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现有研究对政府信任的讨论非常之多,却回避了政府对公众的信任,但信任是相互的,在缺乏政府对公众信任的情况下谈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不恰当的。论文提出政府对于公众的信任这一命题,并认为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是公众参与的桥梁。论文构建了"三维度影响因素-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政府支持公众参与"的结构模型,试图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维度(七种因素)解释政府对公众信任的影响因子,并进一步探究政府对公众信任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层面,信任倾向与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显著正相关;组织层面,官僚型组织特征则与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显著负相关;社会层面,社会评价与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显著正相关;政府对公众的信任在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与政府支持公众参与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论文重新定义社会互信,深化了对政府公信力的解释力度,在全球性公民对政府信任衰退背景下探寻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蕾 《法制与社会》2011,(3):160-161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公民参与的主体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政治的基本状况决定公民参与的主体不但有参加选举及其它旨在影响政府政策的公民个体,更多的是无组织的"群体",主要包括大学生、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数量庞大的网民。在参与方式上,可以分为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在中国,这些参与方式决定了公民参与既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又有维护和争取自身权益的活动,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政策转型与制度创新,并推进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公证上访     
一、公证上访的内涵 在公证法律关系当中,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存在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公民、法人也有需要解决和表达的利益诉求.我国的公力救济方式最基本的是两种:一是通过信访,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请求政府落实政策或平衡执行政策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失:二是诉讼裁决争端,并借助国家强制力实现被侵害权益的补偿. 依据《公证程序规则》,在公证法律关系当中,维权和利益诉求的解决和表达方式是复审、投诉和诉讼等.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与之并行的另一种维权和利益诉求的解决和表达方式就是公证上访.  相似文献   

4.
政府重大决策事先征集公民建议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啸天 《法学》2014,(3):26-34
征集公民建议是政府的义务。政府不应在民主不健全的状态下"负债经营",征集公民建议有利于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制度建设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保障。征集公民建议的关键是理念更新和制度建设,征集公民建议不能搞"花拳绣腿",征集公民建议必须不怕引来公众对政府的批评。征集公民建议制度建设的要点:一是,征求公民建议是政府决策的"规定动作"而非"自选动作";二是,建立"可溯源、可追责"的政府重大决策信息公开制度;三是,政府在重大决策酝酿阶段应主动向社会公开决策意向;四是,针对决策意向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五是,政府重大决策必须召开决策听证会;六是,人大常委会应当对政府重大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公民参与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促进县级服务型政府建设,形成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本文以浙江温岭为例,阐述了民主恳谈会中公民与政府的互动情况,总结了公民参与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公民参与存在的制度化规范不足、代表性失衡、组织化程度不高和参与连续性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设计,合理选择公民代表,培育公民社会组织和强化公民后续监督等对策,以期为各地开展县级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知情权作为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衡量一国民主化程度的标准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可见,党把公民知情权提升到一个新的政策高度。本文试图从行政法学层面对知情权展开剖析,以及对公众参与意识,舆论监督与政府权力运作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保障公民参与权,推进政府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合法性是任何现代民主政府存续的前提,在合法性受到挑战的现实环境下,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机制,技术和工具,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合法性。其中,"公民参与"引入是顺应了现时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追求。但置于我国,一方面,"公民参与"已如政府评估多半停留在政治"符号化"作用,另一方面,"公民参与"因承载了太多的价值期望而导致价值扭曲。因此,唯有在实践中制度化的落实才能最终使公众真实有效的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现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赖以建构的"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义务"逻辑,先验地接受了"知情权是人权"与"政府信息公开义务是知情权实现的手段"的预设,混淆了作为主权者的"人民"与作为政府治理相对方的"公民",因而也混淆了有关宪法体制组织和运行的"人民——人大——政府"之主权逻辑与"政府——公民"之治理逻辑,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从宪法体制中割裂开去。其后果是,既将依附于人大体制的宪法监督消解于无形,也由于与作为正当性来源的主权逻辑的断裂而陷入合法性危机。并且,它曲解了公众参与在宪法逻辑中的应有定位,使其脱离乃至僭越了政府治理的正常逻辑,不仅浪费了大量行政资源,还冲淡了基于直接利害关联的公民信息公开诉求。有鉴于此,政府信息公开应当回归宪法主权逻辑与治理逻辑的二元结构,对应进行制度化构造。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政治型政府要比行政型政府更少地引入公民参与策略这一研究假设,论文对美国32个州中居民超过2.5万的91个城市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研究者要求调查对象识别多达16种的公民参与策略。论文反驳了认为政治型城市的官员比行政型城市的官员使用更多的公民参与策略的传统观点。该研究的完全OLS回归模型(样本量N=91)预测,行政型城市比政治型城市所使用的公民参与策略数目要更多一些,该结果具有边缘统计显著性。第二个OLS回归模型(N=53)显示,当城市人口超过5万时,行政型的城市政府结构和公民参与策略之间的统计稳健性会明显增强。对该发现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与城市职业经理人和工作人员在强化公民社会的网络和在21世纪美国"递送民主"方面的努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政府、社会三者互动的形式,既是政府过程完善的需要,也是政府过程完善的结果。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涵义、内容与形式的前提下,充分理解和把握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相关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领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政策导向,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是二十一世纪的热门话题,也是各国政府极为关注的立法热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企业的迅猛增长,环境保护的主体逐步由政府一家过渡到政府、组织、公民多管齐下,共同监督的模式。在中国,公民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热情也空前高涨。但是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始终成为阻碍公民参与环保的一大因素。中国新近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德国作为大陆法系代表在环境法和环境信息法上均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之处。本文将通过介绍《德国环境信息法》并与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比较。提出完善环境知情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坚持“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是国家对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了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在坚持“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前提下,政府对于某些公民有特殊情况和要求的,又作了补充规定,即他们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后,可以生第二胎。根据这个补充规定,一些省、市人民政府相应地制定了有关这方面的行政规章,以解决某些公民的特殊要求。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的省、市对哪些人可以生第二胎的规定,有悖于男女平等的原则,同我国宪法和婚姻法关于男女平等的规定不符。例如,某省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提出:“兄弟中只有一个孩子,其他均无生育条件的,可以批准生二胎”。另一  相似文献   

13.
在政府"公信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的宏观背景下,本文介绍了政府公信力内涵及评价标准,并试图以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来分析政府公信力建设,认为应通过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相统一,进一步拓展公民参与渠道,大力发展第三部门,重塑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等途径构建社会资本,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开展的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活动,拓宽了公民参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路径。本文在阐释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并提出优化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路径:强化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增强公民与政府间公共服务绩效信息的对称性;加快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建设;鼓励和发展独立性和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建立健全评估中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政府治理与公民社会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道晖 《河北法学》2006,24(1):12-16
社会主义的本义要求以"社会至上"为主义,公民、公民社会参与市政管理和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应有之义.宪法上的人具有"私人"与"公人"的双重身份和人的"私权利"与"公权利"的双重权利.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也可以分为"私人社会"与"公民社会".公民权或公民的公权利,主要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政治防卫权.公民社会既参与、支持又监督、制约政府行使权力,是推进政府治理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参与将有利于弘扬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也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公民权利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社会事务、政府事物中去,但同时,在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对民意的忽略时有发生.本文结合杭州市地方政府车辆限牌决策活动,找出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河南平顶山中院为了阻止一起故意杀人案的被害人亲属上访,"承诺"对该案嫌疑人判死刑。据悉,该案多次一审死刑判决均被河南高院以证据不足为由撤销,该嫌犯一直被关押在看守所,超期羁押已超过10年。知情人称原被告双方仍在不断上访,有关方面进退两难。信访原本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表达诉求的正当权益,如今却成了地方政府的最大忧虑和维稳对象。为了阻止和减少群众上访,一些地方不惜  相似文献   

18.
试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下公民参与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学荣  林琼 《行政与法》2006,(11):11-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政府治理变革运动正在不断地走强,在这种政府治理理念的倡导下,当代公共行政越来越关注“公民导向,”重视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但在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与“回应”的两难处境。如何走出“效率”与“回应”的两难处境,构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下的公民参与机制,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是极其重要的,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合法化和理性化。公民通过各种不同的参与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政府应当在决策制度设计上给与民众和社会以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的空间,而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决策的一项程序机制,其完善与发展直接影响着行政决策的质量,因此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应当立足于民众的参与和政府的公共服务。本文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角度探讨了目前我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