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上帝之城》第十五和十六卷围绕"复活之子"的观念,论述了"希望求告上帝的名"与教会论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教会作为地上之城的羁旅的含义。本文指出奥古斯丁历史哲学视野下教会的福音性本质,即教会是流动着的爱的会幕。奥古斯丁又把这种福音性的爱进一步表达为公民的责任,告诫教会不仅要警惕他自身与世俗的权柄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警惕以在天的权柄即在上帝之名下拥有权柄介入世俗共同体的界限。奥古斯丁以他对教会的福音性理解诠释了"为我们的上帝"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丁对基督教思想的贡献极大,被罗马主教封为圣徒,在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西方史学家们认为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其《忏悔录》、《论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极大推进了基督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但面对奥古斯丁的这些丰富的朝圣虔敬,却产生了一个疑问,奥古斯丁为何要忏悔?他又为什么在皈依基督之后以忏悔的方式不断靠近上帝?是神需要要人忏悔吗?文章将从奥古斯丁的人生经历为视角,借此来探究上述的问题,最终来论证奥古斯丁心中基督的神为何需要世间人来忏悔。  相似文献   

3.
试图理解奥古斯丁和洞察自然法是同样困难的,鱼和熊掌如何兼得?本文的路径是沿着奥古斯丁个人追寻神性、真理的轨迹,阅读这一伟大思想家的心灵史时观察到奥古斯丁的自然法的实质是信仰,奥古斯丁的自然法典里饱含对善与恶、正义与不义、爱与秩序的体验和凝思,这来自上帝的启示是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怀和审视,它和整个自然法的历史交汇不是偶然的———自然法首先表达了这样一种自然观:人处在何种自然状态则当如何存在,自然法的过去蕴藏着人类向神诉求自然权利和秩序的价值审美活动,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法的兴衰维系人的命运,对于自然法而言,信仰先于理解。  相似文献   

4.
章睿齐 《人事天地》2010,(21):61-61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丽、智慧、财富你选择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智慧!"由此可见,智慧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成功的花,总是长在高高的山巅。上帝给了每个人摘花的机会,但是上帝不会给每个人都发一把云梯,  相似文献   

5.
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这“三问”是江泽民总书记从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的重大问题。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应该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对“三问”做认真的思考,经受住市场经济新情况下的新考验,以自己一生的实践来响亮的回答江总书记提出的“三问”。  相似文献   

6.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问题始终占有核心的重要地位。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实用人类学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揭示;谢林的同一哲学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哲学虽然把绝对同一体或绝对精神作为统摄和支配整个自然和人类的更高力量,但实际上是把人的精神或理性提升到了“绝对”、“上帝”的高度,而且在这个异化的范围内仍给予人以重要地位;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由人本学和自然学两部分构成,他虽然强调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但肯定在地位上、在道德即价值论意义上人高于自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入学”的角度,尤其是从人、自然、神(绝对精神)三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7.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丽、智慧、财富你选择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智慧!"由此可见,智慧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 成功的花,总是长在高高的山巅.上帝给了每个人摘花的机会,但是上帝不会给每个人都发一把云梯,让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摘到花朵.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开动脑筋,为自己打造一把云梯,并依靠这把云梯直达梦想的巅峰.所谓"云梯",并非投机钻营、不择手段,而是依靠智慧得出一种聪明的技巧,怎样让陌生的公众注意你、接受你.  相似文献   

8.
奥古斯丁在<论自由决断>中阐述了一个核心论点:恶起源于意志的自由决断.它构筑了传统神正论的基础.在卷二中,奥古斯丁提出了上帝存在证明,其中,意志概念处于核心地位.人虽然出于意志的自由决断背离了上帝,从而犯下原罪,但这并没有损害意志的优先地位,意志具有本源优先性;自由是对真理的服从;一切善(包括意志)来源于上帝;意志之前无存在.这是奥古斯丁从自由决断出发对意志进行的一种存在论追问,论证了意志之为意志(意志之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  相似文献   

10.
走出一个误区:极端民主化。当前军队一些基层单位,对以人为本理解有误区,一些基层战士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主,我想干啥就干啥,不出操不集合不参加训练执勤。管理一严格就说怪话:“你看看,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都不见了。”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把握一个关键: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以人为本建立衡量人才的新标准。以人为本,不仅指明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官兵是军队的主体,是战斗力的决定因素。胡主席强调军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理念,抓住了军…  相似文献   

11.
对乔治·赫伯特诗歌中人神关系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治.赫伯特于1633年出版了诗集《圣殿》,自此享有很高的声誉。赫伯特诗歌中所传达的一种无所不在的基督精神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在这部诗集中,赫伯特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他心中的人神关系。他突出强调了物质世界——人——上帝之间的等级关系,人从肉体到精神的成长历程,以及人从诞生到堕落再到复活的过程,从而体现了上帝的仁慈之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道"与西方"基督教上帝说",在世界观上都绽放出大视野和高境界的动态整体观。不过文明之发展,却使这种整体观在建立差异或"他者"中被打破。人类在追求由多样性"他者"构成的物质文化享受的同时,也陷入无穷"他者"统治的异化之中。特别是人们在使"最高价值自行废黜"的同时,也使人们精神有如在"荒漠的荒漠"中变得孤独恐惧。西方在不断解构"形而上学"的浪潮中,已经使上帝说的合法性日益受到质疑。海德格尔所谓"还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这个"上帝"最终只能归结为不能被解构的"天道"。  相似文献   

13.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all religions, including Eastern Orthodox, is human being. No matter what changes occurred in history, paradigm, method and vocabulary on Dostoyevsky’s research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the Russian Eastern orthodox influenced and disseminated Dostoyevsky through religious doctrine and religious atmosphere, his thinking on human being was completed in the context of Eastern orthodox culture. What Dostoyevsky concerned about was sin and salvation in his whole life. God/man should keep a harmonious binary relationship. Human being has free will, but evil and sin are caused by irrational use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obtain the re-harmonious binary relationship, human being must envisage sin and suffering, and give themselves inner self punishment. The Man of god, Jesus Christ, is the perfect one who could save human beings. Dostoevsky responded original sin and redemption in the orthodox view.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献策表达了他的《春秋》观 :《春秋》元始而《春秋》大一统 ;“视天如父”而“溥爱”、“布德”、“施仁” ;“人为天本”而“为政宜民”。他对人的生命、形体及性情的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本观念和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认为“为政宜民”是施政之本 ,顺应天命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15.
夏丐尊自称"平民",建造的院落叫"平屋",还说文章也只是写给"一般人"看的,显得再平凡不过了.什么叫"平凡",他在<读书与冥想>一文中说:"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东西都有大的涵义.或者可以竟说平的就是大的."文如其人,夏丐尊散文这种读其文如闻其声如晤其人的叙写,乃文章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的目的论指向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三大“悬设”为前提的“人是目的”和“道德神学”。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的人学意义后,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角度对“智的直觉”及其创造性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道德本体不仅是理论的设定,更是具体的实在;由本心仁体发出的直觉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智的直觉,是“存有论的实现原则”;人类可以凭借“智的直觉”贯通现象界与物自体。  相似文献   

17.
《上帝之城》第十八卷中,奥古斯丁在“以色列”和“巴比伦”的主题下阐释了世界历史观念,这是古代作家第一次清楚地论述世界历史观念,它改变了古代社会的民族史观.奥古斯丁以为所有的历史都是救赎史,而救赎史乃是以上帝在历史中的行动尤其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为其前提,历史则是有位格的记忆.世界历史根源于历史的位格本性,基督教会而不是民族国家将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大不一样的。西方的“宽恕”是“为爱而爱”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其“原罪”的价值维度。“原罪”说使“罪”被绝对化、先天化,人的尊严、权利、责任被绝对化、先天化了,并由此造成了信仰维度的存在。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自知。中国的“宽恕”是纲常伦理的处理原则,体现了其“原善”的价值维度。“原善”说使属性、本性被绝对化、先天化,人是自己的救主,人性高于神性,罪恶只是外来的污染,因而不存在共同责任,只存在道德责任。它“宽恕”的是可以“宽恕”的,并非不可“宽恕”者。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无知。但是,只有“宽恕”不可“宽恕”者,宽恕才存在。所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宽恕”不是“宽恕”,“慈悲”不是“慈悲”。  相似文献   

19.
儒、道哲学共同建构了林语堂人文精神的基础。一方面,他对儒家文化的现代实用价值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儒家文化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另一方面,林语堂对道家文化也推崇备至,认为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然而,在儒道之间,林语堂陷入“入世”与“出世”的“一捆矛盾”中。但智慧的他,“达”则于儒,“穷”则于道,亦儒亦道,亦孔亦庄,留其所当留,融会贯通,既执着于尘世中一切的“荣华”需求,又追慕庄子的“仙风道骨”,逍遥自由。“半在尘世半为仙”,成就了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