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而且表现在人们的习俗、方言、以及建筑等方面。形与神——中国古老的一对哲学命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一般意义而言,“形”是指人的形体,“神”是指人的精神,形神连用一般是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对于形神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哲学史、文论史为据,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可将文化的生命结构概括为“形”与“神”的统一。文化其“神”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长和依附的生活方式及其符号化的表现,是文化其“神”的载体。形神共俱,质用一体;形以寓神,神以主形;形毁神灭,神丧形败。因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论是,既要保存和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之“形”,包括规范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继承传统节庆,保护文物古迹等;又要利用和创造出现代的文化之“形”,并使传统文化之“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其“形”与其“神”的现代统一。  相似文献   

3.
人文奥运与文化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奥运”以全世界规模的体育赛事创始之后几届,便开始比较成熟地主张着“人文”之精神了。“人文”精神最早体现于文化艺术,与体现于“奥运”是有着内容上的不尽相同之处的。文化艺术主张的“人文”精神是“自由、平等、博爱”。“博爱”在文化艺术中,亦即人类的人道精神。而“奥运精神”所主张的“人文”口号,更主要地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祈祝。因而,中国提出举办“人文奥运”的承诺,务在自我宣传方面注意两点:第一,“人文奥运”虽由我们所明确提出,但绝非中国之发明,也非一种举办理念的升华,而是继承传统。我们只能强调我们将竭尽全力,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器以载道”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即“器以载道”,这种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具体而言,其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胡珺  马真真 《传承》2013,(2):84-85
绘画是一种语言,绘画文化词汇呈现绘画发展的轨迹。中国绘画文化词语在其发展中体现了中国的绘画精神和文化底蕴,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表达形式与风格,传达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神妙能逸"等美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高峰 《求索》2010,(6):132-134
建筑门饰"铺首衔环"的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着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通过对构件功能和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不同朝代的"铺首衔环"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建筑艺术表现上,这类中国古代构件多为先功能、后装饰,进而演化为兼具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建筑门饰构件,其以"读"传神、以"兴"传神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同时它所传递出的宗教、民俗等信息完美的阐发了以形达意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7.
宋义霞 《求索》2012,(10):109-111
六朝艺术创作与文艺思想在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中起承前启后之作用。在社会动荡杀伐不已的六朝时期,知识阶层深受庄子的玄学影响,艺术思想变革求新,其实践探索形成的六朝文艺观之"形神论",讲究艺术创作应"以形写神"、"以技载道",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继"形神论"之后的"气韵论",更是追求"形与神"的彼此关照、完全融合,倡导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应表现其共性与个性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六朝开创形成的这两种文艺观对当代"快餐式"、"表象式"的媚俗艺术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骨法用笔,以形写神的重新呼吁是针对当前中国水墨人物画重感受、重形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认为如白描、重彩等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都同是一理。如果在写生实践中认真贯彻这些原则,必然逐渐地获得现代的造型能力和民族艺术特点,从而在创作中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9.
林孝暸 《前沿》2004,(4):10-13
冯友兰在新理学中将天地境界视为人的最高境界 ,而形上学则是通向天地境界的必由之路。他主张形上学要开始于正的方法 ,结束于负的方法。认为天地境界是知与超越知的统一 ,是神秘主义的、但也是理性精神的产物。主张以哲学的知来清除宗教的迷信 ,强调人的精神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追光动画《新神榜》系列作品典型地反映了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中视效与剧情的脱节现象,其症结在于技术性视效犹疑在两种视觉模式之间,一种是形塑主体中心的现代主观视觉模式,一种是超越主体中心的中式物观视觉模式。如何在技术性视效中弥合两种视觉模式、平衡现代性和中国性,成为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肯綮之一。国产动画电影应以中式物感精神为切入点,借助数字技术的镜头创造力,在现代视觉机制的“身体-世界”二元关系格局中扩展出“身体-物-世界”的三元关系格局,营构出“人观物”“物观物”“大观小”等丰富的视觉模式,延展出主体内在的自反、弥合与超越,从而走向中国空间精神所敞开的世界本源之域,表达更加深刻的现代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刘俊杰 《前沿》2010,(15):45-4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寓“神”于“形”,“形”以传“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神形统一”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刘善华 《前沿》2008,(3):178-180
《世说新语》作为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在艺术上给了鲁迅创作很大的启示。本文拟从写作目的、写作手法两方面.分三点即以片段志人、以形摹神、以空白含无穷蕴意.研究探讨《世说新语》与鲁迅小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我"于"天地之大美"--道家美学精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鹰 《思想战线》2006,32(1):102-106
20世纪以来,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道家哲学,是中国美学史的一个基本课题。在中国美学史中,道学的意义恰与儒学的意义相对照:儒学的意义在于以“仁”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以个体人格培养为艺术主题、以“中和”为艺术理想的美学理论;道学的意义则在于,以“自然”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追求个体精神和生命自由,复归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刘勰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和文艺创作中要保持审美心胸的澄静澹泊,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进行文艺创作;柏拉图则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神的赐予,文艺家一但“神灵凭附”,就会获得神力而陷入迷狂的状态。前者肯定了文艺家后天的才识、修养等理性因素,承认创作的差异性;而后者则从神的理念出发,摒弃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认为文艺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审美活动和创作过程与之毫无相干,从而否定文艺家创作的差异性。因此,以“神与物游”为中心的“虚静”说同以“神灵附体”为核心的“迷狂”说构成中西方古代美学的不同体系,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质中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张方 《理论月刊》2002,(6):49-52
中国传统小说人物论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以及“虚实相生”较早地把“有无”、“虚实”的观念化作绘画艺术的规律及命题。这些规律及命题被小说理论批评所借鉴,形成以“传神”为旨趣的人物形象之论。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以“白描”为特长,而“白描”手法能给读者提供极富弹性的想象空间,是所谓“笔外神情”。“传神”既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也体现为小说家写人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和散文是最古老也最主要的两种文学体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不断地互相吸收艺术营养,从而产生各式各样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作品。我国古典散文诗,就是诗歌和和散文联姻而产生的宁馨儿。它有散文不拘格律自由舒展之“形”,更有诗歌精炼含蓄情深意远之“神”。它是文的诗化,诗之变体,在本质上属于抒情诗。  相似文献   

17.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全群艳 《中国减灾》2011,(24):38-39
中国神话强调"治理",而西方神话强调"逃避"。印度神话也强调了神与人的合作,但更多是为了突出神的"救助",而非人的"抗争";希腊神话虽有抗争,但是却依然强调人神对立。  相似文献   

19.
在路上     
人生宛如在路上行走 ,但在路上的境界却不一样 ,绝大多数人是“身在路上” ,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物质性目标到底是有限的 ,最后都难逃恺撒之悲 ;少部分人是“心在路上” ,他们为心灵的自由而生活 ,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 ,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崇高 ,为人类留下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还有极少极少的人是“神在路上” ,比如孔子 ,比如释迦牟尼 ,这些人留给人类的是他们那化育万物的慈爱 ,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心在路上”与“神在路上”的人生 ,是不能放置世俗标准中加以评判的一种生活在路上@何清涟  相似文献   

20.
陈浩 《创造》2010,(2):104-105
把绘画创作称为写,是中国文人画的独特语汇。顾虎头云“传神写影,都在阿堵中”,说的还是描绘的意思;倪痴自谓“聊写胸中逸气可”,讲的便有抒发情感的意味了。个中变化,正是古人对绘画认知的进步。人之为画,最早是见景生情,描摹传形,以物传物,必为物役,画多了,总觉得没有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画出来,于是乎认识到绘画的真正目的,是表达人的认知、思想和感情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