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晨光 《新湘评论》2009,(10):58-60
(一) 60年筚路蓝缕。60年波澜壮阔。60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了无数奇迹:一个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积贫积弱到大国崛起……“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无不反映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政治体制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胡鞍钢 《前线》2013,(11):30-34
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书籍《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谚语:“御政之首,鼎新革故。”意思是“改革是国家政治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句饱含中国古老哲学智慧的名言同样也反映着现代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三个十年改革(1984—2003)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一方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试错,另一方面也需要不同时期的顶层设计,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平均每隔10年左右,党中央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这些决定包括每一时期(通常10年左右)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改革重点领域等。从1984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有三次重大决定。  相似文献   

3.
《当代党员》2008,(12):57-57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从1984年我国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经过“摸着石头过河”,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改革是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在同一时代,东欧和前苏联改革纷纷失败,而中国却“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中国的奇迹 和东欧、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轨相比,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成功得多。东欧国家从50年代末开始局部改革试验。60年代,前苏联东欧的大部分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局部改革的道路。改革前的中国和所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是相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这些国家在80年代末采用了“休克疗法”,“…  相似文献   

5.
王遐见在1998年第14期的《理论前沿》上发表文章,对还要不要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该不该“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就有异议,有的人一旦发现改革中出了问题,就归结为“摸着石头过河”所致;还有不少人认为,以前可以说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是不能再摸了。对此,作者认为,以前应该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要强调这一点。作者认为,反对“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从其思想认识根源上看,正是因其习惯于教条式地引用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论断,习惯于照搬外国模式,习惯于以往的经验和思维方式,脱离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十五大在总结以往经验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  相似文献   

6.
2004年3月,中国进行了第四次修宪,此次修宪一大亮点即提出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试从宪法与人权的关系、我国宪法对人权的规定进行分析,对适应宪法修改,中国应如何作相应改革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航天事业,特别是科技综合能力相对落后的中国航天事业始终是一处令人倍感神秘的天地。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成千上万的各类科学人才云集大西北漠地,向“天神”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充分表现了新中国一改鸦片战争以来的旧中国的衰弱形象,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信心和能力。这期间,多少功臣因历史上的保密原因而始终默默无闻;几十年后,这些功臣象灿星般呈现在国人眼前。  相似文献   

8.
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她的第60个生日.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60年来,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9.
政治上的短视之一是,没有根据全部历史、全部事实来讲话,而只是根据某一阶段的历史,即片断的事实来讲活。实际上,漩涡和逆流只是我们40年历史中的一小部分。两次最大的曲折,一次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3年暂时经济困难,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而就在这两个时期中,失误也不是历史的全部。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文革”的10年中间,我们虽然犯过错误,但这毕竟是我们开始全面建设社  相似文献   

10.
孟立联 《廉政瞭望》2014,(22):50-51
改革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发源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先试”,可能因与法律发生冲突,即将走进历史。较早发出这个信号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令年2月28日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他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