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梦与文学自古以来就存着极其微妙但又难以表述清楚的联系。在众多的文学作品里,作家借作品叙梦、或借梦的形式来构筑作品内容的创作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梦与文学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弗洛伊德第一次用创作动机论将梦和文学创作的深层机缘联接起来,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动机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和动因。艺术创作也不例外,文学创作是作家以幻想的形式满足其本能欲望的一种手段。人的幻想是由人的实践欲望形成的,幻想的实质就是人在实践中被压抑的欲望的感性显现。对于作家…  相似文献   

2.
王馨伟  耿仁杰 《学理论》2010,(23):198-199
马尔库塞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二者的“结合”。他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里关于“爱欲”本能的基本观点,拓宽了弗洛伊德的“爱欲”含义使其不再局限于“性欲”的范围。他修正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欲与文明相互对立的观点,提出了爱欲与文明共同协调发展的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3.
王蕾 《学理论》2010,(17):161-162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试图考察个体内在的东西、特别是探究个体的无意识来解释人的行为。他把性本能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力比多"。他认为,"力比多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施蛰存创作的小说《石秀》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下对英雄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将"神"一般的英雄人物还原成一个具有爱欲的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4.
包雷 《学理论》2009,(5):105-107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文学”是特指反映“文革”时期置身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延伸至“文革”结束以后的“后知青时代”及其子女的生活命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其中有曾是知青身份的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还有大量非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这类“民间”知青文学作品主要以“知青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29)
在提出精神分析学说之后的一段时期里,弗洛伊德研究了艺术创作,提出了著名的"作家与白日梦"理论。在这套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的冲动获得自我的应允进入意识领域而影响文学创作的方面,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进入超我影响创作这一机制。而这后一种机制揭示了另一类别的白日梦的存在,也为另一大类的精神分析作品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明辨这种机制的存在及其运作,将从潜意识理论展开论述,梳理"作家与白日梦"理论的整体脉络,证明本我冲动进入超我这一机制的存在以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马生龙 《理论导刊》2000,(10):29-30
卢卡奇通过阐释恩格斯“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命题,认为作家世界观与创作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作家世界观自身的矛盾,是世界观深层与浅层的矛盾,表现于浅层的矛盾在深层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陈阳辉  席墨君 《学理论》2010,(5):113-116
本文借鉴当代金庸小说研究成果,对其文化层面的一项内容——琴棋书画作了条分缕析式的审美观照,对它们的特征及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金庸如此融文入武,不仅源于他自小开始的文化浸染及培养的兴趣爱好,也源于他对武侠小说社会功能的科学认定。金庸小说写的是武,可注重武中的“艺”、武中的“文”,这也是他的武侠小说雅俗共赏、历久弥香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赵维 《瞭望》1995,(Z1)
广东高薪聘养作家赵维去年8月中旬,历时半年多的广东作家协会高薪聘养作家活动终于张榜揭晓,陈染、杨雪萍、商河、梁凤莲、东西、余华、张、韩东等八位被评委们称为“颇具创作潜质”的青年作家从此获得了潜心创作的充分保障,两年内再不用为谋生与写作二者不可兼得而一...  相似文献   

9.
新都市文学研讨会召开目前,《特区文学》杂志社举行了“新都市文学”与小说创作研讨会,苏童等著名作家出席了会议。与会者认为工深圳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新兴的现代化都市,在经济体制和人的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都市文学”这面文学旗帜由《特区文学》打出,非常合适。新都市文学有很大的优点,它是一个宽泛的、开放性的文学主张,它只希望作家们在创作中强化现代都市意识,而并不对作家的创作题材和内容进行任何限定,题材和内容只是作为作家的观照对象;只要是在现代都市意识的观照下,任何题材和内容都可以纳入“新都市文…  相似文献   

10.
韩宏韬 《学理论》2009,(17):183-184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的审美境界。自古以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等有关内敛风格的审美范畴,成为古代诗歌的创作原则。正是因为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感情隐含在诗作的字里行间,寄托于自己精心营造的意象皇,所以给读者的鉴赏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系列的鉴赏原则和方法,即,从诗人创作的角度出发,揭示诗歌的含蓄美;同时,读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诗歌的再创作。使诗歌的“能指”大于“所指”。  相似文献   

11.
佟悦 《瞭望》2001,(23)
谈到“网络文学”,作家们有两种意见。一些作家备感危机,认为当今时代如果不懂得使用“第四媒体”进行创作,再过几年就会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作家认为“网络文学”只能被看作是“文学的卡拉OK”,是永远无法和传统文学相媲美的。  相似文献   

12.
林丽  谭文华 《学理论》2009,(17):190-191
复调是莫言小说的一种重要叙事模式,他的很多小说打破固有的单一的表现方式,采用开放性的结构,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通过主人公的“诉说”揭示主题,而创作主体在背后发出自己的声音,构成“多声部”。  相似文献   

13.
赵红 《理论导刊》2006,(1):92-94
现代文学发展中女性意识的建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917~1928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女性意识主要表现为“人”的意识的觉醒,对“爱情”与“母爱”的呼唤;1929~1949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在前一阶段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基础上更进一步,表现出对男女平等和“女性”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的探求,女性意识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4.
张荣刚  娄红艺 《学理论》2009,(15):168-169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赞誉他为清初第一词人。其所作爱情词最富特色和个性,人称其“哀感顽艳”。本文就其爱情词中的部分悼亡和小令,试分析其爱情词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5.
许彬 《学理论》2009,(7):135-136
长久以来,文学界普遍认为劳伦斯通过《儿子与情人》中的主人公“保罗”这一人物刻画了自己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独特的心理存在——恋母情结。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但凡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评论,绝大多数的论断是其恋母情结归属劳伦斯的本我。本文将通过对《儿子与情人》关键情节与《D.H.劳伦斯:一份私人档案》的剖析,综合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多个理论论证其恋母情结应当部分的融入了劳伦斯的超我,并阐释其运作。  相似文献   

16.
古春霞  向元凤 《学理论》2010,(14):153-154
毛正天、谢德敏先生合著的《金庸的小说艺术世界》是最新出版的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学术专著,以一种充满诗性的语言、糅合多种批评方法重新阐释了金庸的侠义世界、爱情世界、江湖世界、武功世界,从中国哲学儒、道、佛的高度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做了淋漓尽致、画龙点睛的阐释,以其独特精辟的视角、丰富的文化蕴藏、言简意赅的语言传达了小说的精髓。它所包含的审美内涵博大精深、意味深长,将早已内化为集体心理积淀的民族传统文化——儒、道、佛及现代性价值巧妙的与金庸虚构的江湖世界联系起来,不仅满足了金庸小说迷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望,更从哲学高度对金庸的小说体现的人文精神做了深刻的挖掘和追问。  相似文献   

17.
张钊 《瞭望》2001,(17)
眼下,大规模宣传与实际成效南辕北辙的现象似乎已构成文化批评领域一道独特的景观。最切近的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投拍并刚刚播完的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读者的恶评犹如滔滔洪水,一下子就将创作人员一些小家碧玉式的沾沾自喜冲洗得干干净净。而当这场争论以几乎一边倒的形势进入视野时,笔者想到了已经被罩上光环的“金庸神话”以及一个近乎是虚拟的“文学江湖”。黄健中“江湖”落水 在关于央视版《笑傲江湖》的“论战”中,导演黄健中遭到重点围攻。许多批评的砖头都是径直砸向黄健中的。例如,令狐冲与任盈盈等角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27)
金庸小说不仅创造众多人物形象,更巧妙地安排着这些形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会人物本身的感情变化。其总体特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并不断地朝现实人生与现实人格发展。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掌握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创作之路和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9.
《各界》2010,(1):95-95
过去的三年中,我们在多方的支持下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幽默杂文大赛”,大赛中众多的杂文作家,杂文爱好者及网络写手们的积极参与使人欣慰地看到杂文创作队伍的日渐壮大,其中的优秀作品是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0.
郑雪 《学理论》2010,(19):192-193
创作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作家进行创作的原因或动力,是由创作需要转化而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需要动机,这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新时期作家要产生建立在自己人格、信念、价值标准之上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产生一种持久而强有力的创作内驱力,使新时期文学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