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50年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困境,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危机,国家出现大饥荒。如何克服困难?陈云提出,唯有减少大跃进以来多招收的职工和膨胀的城镇人口.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是当时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一项根本性的措施”,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非常时期”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  相似文献   

2.
1958年至1960年间,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跃进”。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后果,让刘少奇痛心疾首,他开始反思这场运动,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意见和观点,尽力纠正“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损失,为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作出了重大努力。  相似文献   

3.
王炎 《前线》2014,(4):34-36
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党在这一时期通过加强干部教育和干部作风建设,与群众同甘共苦,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努力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进一步贯彻落实了民主集中制,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自身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这一时期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经验做法,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960年至196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产生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错误,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农业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损失。工业原料不足,企业无法继续生产,粮食缺乏,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黑龙江省委带领各级党政干部,同全省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协力,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  相似文献   

5.
经济调整     
《湘潮》1992,(4)
主要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我国60年代初形成了连续3年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湖南也同样如此,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月21日至27日,省委召开全省工作会议,研究贯彻“八字”方针问题,从此开始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一、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60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充实和加强农业。调整公社体  相似文献   

6.
晓夏 《新湘评论》2005,(11):58-62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年的历程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举行过4次鲜为人知的秘密会议. 1962年3月到4月召开的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没有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也没有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它是全国人大历史上的第一次秘密会议.当时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8.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为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你们村的干部对共产风、平调风顶得好。锅碗瓢盆没有被刮跑,锁没有砸,门没有拆,是很好的事。”庐山会议后,随着新的“大跃进”的启动和农村人民公社一系列“左”的政策的出台,造成了比1959年上半年更为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农业问题,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  相似文献   

9.
《党建文汇》2013,(10):50-50
关于“瓜菜代”一词,现在常见的解释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人们的生活遵循‘低标准.瓜菜代’的口号.  相似文献   

10.
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第二年。为了纠正经济上的失误和困难局面,年初,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着手尽快地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端正思想路线,统一认识。为此,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并于这年3月向全党发出《关于认真进行  相似文献   

11.
王凡  东平 《廉政瞭望》2004,(6):48-49
1960年到1962年,是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的时期。当年家住中南海的孩子们,带我们走进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红墙里。  相似文献   

12.
王永华 《世纪风采》2009,(10):37-40
三年困难时期,万名中央机关干部下放基层,这是中共中央在非常时期所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万名干部与灾区人民一道实行“三同”,共渡难关,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扭转农村恶劣的形势做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是中国共产党于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经济大调整。这次调整,扭转了国民经济严重的困难局面,对“左”的错误进行部分纠正,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累了富贵的经验。刘少奇在这次国民经济调整中,勇挑重担,勤于思考,敢于纠错,大胆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深入调查,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处理急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使我国国民经济从1959年起发生困难,到1960年(大跃进的最后一年),我国的经济已陷入极度困难境地。主要农牧产品大幅度减产,出现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危机;生产性基本建设规模膨胀,工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财政收不抵  相似文献   

14.
司警涛 《世纪桥》2011,(4):28-33
由于“大跃进”及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中国国民经济遇到很大困难,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自然成为这次调整的重点之一。黑龙江省人民在省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调整农业,  相似文献   

15.
小资料     
从“一五”到“九五”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除1949年10月—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全国已编制了9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  相似文献   

16.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7.
1959年至1961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应对粮食危机.除降低城乡人民口粮标准外,还大搞瓜菜代(代即代食品)外,发明了种类繁多的“粮食增量法”,召开“吃饭大会”。这些都成为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代前期(1961至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它处在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泛滥的党内左倾指导思想两次洪峰之间,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这次经济调整有力地扭转了三年“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不仅迅速战胜当时极端严重的经济困难,创造了我国建国后许多经济技术指标最好的历史水平,使我国国民经济重又出现生机蓬勃的局面,而且以其前后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研究吸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试办托拉斯——六十年代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一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1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这4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调整中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其目的主要是调整,但也包含着对体制的某些改革。试办托拉斯,就是这一时期党改革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大跃进”和严重困难时期,在调整政策中终于度过了严峻的困难岁月。在这样的日子里,本来就十分忙碌的周恩来更加日夜操劳。伉俪情深的周恩来、邓颖超在困难岁月里互相关怀,更显革命亲情的本色。1958年秋冬,邓颖超因病在广东省从化温泉疗养。两人互有书信往来,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