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随着正义观念的不断演变,及其对法律观念的渗透,侵权法中的正义悄悄的注入了一种损失分配的功能.矫正正义作为传统侵权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已不能对工业事故造成的损害的承担进行合理的解释.分配正义的观念逐渐获得了侵权法中的地位,对于损失分配的正当性获得了最佳的说明.由此形成了现今侵权法的格局,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将联合起来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保护受害者的利益,侵权法中的正义从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宁 《公安学刊》2009,(6):37-39
通过对侵权法功能的反思,进一步明确侵权法介入医疗活动的边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损害,并且将患者的损失融入社会再分配以及法律的再调适当中,使其在充分受偿的同时实现损失的社会内化,并且确保不再造成新的损失,从而实现侵权法矫正正义的功能,最终达到侵权法对医疗活动的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3.
从法律意义上探讨分配正义范畴的起源、所指涉的基本问题、主要特征、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解读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范畴的涵义,得出以下结论: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是伦理学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分配正义的法制化。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当时政治经济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对象、分配主体、分配标准、分配方式等;具有阶级性与强制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立法理念的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能够起到比较合理地安排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制分配主体的权利,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往往依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实施。  相似文献   

4.
周小玲 《求索》2008,(10):135-137
哈贝马斯吸收当前众多正义理论的合理成分,以主体间自由平等的商谈为核心,将正义与真理相类比,阐述对正义论辩和应用两阶段的区分和统一,集中探讨如何在道德、政治、法律三大领域里面认识和运用正义标准,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正义思想。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念,可以从贯通道德、政治、法律这三大领域的正义标准出发。  相似文献   

5.
法律理念是包含“正义”和“正义实现”理性的对法律最根本的和最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民法所追求的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由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探析其民法理念的变迁,从而分析在我国特有的法文化传统,经济基础,法律制度条件下,民法理念的定位应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调和,形式正义优先,兼顾实质正义。在坚守一般公平的前提之下,给予个别正义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义意味着公平、平等,属于支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理性范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有四项基本内容:政治地位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非基本权利与贡献完全平等原则,集体与个人关系辩证统一原则。正义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正义规范着社会道德秩序,规范着个人行为,规范着社会分配,也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起舆论监督作用。正义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和重要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杜凡  陈楠 《长白学刊》2009,(6):108-111
一般再分配的正当性建立在国民资格的基础上,矫正再分配建立在矫正正义基础上,要求对改革成果的不公平享有以及代价的不公平承担进行补偿分配。转型时期正义的客观、主观条件的变化使矫正正义吁求强化,矫正再分配成为转型社会再分配的特征。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要积极实施矫正再分配。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论犯罪低龄化与法律正义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法律与正义发生冲突时,应当以正义为先。当现实的正义在法律上得不到实现时,应当修改法律以适应人类正义的需求。本文立足于当前犯罪形势的发展,认为刑法应当与时俱进,以彰显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9.
汪琼枝 《求索》2010,(5):88-90
正义问题在当代中国凸显,其焦点在于分配正义。得所应得是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按贡献分配和按需要分配两个原则。违背得所应得原则有得所不应得和未得其所应得两种表现。贯彻得所应得原则必然要坚持矫正正义和对弱势群体的补偿与扶持。  相似文献   

10.
正义是法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对西方法哲学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包括价值正义和制度正义两部分,富有革命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促进法治国家建设有着现实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司春燕 《桂海论丛》2011,(4):113-116
对法与正义关系问题的认识,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绵延着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即坚持自然法学思路和实证法学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解决了何谓正义、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正义、需要什么样的正义以及如何处理法与正义的关系等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法与正义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法是实现正义最有力的手段,对正义提供物质的、有形的支持;正义则是法的精神支撑和评价标准,推动着法律在精神内涵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不断进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重要代表之一,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提出否定,究其理由,呈现为三个递进的链环:传统马克思主义并未在道德上对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予以论证;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意味着不平等;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由于在应然和实然状态上都坚持了自我所有原则而表现为不平等。然而,由于柯亨舍弃历史本身而在纯粹道德的基础上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加之没能认识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平等意义,并且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由于坚持自我所有原则而表现为不平等的误判,所以,柯亨的否定并不成立。事实上,由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任何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的企图都必将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将平等的自由原则以及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作为实现正义的两个原则。我们根据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将正义原则概括为同一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认为正义是基于同一性正义和差异性正义相协同的协同正义。并以此运用于分配领域,分析和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认为同一性正义是其价值旨归,差异性正义是其必要限制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09,(6):94-94
刘杨在《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法律实证主义作为西方法哲学史上与自然法学派相对立的思想流派,始终饱受误解和质疑。法律实证主义的问题意识是深入领会其良苦用心和精神实质的关键。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观都具有批判与保守、灵活与随意、确定与僵化的两面性。法律实证主义以形式正义取代实质正义,以合法性诠释正当性,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制度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弥补初次分配、再分配不足的宏观正义;组织化与非组织化的社会力量的联结是一种社会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实现形式的微观正义。但是第三次分配也存在正义不足的情形,而治理性团结可以纾解第三次分配正义不足的困局,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多主体参与、受助人员反哺式参与等多元主体联动促进第三次分配正义,为更快更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正义判断的标准是建立在义务论基础上的基本道德,正义的具体形式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算术正义与比例正义、交换正义与分配正义。根据这些概念与判断,认真审视目前中国社会关于正义的判断标准以及各种具体正义形式之不足,进而探寻改善社会正义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标志着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从自由转为了平等,他认为正义意味着平等。正义和平等是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目标,从法哲学角度上探讨罗尔斯的正义平等观,对于我国法制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应对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学术界进行了一场有关马克思与正义(伦理)问题的大争论,争论的焦点包括三个问题:马克思是否把资本主义剥削看作一种分配的不正义;马克思如何看待分配正义;马克思所设想的按需分配是否是分配正义原则。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分配和评价分配的解释;第二个层面则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G.A.科恩在马克思给后人留下的两大理论空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丰富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哲学史上,对正义本质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自由、平等、公平、安全、效率、美德、交往权利、与生产方式的适应等方面,但鲜有专门从秩序的角度梳理和规范正义的实质。本文从神话朴素秩序正义观、宇宙论秩序正义观、理性秩序正义观、法定秩序正义观、神义秩序正义观等角度对秩序正义做了梳理,并认为秩序是自正义产生以来就具有的基本价值,或者说,保证社会的秩序是正义的底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义理念大致沿着美德正义、神性正义、契约正义、分配正义的路径衍变。在当代社会,分配正义是正义的核心关涉;福利正义是其核心组体,指称福利分配体现的公正、适当、恰如其分。福利正义理念有着深远的渊源、价值要素(需要、应得、平等)和实现要素(再分配、承认、权利)。福利正义通过再分配和承认两条途径得以实现,权利——在现代社会概化为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此赋予法理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