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一种生产关系,首先要看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封建社会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土地便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土地所有权,也就占有了基本的生产资料,无地少地的广大农民不得不向地主缴纳地租,租种土地。所以考察封建制生产关系,主要应当考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通常有封建国家直接占有的形式和地主私人占有的形式。我国古书上所谓“公田”就是国有土地;所谓“民田”就是私有土地。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他自己就直接占有大量土地。宋朝皇帝占有土地600万亩,而明武宗时仅北京附近的皇庄就占地20余万顷(每顷100亩)。明朝皇帝占有  相似文献   

2.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生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地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建立在他们占有了社会绝大部分土地的基础上。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农民没有土地,只得向地主租种土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所以,我们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致富的总根子。而封建的土地占有制形式,即土地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又是揭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条根本线索。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曾出现了多种形式,其中井田制、限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占田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拥有大量土地的封建地主,除主要采用租佃制剥削农民外,也有一些是自己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这种地主即经营地主。经营地主属于什么性质,它的作用和局限性怎样?这是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一、何谓经营地主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说经营地主是: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主要依靠雇工耕种土地、以剥削为生者。经营地主的特点是自己指挥生产直接剥削雇工剩余劳动,而不是以地租剥削为主。旧中国的经营地主一般是中小地主,或多或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这个看法赋予经营地主以资本主义的性  相似文献   

4.
土地所有权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一种形式。土地所有权和其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形成后,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收取地租,参与瓜分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形态的过渡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的统一。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社会形态,与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地主土地占有制形式有所不同,西欧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领主土地占有制。这一差异,深深地受制于中西方古代的奴隶社会,钟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西方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发展。西欧封建领主土地占有制可以在罗马奴隶社会中找到它的胚芽,这个胚芽就是古代罗马共和(末期)——帝国时期的隶农制。本文试图通过对罗马隶农制趋向性的分析,看其对西欧封建化进程的某些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耿元骊 《求索》2011,(7):247-250
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的社会,以单个的小农家庭为基本劳作单位,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一个农户能占有耕作多大面积的土地,体现了农民的经营能力,也反映了农民的普遍经营规模。把文书材料和传世史料结合起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唐代有田20-80亩的户数最多,小农户占有土地数量,平均在50亩上下。宋代的主客户统计,主要是根据资产,而资产又主要由田产组成,通过统计不同时期的垦田数、户口数并综合分析,宋代的小农平均户占土地亦在50亩上下波动。这是唐宋时期一户小农所能经营的最佳规模,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唐宋之间小农户的土地占有平均规模相似,小农经济的普遍规模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实现工业化,都要完成土地改革,改变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只是土改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书籍、评论文章和网上贴文中出现不少为个别有代表性的地主(比如刘文彩)正名、翻案的声音,甚至称要对土改运动进行重新评价,争论激烈。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回顾与瞻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和研究现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的发展 ,对农村土地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纲要形式回顾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并探讨了它的前景 ,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一、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化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法》是当时的一部基本法律 ,规定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土地改革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没收了地主及富农多余的土地 ,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并颁发了土地证。除确…  相似文献   

9.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官僚资本与封建势力的层层压迫与剥削,旧中国的土地,大部分集中于不劳而获的地主阶级手里,绝大部分劳动农民,反而没有土地或很少土地,而不得不向地主田耕土地借粮借种以为生,因而忍受重租高利,贱卖贵买,及各种封建剥削。土地越集中,租息就越重,农民生活就越苦,土地生产力也就越趋于衰落。此种生产力衰落的结果就造成年成歉收,荒地增多水旱风虫荒灾不断,使占人口百分之八十  相似文献   

10.
抗战爆发前后党的地主富农土地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穗 《湖湘论坛》2004,17(4):31-33
抗战爆发前后 ,党的地主富农土地政策变迁经过了 4个阶段 ,变迁的原因在于抗战大爆发前后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经过了由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向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由李埏教授主编的《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论文集,最近已经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新成果,是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重点学科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论著。该书收入了十一位老中青学者近年来撰写的论文十五篇,内容包括地主阶级、地主经济、土地国有制、封建领主制、均田制、唐代漕运、元明清云南地方经济等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东晋南朝的土地国有制武建国东晋南朝是地主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以往对东晋南朝土地制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其他方面则致力不多。然而,在东晋南朝土地所有制整体结构中,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仍居于重要地位。封建国家掌握有...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和豪强地主通过封建政府的赐田、授田与土地买卖以及强取豪夺等方式不断扩充私有土地,成为大土地占有者。他们根据自身以及社会需求经营畜牧业、渔业以及园林业。这种大地产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商品化色彩浓厚;与小地产经营者相比,生产技术高;在劳动力方面,大土地所有者主要役使雇工或者奴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该是包容农民、服务农民、为了农民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小农生产面临土地细碎化、农业老龄化、土地承包人与经营者分离、农业合作难、对接服务难等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并非一个纯市场的过程,而是要在保护小农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我们需要正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以使农业政策和国家惠农资源真正改善与改进小农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出与效率。射阳县的"联耕联种"模式,可以较好地实现保护小农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建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个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余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掠夺, 使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得不到发展。新中国成立时,在各少数民族中,大约还有三千万人口的地区保持着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度,四百万人口的地区保持着封建农奴制度,一百万人口的地区保持着奴隶制度,六十万人口的地区保持着浓厚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  相似文献   

16.
李根蟠 《中国减灾》2008,(12):55-55
荒政在中国经济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如何预防灾荒的发生.在灾荒发生后.如何安置灾区人民生活、尽快恢复生产,都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同题。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尤其是封建地主制形成以后,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独立经营。这种分散的、孤立的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解放前,只占农村人口十分之一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八十的土地。多数农民无地少地,受地主富农的剥削,加以官吏欺压、灾害频仍,生产水平很低,生活极端贫困。解放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一九五二年底完成),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将原来为地主、富农所有的约四千七百万公顷土地依法分别予以没收或征收后,分配给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农民欢欣鼓舞。土改完成以后,在农村开展了社会主义的集体化运动。这个运动加上我国整个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用。”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保护这种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国有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传统意识形态和国家强制力相结合的产物土地改革后,我国建立起人人均有的土地私有制,满足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要求。随即从1950-1958年开展了集体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先是采取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发展到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农村土地从私人占有、集体经济组织占有发展到社区集体占有;土地经营…  相似文献   

20.
士族地主,也称世族地主,是地主阶级中世代做官的一个阶层。地主阶级中不世代做官的阶层,被称为庶族地主。士族地主阶层,基本是东汉时期形成的。到魏晋时期,其势力发展到顶峰,完全垄断了政权,因而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到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