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制订了特色鲜明民政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体系框架,实现了以“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衔接、民政特色与高职特色相融合、讲授课程与实践课程相对应、时序课程与周序课程相配合、能力本位与知识素质相统一、就业导向与持续发展相关联、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相和谐”为特征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和谐的目的。遵循高等教育学习规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延展课程,建构了167个专业核心能力和延展能力培养课程集群,形成了将“模块式”与“三段式”综合集成的能力本位为主的新型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合理解决了由学术型本科教育“简单压缩”和从中等职业教育“简单升级”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连美  侯雪丽  顾征 《工会论坛》2010,16(4):143-145
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长期受“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重学术、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技能,学习内容和职业实践严重脱节,课程体系与职业关联不高,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就业需求。本文从分析项目课程特征人手,探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及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体系的过程,并通过案例分析法探讨“能力为主线、项目为明线、知识为暗线”课程项目设计原则、项目实施策略及教学单元设计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检察官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检察官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体系是指一定层次规格的教育在一定学程内,按照其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的、有机结合的各门课程及其组合结构。教学内容经由具体课程组织起来,课程经由课程体系组织起来。选择合适的课程体系是能否实现预设教育培训目标的基础和关键。检察官教育培训的特点决定,检察官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于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依照专业学科理论体系设置的学科理论本位课程体系,它应该是以提高检察官"执法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国家检察官学院自1989年筹建至今,开展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教育培训工作,承担的教育培训任务  相似文献   

4.
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从分析岗位群入手,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与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课程创新体系是突出高职特色的保证。针对我国高职课程模式在培养人才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明显缺陷,结合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依照专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授课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开发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然后,依据职业岗位及需求变化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文中着重探讨以职业为导向、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思路,依据企业营销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开发高职市场营销专业“5+1”核心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计算机网绛专业岗位群为出发点设计课程体系,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进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课程设计,实现行动导向模式下工作领域到教学领域的转换,使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符合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课程体系是高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关课程的整合体。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能够满足一定数量岗位群的需要,又要体现一定的专业特长。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针对学校禁毒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规划了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并根据岗位群设计了课程体系,使专业的发展有充足的余地和后劲。  相似文献   

8.
对高职证券专业学生进行模块化专业实训,可以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高职证券专业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以证券岗位要求为目标,结合从业资格考试标准,进行模块化实训内容设置。证券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的实施措施,包括建立专业配套的实训基地,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培养教师业务能力,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项目化运作平台,完善实训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9.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必然要求加快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力度,建立起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标准。对于高职网络专业系统集成方向的课程体系而言,这种课程体系主要有校企合作、核心课程置换、行业资质课程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以及面向企业订单培养等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全程实践课程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实践技能进行整合,统筹安排,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全程实践培养模式,依据学前教育教师岗位职责与要求,形成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成长的职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职中(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后(迁移能力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与岗位的对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向幼儿教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国内安全保卫专业的设立对国内安全保卫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参照公安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练、战"一体化视阈下的国内安全保卫专业建设、发展与创新途径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具体而言应主要从"教"层面的专业定位,"学"层面的课程体系构建,"练"层面的教学方法创新和"战"层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营建办学特色,首先要深刻理解“特色”的内涵,准确把握办学特色形成的条件,科学确立特色办学的目标。对于青年干部院校来说,其行业背景和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措施,构建包括“特色课程体系”和“特色育人体系”在内的特色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插画设计"课程是我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本文基于课程特点,结合高职学情状况,通过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内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索"插画设计"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及措施,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进路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一司法考试对高等职业院校法律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出现了要求取消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呼声。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要摆脱困境,其进路是要走出思想误区,端正思想认识;出路是要有准确的办学定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差异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后的教育对象有着诸多新的特点,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探索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后的学生德育实践,对公安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德育实践要体现公安职业特色,符合公安院校学生成才特点,并贯穿于教学训练、日常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6.
对公安院校特色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院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进行特色建设,目前已形成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主要是:警察职业的培养目标、实行警务化管理、突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具有双重角色、地方和时代色彩浓厚、独特的校园警察文化。如何加强公安院校的特色建设呢?加强领导,确定特色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改革课程设置,开展学科特色建设;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是加强公安院校特色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政法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如何融入政法文化,突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这条主线,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而政法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形成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更成为各政法职业院校探讨的共同话题。本文试就政法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培养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为顺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学生管理模式方面应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从单向层级式管理模式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制度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转变;从非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国家、对高职院校,对学生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职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三个特性,即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法要在理工科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既符合高职教育目标又符合文科专业特点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面对现代交通管理工作对交通管理专业人才的挑战,强化毕业学生的实战能力,公安专科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必须实施教学改革,探索“2+1”教学模式的实施。一要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二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实施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提供基础保障;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要深化交通管理实践教材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