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扈海鹂 《唯实》2009,(7):75-80
由于乡村社会被嵌入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轨道中,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秩序”与“乡村文化”建构问题重新被提出来。中国已经步入了“利益时代”,让农民合理得到“秩序”中的公共资源,是对社会秩序设置的挑战。支撑“秩序”的乡村文化也面临新的建构。它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包括对以制度公正、公民尊重为基础的公民文化的认同,包括对以差异性为基础的乡村社会多样性发展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党的建设》2014,(8):44-45
“乡村舞台”建设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一项创新性举措.7月初,省委宣传部在酒泉市对“乡村舞台”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酒泉市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宣传思想文化部门高度重视“乡村舞台”建设,鼓励引导基层群众广泛参与,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基本形成了“乡村舞台”建设工作格局,较好地发挥了“乡村舞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力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既要注重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注重形成鲜明的乡村个性特征。也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丰富内涵,彰显特色;传承历史,留住根脉,借景造势,打造品牌。  相似文献   

4.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的再思考——从“农民主位”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乡村不动”的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各界先前对“农民主位”的认识存在偏差。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改变了村庄的经济属性,使村庄的经济发展外溢,同时也造成了村庄内村民年龄结构的断裂。基于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使乡村社会形成“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机制,建设秩序井然的乡村社区,而且要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此,眼下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舍弃模糊的农民主体定位,将农民的参与主体主要定位在妇女和老年人身上,应该以社会性、文化性项目建设为主,辅之以经济项目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陈鲸宇 《党建》2013,(11):53-53
为了深入宣传报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成果、新做法、新体验,中宣部《党建》杂志与党建网(www.dangjian.com)开设“美丽中国·文化乡村”专栏,面向全社会征集稿件。请用你的笔描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新感悟。  相似文献   

9.
李志刚 《前线》2023,(1):64-66
精品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延庆区坚持把发展精品民宿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抓手,在规划设计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尝试建设精品民宿“共生社区”,通过因地制宜挖掘地域文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民宿提质升级夯实基础,着力探索一条乡村振兴共建、共享、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10.
阿坝州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提出并实施“强乡兴村”工程战略,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强乡兴村”战略,通过乡村互动、联动提升,以“强乡”带动“兴村”、以“兴村”推动“强乡”,可以更加有效加强藏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乡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实施并拓展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主要内容的“三村建设”,把“三村建设”作为党建富民惠民的载体,着力构建农村产业推进、人才科技、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四大体系,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它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个领域。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留住乡愁,更是一项振兴乡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振兴乡村,首要的是要留住乡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农村固有习俗,在保留原汁原味乡村文化基础上,让农村旧貌换新颜,使振兴乡村有足够的底气,振兴乡村有所依归。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康县紧紧围绕建设“陇上最美乡村”建设目标,在全县178个村落开展了“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块石”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一道道清澈明亮的溪水、一排排白墙黑瓦式的特色民居、一个个公园式的休闲广场、一座座青山一块块茶田……动静相融、高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新农村新景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成为大山里别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因此,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与动力基础,要置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语境中去理解。国家利益、市场需求、创新、竞争与交流等多重因素构成的动力基础,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驱动力与可能性。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农耕文化传承、文明乡风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等方面仍面临现实挑战。为此,要从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内容、乡村文化观念、乡村文化产业等角度出发,探索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5.
杨威  罗翔 《当代贵州》2008,(24):68-68
由中共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08贵州新农村建设“十佳人物”和“十佳乡村”评选活动日前启动。本次活动旨在总结表彰我省过去几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助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升级,不仅注重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更加强了对乡村文化的立体式阐发。各地区通过聚焦乡村特色文化,结合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创意元素的驱动,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形成乡村文化品牌,为延续乡村文脉,促进文化创新与交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6月12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浙江,中国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由此拉开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历经20年奋斗,浙江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农村,变成了今日的“画中芦茨、古风荻浦、青莲环溪、风情阳山畈”。  相似文献   

18.
近日,城中区“智库培训——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这是城中区在干部教育主体班次的培训中,首次以打造“助推社会经济等领域发展建设智囊团队伍”为目标,并从综合性办班向专业化办班的积极探索,这标志着城中区党政领导干部“智库培训工程”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对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情关系与乡村社会秩序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以“私序”来维持“公序”。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维系人情关系与乡村社会秩序的共同信念出现了解体,在乡村社会中则表现为人情关系的“脱嵌”以及对乡村社会秩序重建的需求。在区分了市场化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后,认为市场化是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最后从共同信念的树立、乡村社会组织建设以及行为规范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