李泽厚等学者认为孔子的诗学思想是"实用理论",这是囿于时代意识的成见。"《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孔子诗学思想中最系统、最集中、影响也最大的诗学命题,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意见是《诗》"可以兴",即审美的优先性。孔子的诗学思想是重视人格修养之人生实践的生命诗学,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生命存在的完美境界,是其最高旨趣。这是一种"内在目的"论,而不是"外在目的"论。  相似文献   

9.
更正     
《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3期吴遵民发表的文章《重塑教育的灵魂——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及其路径》所署作者机构有误,应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0.
林峰 《长江论坛》2014,(3):51-54
在《牛津英汉百科大字典》中,马基雅维里被称为"无节操的阴谋家,卖弄辞令的权谋政治家",其代表作《君主论》被称为是"邪恶的圣经",由此,"马基雅维里主义"也几乎成为阴险狡诈、厚颜无耻的同义语。但正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叛逆性,使之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其具有客观的不可磨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孔子问津故址之说,见仁见智,各持所论,或曰问津之地"在黄",或曰问津之地"在叶"。经过考证,可以肯定:孔子使子路问津之地,只能"在黄",而不能"在叶"。而过去之所以有人误为"在叶",那是由于今本《史记·孔子世家》错简所致。  相似文献   

12.
王艳萍 《传承》2011,(30):10-11,13
李大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始于《国情》一文对古德諾"中国特殊国情论"的分析和评论。作为袁世凯以重金聘请的"中华民国政府宪法顾问",古德諾以"中国特殊国情论"为袁世凯复辟专制帝制制造舆论,引起李大钊在《国情》一文中对其的批评。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发展,李大钊在革命实践活动和对中国现实社会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国情观。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人性论,从人与禽兽区别的"几希"处言性、以心言性、以"端"言性、以"情"与"才"论性、以天论性,其人性论的实质是人性以善为本。《孟子》的人性论,在逻辑上可能存在着不足,但《孟子》的主要兴趣点不在于对人性论进行严谨的逻辑解说,而在于由"道性善"而"称尧舜",从人性论引出王道政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管子》非一人一时所作,其论"天道"主要集中于《内业》、《白心》、《心术》上下等四篇中。遵循"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进路,为实现"天人合一"的目的,《管子》建构一整套"本体-宇宙论"的世界图式。这个世界图式由宇宙本原、宇宙模式和人与天调三部分构成。宇宙本原是从本体论维度阐述现象世界之所由来;宇宙模式是从发生论维度解读宇宙大化流行之所以然及人类如何可能"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与天调"是从价值论维度回归到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上。  相似文献   

15.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与其弟子们主要讨论了"信",他们从为人立身、与朋友交往、理政治国这三个方面说明了"信"的重要性,揭示了"信"的本质和前提条件;《大学》、《中庸》进一步从信的内在意念去分析"诚",指出了诚意必须明善、明善必须好学这样一条修身之路。儒家的诚信观念主旨在于如何培育诚信主体,实质上是一种道德修养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儒家的诚信观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品》上品曹植条昭示出了钟嵘丰富的诗学理论。钟氏认为曹植诗"源于《国风》"、"情兼怨雅"而"骨气奇高",正是其所推崇的充满"性情"而兼具"风力"之说;钟氏评价曹植诗如"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符合其自然"直寻"的诗学追求;钟氏认为曹诗如"女工之有黼黻"而颇具"滋味",符合其诗学理论的"诗之至"理想。  相似文献   

17.
瑜伽行派所依的许多经论如《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都曾论及阿赖耶识之存有问题。作为新义唯识经典的《成唯识论》更是广引大小乘经藏佛陀圣言量,以"教证"方式集上述阿赖耶识证有思想之大成,深刻诠释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学乃至整个佛教哲学中的建构逻辑、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干实事求实效,重在"干"事、旨在"成"事,关键一个字就是要落在"实"处。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正与《尚书》所言"知易行难"之理暗合,可谓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古今中外虽有别,却能溯至同宗同源,所论无非是"知行合一",所求不过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9.
偷税罪经由《刑法修正案(七)》的颁布改名为"逃税罪",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增设了"第四款"——"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该条款是处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所做出的符合实务要求、有利于逃税罪预防的"出罪条款",对于初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定性应该遵循立法原意,同时结合考虑目前的犯罪构成体系,将"第四款"认定为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定量因素",而非刑罚论中的"刑事责任阻却事由",将符合逃税罪"第一款"同时满足"第四款"的行为做非罪化处理,即不认为是犯罪。  相似文献   

20.
<正>1916年,一个叫小寺谦吉的日本人发表了《大亚细亚主义论》。此论一出,反响不小,和者颇多。与"脱亚论""大日本膨胀论"等赤裸裸的武力侵华论不同,"大亚细亚主义"竟提出"兴亚""振亚",声称"保全支那",提倡中日"结合"。单看这些口号,小寺谦吉简直就是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朋友。可是,此论提出不久,就引起李大钊的高度警惕,他撰文指出该主义的真实目的是:"假‘大亚细亚主义’之旗帜,以颜饰其帝国主义,而攘极东之霸权。"这一针见血之论,撕破了"大亚细亚主义"的美丽外衣,揭露了它的邪恶本质。"大亚细亚主义"实质上是近代日本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