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不运动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这里提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否完全一样呢?本文试分析之。一、“运动”和“变化”具有同等含义哲学的运动概念的含义是,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这个概念的含义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也是运动。而变化有空间的变化,也有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就表现为空间位置的移动;时间的变化表现为过程,即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产…  相似文献   

2.
气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以练气为主,从锻炼元气入手。元气包括先天之气(真气),后天之气(呼吸之气)和宗气(水谷之气)。这三种气都来源于细胞(因为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主要单位),来源于自然界物质运动——天地之气结合,通称谭元气。它是人体基本物质和功能活动的动力。这种自然界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结果名曰“天人合一”。实践证明,《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人以天地之气生”的论述是科学的。中国传统医学有阴阳、气血、升降、经络等学说。笔者认为,当今的微循环论与气血和经络论具有密切联系,尤其是血…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中崇阳恋阴情结及其美学开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范畴。《周易·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可以说,中国的哲学就是阴阳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中国人的一切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中,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包括审美观)产生深远影响。一般认为,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生之理是自然科学之基础,一切物类皆是从无而到有。然无何以能生有,在无之中已具有形之气,由气之化而产生形之质,故视之无形,而物理具焉;天地精气之所生,形形色色各禀一气,其形象之泉,虽良工不能预绘,其庶类之机,圣智亦难尽知。是以圣人赞天地之道,而称造化之妙,欲求其奥理,非循天地之道难以入其门径,故圣人撰(易)也。(易)以交象之变而穷万物之理,是藉交象之变而探造化之机,机不可测,而交象可现,此自然科学之奥理,而事物应焉。人体组织机构,微妙复杂,虽有形可见,而机理难明。人之聪明智慧,情欲杂念,机能生化,…  相似文献   

5.
生命与环境     
纵观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存同自然界和自身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升华,物质生活的基础满足,人类开始探索自身的健康。人是大自然发展和演变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结果,自然界的变化必定影响人体的生化,所以我们要同自然界沟通信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美生”(《管子》),同宇宙融为一体,要与天体保持同步维护身体健康,促成生命科学的发展。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顺应自然环境规律运行,《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6.
文摘     
“发展”与“变化”的区别在辩证的发展观中,“发展”与“变化”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从哲学涵义来看,“变化”是“改变”的意思,它是指包括“发展”在内的事物的一切变动。而“发展”虽然也是一种变化;但“发展”所以被称为“发展”,其根本的标志则是指:事物在规模、结构、程度、性质上发生了大的变革,增  相似文献   

7.
论规律和本质的可见性●靳绍彤关于规律(本质)具有隐蔽性,是我国哲学界一致的看法。马克思对这一问题也论述得非常明确。他在《资本论》第1卷中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是对规律(本质)隐蔽性的最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阴阳太极图与自然构造的对称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兴道 《思想战线》2000,26(2):94-95
阴阳太极图表达了自然界中万物构造的阴阳对称性法则.中华民族传统科学文化的核心是,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阴阳太极图来认识、理解和说明.这提示了适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理论的存在,这个理论,就是阴阳太极图所表达的科学理论,这是当代科学探索追求的一个重大目标.阴阳太极图本身所能得出的是数学变类和不变性或协变性,这也就是相对论的要求.深入研究对称性问题,可以揭示出阴阳太极图所表达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虚证辨     
应证者乃正气受损也。实春乃邪气盛也。(索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是指人体正气而言,气自阳。(索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为气。”明·张景岳日:“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获.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索问·生气通无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论述:人得气则生,气损刚伤,气绝则亡。正气乃享受于先天之真气,又得后天之精气滋养和补充化生而成。又(灵枢·刺书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气就…  相似文献   

10.
吴琼 《新东方》2005,(1):35-39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的概念既具有对象属性的含义,又具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①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②指的都是对象的特定属性,即事物的条理、法则,亦即事物的有秩序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就“理”的本源而论,“理”指的是玉,未理之玉被称之为“璞”,“理”是对“璞”的剖析、琢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理”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相一致的。因为正是由于万物皆有其“理”,人才能认识到这种.“理”,并以自己的活动加以剖析,使之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1.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夏振坤概念的界定:“社会稳定”辩析(一)何谓“稳定”?对于“稳定”这个词,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一种理解,把稳定视同为“衡定”,即事物衡定地保持旧有状态不变。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稳定观,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保守观念。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朱熹《仁说》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仁说》剖析金春峰朱熹完成“中和新旧说”以后,乾道八年(公元1142年)写《仁说》。《仁说》承前启后,发天人之蕴,对于了解朱熹思想体系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分四节予以剖析。一天地生物之心《仁说》最为特别的地方是,以“天地生物之心”为仁的天理根...  相似文献   

13.
诚然,在语言和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发展”与“变化”是同义词。但是,在辩证的发展观中,“发展”与“变化”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先从哲学涵义来看,“变化”是“改变”的意思,它是指包括“发展”在内的事物的一切变动。而“发展”虽然也是一种变化;但“发展”所以被称为“发展”,其根本的标志则是指:事物在规模、结构、程度、性质上发生了大的变革,增加了复杂的内容,达到了高级阶段和产生了新的质.如果笼统地把小的、简单的、低级的、非本质的变化也叫做“发展”,那就难以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划清界限,因为形而上学“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列宁全集》第38卷,第103页)再从专门揭示事物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来看,“发展”与“变化”的区别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简洁,同时因为篇幅,教材在表述某些内容时,由于前已有述,往往采用简略的办法概而括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引导学生回过头去阅读与此相关的表述,此谓“好马要吃回头草”。比如:高二《哲学常识·上册》在“正确对待矛盾”这一框题中有这么一段表述:“……因为事物的两点和我们观察事物的两点论,在哲学上具有广泛的意义。不论自然界、社会和人们思维领域,都是普遍适用的,我们决不能把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乱套在一切事物上。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教材PllZ)…  相似文献   

15.
开发有道的关键,就在“出入以度”四个字上。所谓“度”,表面看好像是“数”或大或小的技术问题,骨子里却是文明意识和思维方法问题。现在,发展要讲谐调,社会要讲和合。以(《周易》为根底的中国古典思维方法,讲求二二相对,但更讲相交相合,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八卦中乾与坤、坎与离两对卦具有解释生命现象的象征意义。天地乾坤相合而为大自然,人秉天地之气,坎(肾)离(心)相交合而为“生人”(具有生命体征的活人)。心火由上而下,肾精由下而上,水火相交相合,此称“相济(既济)”,人体健康,元气充沛。无论心过弱火过旺,或火过弱心过旺,直到肾水熄了心火,或心火灭了肾水,均称“(生命)未济”,萎靡不振,恹恹有疾,久病不治则死。  相似文献   

16.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也应有统一性“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考察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内部矛盾性。与此相反,形而上学则用孤立  相似文献   

1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军人也不例外,军人也向往和追求美要真正发现、鉴赏美的境界和内涵,首先我们需弄清什么是美和审美。 一、什么是“美”和“审美” 从美产生的效果来看,美,简单地说,就是能够使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比如,美丽的山水,可以使人流连忘返;款式新颖的服装,能使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8.
徐渭(字文长,别号田水月,天地山人,青藤道土,生于1521年,卒于1593年)在晚明文坛艺苑是位极杰出的人物,其诗、文、书。画、曲均为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徐渭为人为文都崇尚个性,崇尚“真我”。在(涉江赋)中,徐渭说:人生之处世兮,每文已而细蚁。机声利之所在兮,水趋壑而赴之。量大块之无垠兮,旷荡荡其焉期,计四期之在天地兮,似县空之在大洋,中国之在海内兮,太仓之取一棵。……爱有一物,无挂无碍,在小匪细,在大匪泥,来不知始,往不知驰,得之者成,失之者败,得亦无携,失亦不脱,在方寸间,周天地所。勿调觉灵,是为真…  相似文献   

19.
1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贫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其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  相似文献   

20.
《创造》2008,(7):5-5
一百年前,“奥林匹克”这个事物出现在刚刚“睁眼看世界”(毛泽东论魏源语)不久的国人面前时,这个词,大约是可以跟当时中国之外的生产力相对比较先进、科技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一部分世界划等号的。认识和接纳“奥林匹克”,意味着向来以自己为天下之中心的中国人知道了世界是一个大家庭,而谁也不是中心,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而已。当时的国人,也一定渴望办一次奥运会,可惜,彼时之中国,神州积弱,民生凋敝,这只能是一个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