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工会博览》2003,(9):76-76
山东省济南市建管局今年将在全国率先为民工建立“个人档案”,以借此规范农民工进城的管理工作。 据悉,济南市拟建立的“民工档案”  相似文献   

2.
慈悲的手段     
明媚 《法制博览》2009,(18):9-9
上海男人很难,难就难在了“男”字上。从中国古人造字的角度分析。“男”由责权利的角色定义,那就是“田”和“力”的组合。在田地里出力气劳作的人就是男人。我没有考证过英语,男人的man,似乎没有什么对男人责权利规定;在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中,对男人的考核标准是田地里的苦力活。这就委屈了上海男人。从有上海那一天起,上海男人就输了。虽然上海也有人种地,但是上海的主流人群是市民而不是农民。  相似文献   

3.
乡村“混混”与城市“混混”的弱势边缘地位完全相反,他们在乡村社会中横行霸道,欺压村民,攫取非法利益,并称为乡村社会秩序的结构性组成力量,而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对其压制与控制却显得较为软弱无力。因此,探究乡村“混混”在乡村社会秩序中坐大的原因,就必须回归乡村内部视角,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治理与乡村社会所经历的转型中找寻“混混”成长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看到农民,一下就想到农民的“别名”特别多。农民是淳朴劳动者的象征,可现在的“农民”成为骂人的语言,对其称谓也就多:官方称农民、民工、农民兄弟;公安局称盲流、游民、三无人员;媒体称打工仔、打工妹;城市人称乡巴佬、傻瓜;律师称公民、弱势群体;只有马克思称谓最高: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还有毛主席的称呼让人畏惧:革命的动力、人民民主专政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5.
绿尘 《法制博览》2009,(2):45-45
我的一篇小文《坐在马路上梳头的民工媳妇》在博客上发表后,引来不少网友发表评论:有同情民工的不公正待遇的,有为之抱不平的,还有表达赞美的。一个未署名的网友说:“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善良、坚韧的人民。”另一个网友说:“他们赚钱真不容易,我除了佩服,别无话说。”  相似文献   

6.
还“农民工”一种合体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君 《工会博览》2006,(23):1-1
又到年关岁末,自然想到了"农民工"。或许不久媒体会大张旗鼓开始报道:"民工专列"要开了,"民工潮"到来了,"民工状况不容忽视"探讨开始了,"民工维权"有所改善了……在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这样描述农民工:"(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媒体获悉,近来一些地区政府部门为根本解决"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为"农民工"一词正名,读后令笔者颇感兴趣。如西安市雁塔区委、区政府要求对"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打工者、农民工"等称谓统一规范为"新市民",并出台了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7.
王开林 《法制博览》2010,(18):38-38
近日读史,发现古今许多事情情同一理,有的甚至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其“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而其“内容”仍与古时相差无几。就像那“神鞭”,“鞭子”没了,“神”还在。比如大夫或诸侯豢养“门客”之事,当今有些地方仍有其“神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寇研 《法制博览》2011,(6):16-17
俺不是文盲,还可以夸自己属于喜欢看书的一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经常断句能力低下。尤其是看见“性”这个字的时候,常常不管它的前面是“执行”,或后面还跟着一个“格”,一律条件反射地将它单独拎出来,直到撞了南墙,理解不通,才老大不情愿地折返,重新组合句子。  相似文献   

9.
如今,民工的处境实在是不尽人意。有一个地方流行一句口头禅:“你别把我当民工整啊。”听起来令人心酸。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民工就像一只烤熟了的地瓜,别人随便一脚就会将它踏得稀巴烂。这话听起来刺耳,但并非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10.
仝合肩.山东省曹县人.198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现在新疆农六师芳草湖监狱服刑。他的父母亲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弃农经商,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仝合启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长和学习委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校期间,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尖子生”比赛和智力竞赛,多次捧回大奖.为学校争取了许多的荣誉。  相似文献   

11.
孙玉祥 《法制博览》2009,(10):36-36
改革开放前,有一个词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那就是“反”字——不管是“反革命”,还是“反动”,或者“反社会”、“反人民”,都是些一沾上不死也得脱层皮的罪行。想想也是:人家都一窝蜂地往一个方向走,你却要出头逆向那么反一下,这不给大家填堵么?对你这种给大家伙找别扭的角色,那还不杀之也可,脱皮也可。  相似文献   

12.
吃事     
莫言 《法制博览》2010,(3):12-13
“吃”字拆开,就是“口”和“乞”,这个字造得真是妙极了。我原以为“吃”是“契”的简化,查了《辞海》,才知“契”是“吃”的异体。口的乞求,口在乞求,一个“吃”字,馋的意思有了,饿的意思有了,下贱的意思也有了。想这造“吃”的人,必是个既穷又饿的,如果让林黛玉或是刘文彩造这个字,不会是现在这样子。  相似文献   

13.
谢长廷以“宪法”为主轴的有关“宪法一中”、“宪法共识”、“宪法各表”等两岸政治关系论述既有许多值得肯定之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局限。其值得肯定之处主要表现在:是民进党阵营中相对务实、理性的政治主张;是他长期以来深度思考的心得汇整;是试图打开民共僵局的积极尝试;是化解台湾内部蓝绿对抗的有益探索;是摆脱绿营“逢中必反”思维的建设性主张。其问题与局限主要表现在:并未接受“一中”框架;并未放弃“台独”立场;带有折衷主义和模糊主义的双重色彩;论述逻辑有欠严谨和规范。今后谢长廷先生有待于从内容和逻辑两个方面对其论述加以进一步修正或完善,使其论述早日成为一个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所裨益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台湾当局借“宪政改造”推进“法理台独”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岩 《台湾研究》2005,(5):45-51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利用执政地位,通过“立法”、“修宪”以及修改行政法规等各种渠道,先后实现了“公投立法”、落实“公投”、“公投入宪”以及废除“国民大会”等其长期追求的目标,并且还明确宣称要在2006年展开全面“宪政改造”,2008年为台湾提供一部“合身、合用、合时”的“新宪法”,使台湾成为一个“正常、完整、伟大的国家”。陈水扁当局虽然迫于压力声称“宪改”不涉及“主权、国号、领土”议题,但未来几年以各种手段推进“法理台独”的步伐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15.
单位之谜     
易中天 《法制博览》2008,(22):36-36
很早以前就有人问我,是不是要设一个网站,和大家“沟通”一下意见?我会说,我还是喜欢比较传统的方式,有问题,写信到出版社给我。我相信,一个人愿意郑重其事地把心情或意见落成“信”,至少是经过思虑咀嚼的,才算真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维护国家安全对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十分重要,也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所需关注的首要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影响台湾问题的内外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2000年5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执政后,台湾分裂势力更加肆元忌惮地推行“去中国化”和“渐进式台独”活动,并试图以“宪改”方式谋求“台湾法理独立”,  相似文献   

17.
陈鲁民  烈日 《法制博览》2008,(24):53-53
在当代汉语俚语中,“鸟”是詈人语,而“儿子”则同样带有不佳的意味。把这两个词合在一起,“鸟儿子”不好的意思就更明显了。但在北朝时代,却有一则谶谣用上了这样的词,更要命的是,这“鸟儿子”还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18.
方成 《法制博览》2008,(2):11-11
田力合为男,女子和为好。男人——难人也:女人——好人也! 七画是“男”,三画是“女”,“七”加“三”才是十全十美。于是,男人有七分权利,女人只有三分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族群”这一名词是划分当代台湾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而台湾学术界所谓的“族群”概念的真正义涵应该是指政治社会学中的“社群”概念,本文的“族群”概念所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社群”。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形成了以汉族与原住民、福佬人与客家人、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三对矛盾关系为主轴的族群政治,成为影响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其中,客家人作为台湾汉人和本省人的一部分,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5%,是仅次于福佬人的第二大族群。在台湾地区政治文化结构中,客家人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文化结构。在汉人与原住民这对矛盾关系中,客家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倾向有别于其他汉族族群,因为客家人和原住民有着同样的“弱势族群”认知。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中,客家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也不如福佬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那样尖锐;在客家人与福佬人这对关系里,客家人更是以对抗性的族群面貌存在,在过去几百年中,客家人与福佬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情结。根据比较政治学理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是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不同层面,结合相关的族群理论,对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曹海英 《工会博览》2008,(14):30-31
6月20日,记者来到丰台区花乡工会。步人工会办公室,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两个大字——“勤奋”。就是凭着勤奋,花乡工会不仅在全乡的15个村、4个专业公司、11个直属单位全部建起了工会,而且还指导他们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工会工作,从而使过去只知道“农会”的农民兄弟,厂解、接受了工会,并且积极地加入了工会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