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睡的光明     
巾城 《人民公安》2011,(4):60-60
曾不止一次和各种人讨论海子,他的诗,以及他的自杀。他们往往说海子的自杀是他自己选择的,在现在看来,也是一种在正常不过的结局。海子的死事实上是他给自己的一种解脱,说得玄一点,是他给自己钦定的通向天堂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回家 爹说:海子好狠心。 娘说:海子再也回不了家了。 海子年少时正是过去那个年代。那时候,海子在这座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离家三十余里地,公共汽车是一角二分钱的车票。每个星期日,海子都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  相似文献   

3.
海子:浪漫精神的复活刘鑫6年前青年诗人海子死在一个复活节的日子,这个日子也表达了海子对诗歌的信念。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海子,搜寻海子的诗篇。海子的诗以其咄咄逼人的热情和令人眩晕的高度,困扰着“先锋”的探索者们。他们不愿正视海子给诗界带来的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7,(11)
<正>“今夜我在德令哈,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首诗让德令哈显得神秘又充满魅力,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青藏铁路沿线的高原小城。立春了,高原还在下雪。当你走入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你的脚步会慢下来,这座拥有青瓦与雕梁的徽派建筑讲述着海子与这座高原小城的过往。海子眼里“雨水中荒凉的城”1988年夏,诗人海子经过戈壁上的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姐姐,今夜我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通过海子接触到现代诗,也通过诗歌获得一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其实海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象征。他在公众印象中并不是一种诗歌风格或潮流的代表,而就是诗本身的象征。3月26日是海子的忌日,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年了。对于他的纪念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人们把许多意义和价值附  相似文献   

6.
3月21日,世界诗歌日那天,朋友发来信息,我才惊觉海子离开尘世已经20周年了。世界诗歌日是联合国在海子离世10年后才设立的,与海子祭日只差几天,然而,大多中国诗人并不关心这个日子。他们心中另有一个属于诗歌的神圣日子,就是3月26日,这是海子用死亡与中国诗人订立的盟约。  相似文献   

7.
多眼看生态     
说起海南引以为傲的生态环境,总会想起诗人海子曾描述的那种幸福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就是在海边有一所小房子,能够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海南居民确实很幸运.就居住在海子向往的那种充满诗意的幸福家园里。这里蓝天大海、沙滩椰风、绿树成荫、  相似文献   

8.
海子诗歌20年的接受过程,呈现出经典化和大众化两种趋向."经典化"是一个在纵轴上精英话语比较选择的过程,其诗歌一步一步经多方合力作用被推上经典的宝座; "大众化"是一个在横轴上各个层次的大众粘合连接操作的过程,人们通过有意无意的误读,消费海子诗歌的剩余价值,使其诗歌以抒情等特质成为流行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等方式走进审美化日常生活.这两种趋向,一个纵向"提升",一个横向"拉平",看似背反却又双向互动,共同折射出当今时代文化的某些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9.
曾丽芹  宋姗 《传承》2010,(21):152-154
二十年前卧轨自杀的海子铸造了一个神话。生前贫困寂寞的诗人死后却声誉逐年升温,是用生命写诗,为诗歌献身的殉道精神造就了海子,还是诗人的诗歌世界蕴含着神奇的魅力?从诗人之死与诗歌文本两方面入手,简析海子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黔西水西柯海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喀斯特高原地区连片分布的诸多海子形成的天然湖泊湿地,是贵州唯一申报的海子群湿地公园,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组成的岩溶地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石灰岩最大的特点是可溶性,对湿地的形成与发育非常不利。而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南部约10~15公里处,分布有以柯家海子、龚家海子、甘家海子、螺蛳塘、大海子、小海子、榨孔塘等为主体的喀斯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前卧轨自杀的海子铸造了一个神话.生前贫困寂寞的诗人死后却声誉逐年升温,是用生命写诗,为诗歌献身的殉道精神造就了海子,还是诗人的诗歌世界蕴含着神奇的魅力?从诗人之死与诗歌文本两方面入手,简析海子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浪漫精神是海子身上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精神气质 ,而且这种精神气质在他的诗歌文本中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呈现。可以说 ,正是这种浪漫精神给海子的诗歌写作提供了强大的能量来源和内驱力 ,从而保证了他旺盛不衰的创作激情。也是这种浪漫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海子诗歌的审美价值。本文所说的“浪漫精神”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个人理想生存环境和个性的充分张扬的追求。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海子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是逆流而动的 ,占据诗坛主流的“第三代”诗人崇尚的是以主体消解与自我亵渎为主要目标的后现代主义式的写作风尚。在这种背景下 ,…  相似文献   

13.
死亡意识是海子诗歌的一个主旋律和主线索。理解其诗歌的死亡意识对于深层挖掘其诗歌内涵、感悟和理解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诗人的强烈情感往往使诗人形成偏离日常思维的概念化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音韵、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更为海子诗歌死亡意境建构起到审美化、陌生化、整体化等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子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结果,他怀着较高的追求和期待,却苦于现实中的不被认可等因素,使他向往死亡的同时亦夹杂着不安与焦虑。  相似文献   

14.
写意九寨沟     
曾京  林强  冯国庆 《台声》2004,(6):68-71
冰清玉洁的峰映衬着高远的蓝天,色彩斑斓的幽谷中一泓泓湛蓝的海子倒映着林岗。彩林间,溪流纵横,叠瀑飞泻,一路唱着悦耳的欢歌;河滩上,几匹无人看管的马儿甩着尾巴,悠闲地吃着肥美的牧草……在这里,你可以拥有一个蓝色的梦幻;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享受视觉的盛宴。这是九寨沟,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巫雪峰 《半月谈》2005,(7):4-55
藏族人把我们所说的池塘称为“海子”。有一天,我和我的学生郎加足站在大海边。.我问他:“海大吗?”他回答:“大!比‘海子’还大!”那时。我不禁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6.
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同乡诗人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抒情诗。海子对质朴、单纯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美好时空的探寻,唤醒了无数人的诗意梦境。"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在于他对现世界的敏感力,对天地万物独特的感知力。"从诗人的敏感语境中,我们不难感受海洋和人类生命有着怎样的神秘关联。在这错误百出的世上不公正的事情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7.
海子救人     
一辆“宝马”车速太快,撞破了大桥的栏杆,栽进了2米多深的河里。 骑车赶着上班的海子在后面看见了这一幕,赶紧猛蹬几脚。  相似文献   

18.
黄伟 《北京观察》2011,(3):64-64
三海子郊野公园是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第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一期工程于2009年底开工建设,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在建成后为什么名字改成了南海子公园,其中还有一段“国共合作”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牛小流 《今日广西》2008,(11):70-70
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间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相似文献   

20.
小乔 《两岸关系》2008,(6):64-65
什刹海曾名十刹海、十汉海。元代称大泊子、海子,明清后称什刹海,也称后三海。什刹海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北起德胜门桥,南至北海后门,由相通一水的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