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监察》2011,(17):8
2008年3月21日,《国务院工作规则》通过。《规则》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作为一项重要举措赫然在列。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保障和规范了政务公开工作,使工作的目标更清晰、措施更得力、步骤更详细、责任更明确,从而更好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和提供高效便民服务。  相似文献   

2.
近日,辽宁沈阳市民温洪祥向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和市政务公开办等部门递交了一份《沈阳市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沈阳市政府各个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公开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等财务账目。沈阳市政务公开办相关负责人对此的回应是:“难度极大,这个公开可能不会一蹴而就,结果可能不会太乐观。”(11月17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3.
《中国监察》2008,(8):12-13
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3月2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何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何勇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抓好2008年的政务公开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即将正式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施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进一步扩大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办法,我国已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领域开展了立法和实践。2008年5月实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已对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许多立法创新,但是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公开的主体不完善、政务公开不足、救济手段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化发展,各国纷纷打造信息公开制度升级版,更好为公众服务,扩大公众参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中已经对升级版制度建设提出新要求,也有一些有益经验。应该借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改的机会,按照中央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求,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我国3.0版政务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通过将政务公开法制化,为公民的知政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它更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保护的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表现。政府信息公开必然涉及媒介问题,这就不得不涉及新闻自由。在现有条件下,用宪法给新闻自由撑起保护伞,用新闻自由给信息公开架起桥梁即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7.
2011年6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已经中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水平,现就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1.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重要性。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对于推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监察》2008,(9):F0002-F0002
江苏省张家港市不断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完善制度体系,拓宽公开领域,促使公共权力在阳光下依法运行,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命名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完善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公开内容不断丰富,率先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累计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4万余条,各级党政机关清理职权7879项,通过网站对外公开。公开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建立政府工作通报制度,开通“张家港政务公开信息网”,设立政务信息固定查阅点,完善电子文件查阅中心等,帮助群众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类政务信息。公开程序逐步规范,编写了嵌政务信息公开指引》,市政府自上而下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政务公开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泉政 《中国监察》2011,(22):48-48
政务公开是指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将其掌握的信息和履行职责的情况向社会公众公开。它既包括政府信息公开,也包括行政权力及其运行过程的公开。政务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要准确理解《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把《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就要正确把握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施行以来,已一年有余,但政务公开的大门似乎还是遮遮掩掩.广东省情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2008广东省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调研报告>指出,政务公开还面临着"公开目录编制不细"、"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公众参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究竟广东  相似文献   

11.
论政务公开的法律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务公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已走上法治化轨道。政务公开的法治化,除制定必要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外,还须从四个方面完善立法,以建立政务公开的法律体系:一是在有关全社会和公民重大利益的法律中增设“公开”程序;二是建立健全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和公开法律制度;三是实行财政公开,健全公共财政,确保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公开透明;四是制定《个人隐私法》,完善商业秘密法,修改《保密法》,切实保障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弥补了长期以来立法的不足,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的里程碑。本文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出发点,简要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讨论信息公开的范围,介绍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月1月,广州市首开全国先河颁行了《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8年5月1日,被称为我国“阳光法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它们的颁布和实施对推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府法制》2012,(5):10-10
建设法治政府面临的机遇或者说有利条件就是,政府在积极推动。2004年《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又出台,这是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基础性制度,我称之为行政诉讼法之后依法行政历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2008年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  相似文献   

15.
赵晓芳 《法制与社会》2011,(13):171-171
当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生效时,公众期待《条例》的实施能够为公民对政府信息知情权提供法律保障。但是,《条例》实施以来,各地的“第一案”纷纷遭遇信息不公开、诉讼不立案的尴尬。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发言人:政府亲民“新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即无论是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著名港口城市的上海市,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等地,或是地处我国内陆和西部的云南、贵州、四川等,皆可谓政坛“网事”不断。如从前些时候网上政务公开,到党政领导开通网络热线和做客网络,再到如今设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可谓政府信息公开的“网事”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17.
钱弘道 《中国法律》2014,(3):37-40,93-97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可见,信息公开是未来中国深化改革的极其重要的内容。那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来,育施成效如何?  相似文献   

18.
黄全 《政法学刊》2011,28(6):11-16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公开条例》)和其颁布前26部地方法律规范的8个方面比较,《公开条例》明显带有政务公开的风格,而地方规范则更接近于知情权保障之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的风格。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规范的整体发展方向应以地方规范为蓝本。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社会》2008,(8):8-11
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早在2007年4月24日即已公布,其间准备期长达一年,这对谋求“高效行事’’的行政法规而言,几成孤例。  相似文献   

20.
《江淮法治》2010,(13):7-7
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省揭阳市残疾人夏楚辉在广州乘车因“无法享受优惠”状告公交公司,引发“一元官司”,后向省政府和21个地市政府申请公开“残疾人乘车信息”未全获按时回复,遂提起15宗行政复议。近日,广东省政府作出复议决定,称政府超期回复行为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