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朝包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被后人传为佳话,但其中的生日收礼却鲜为人知。 在包拯六十寿辰那年,包拯吩咐其子包责无论谁送礼送什么礼都  相似文献   

2.
幽默     
《政府法制》2011,(21):33-33
要加薪的下场 药家鑫一审判处死刑,老板看完新闻后,语重心长地对员工说:"看见没,要加薪就是这么个下场。"一员工说:"那我改名吧,就叫‘林黛玉’(零待遇)。" 中国人的智慧 某留学生在英国打官司,让英国律师给法官送礼,律师说:“万万不可,送了你肯定输!”最后留学生还是向法官送了礼,但官司赢了。律师百思不得其解,留学生说:“我给法官邮寄了包裹,但写的是对方当事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6月8日 阴 再过三天,就是老爷子七十寿诞之日.这些天,老王忙着开会.大大小小的会.每次开完会,老王总要向与会人员打招呼:过几天家父七十大寿,诸位千万别送什么礼,不要为难我.  相似文献   

4.
置身绛州古城,一股倡廉尚俭、文明行事的习习清风拂面而来,使人顿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风貌与众不同。“礼”猛于虎新绛县的新风貌是在破旧俗中产生的。在这里,“人情”也曾成为一根无形的绳索,在许多人的脖子上越勒越紧……一个人出生后,从过满月、周岁,再到婚嫁,以后又是花甲、古稀大寿,直到“百年归天”,都有人送“人情”。更有所谓的“乔迁礼”、“参军礼”、“上学礼”、“开业礼”、“上梁立木礼”、“压岁礼”、“升调礼”……亲朋好友请,乡亲、干亲请,一面之交也请。有的干脆到组织部把干部名单拿上,一个不漏全部“…  相似文献   

5.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收受贿赂是渎职罪之一。对犯索贿、受贿罪者应从重处罚已为人们所重视,但对于行贿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它的危害性又有多大,应当如何处理等问题,有些同志还认识不足,以致使某些应当受到惩罚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放纵了犯罪。这确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例如,不少人至今还错误地认为,托人帮点忙,送些礼品示谢,是人情之常,不必大惊小怪,更谈不上有什么罪过。殊不知,在一定的条件下,送“礼”者和受“礼”者既非亲戚,又非知己,一方将“礼品”送给另  相似文献   

7.
一台带有Hello Kitty(凯蒂猫)图案的电子词典以及两本英文辞典,摆在了陈燕容家的桌子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2年12月上旬视察广东期间。在顺德市一户贫困家庭——陈燕容的家中停留了20分钟。给她的女儿送上了这些礼物。这是领导人外出视察的普通一景。那么,领导人如何给民众送礼?送什么礼?如何谢礼?  相似文献   

8.
廖双河 《政府法制》2013,(32):40-40
一些干部总有这样的感觉:上级领导来榆查,不招待一下,不多敬几杯洒,不送点小礼物.于“礼”不合,不妥。如果拒绝这些“礼”.便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不近人情,就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礼刑并重,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出礼入法,刑匡一统。中国古代法制史,实际上是贯穿着以礼刑为中心的历史。独立的刑法史与其他科学的历史一样,是研究该科学产生、发展、演化规律的历史,一般都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即:1.结构。是就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上层建筑的演化,还是联系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来写。2.如何运用、取舍和解读史料。由于年  相似文献   

10.
宋代包拯在他60大寿时,事先声明不收任何贺礼.令他没有想到是,在他生日那天,竟然还是有人前来送礼,送礼的是皇帝赵祯.赵祯知道包拯不收礼,就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帝王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提起笔来,也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86,(6)
一、真充题1.西周礼与刑从适用对象上看,是实行__,__的原则,这充分反映了礼与刑的阶级性。2.汉代的法律形式是__,唐代的法律形式是__。3.死刑复奏制确立于__。唐朝死刑必须经过__才能执行。  相似文献   

12.
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精华在于提出了礼法结合的设想.荀子认为要重建社会秩序,"礼"是必不可少的。在强调"礼"的重要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法"的重要意义,法律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荀子在吸收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提出了"隆礼重法"、礼法并举的主张。荀子的这一主张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的法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本文不想论及中国数千年所具有的全部法律观念,而只想谈谈儒家的法律观念. 所谓典型的儒家观念,它围绕着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即礼与法概念的区分.该种划分不仅具有特殊的古代根源,而且它与中国历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相关联. 礼是与孔子的伟大形象相联系的,而法则与专横暴虐的秦王朝相关联.现在,我们可于惯用的英文中找到礼、法这两个词的对应词.礼被译作"Propriety",而法则被译作"Law".基于这种翻译,人们可能认为,在中国对于"Law"的任何讨论,都将围绕中文"法"这一概念.不幸的是,实际情况颇为复杂.与"Propriety"这个在含义上苍白无力的词相比,礼  相似文献   

14.
历代统治者在制定各项措施时,都把预防犯罪放在重要地位,不断总结预防对策,并对犯罪的原因进行探讨,同时注意将预防犯罪与经济活动相联系。总的来看,中国古代预防犯罪的措施主要包含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礼防民 德礼思想源远流长,它起源于西周。礼是西周法律的主要形式之一,它除了调整统治秩序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以为民坊”。即礼如堤坊一样,没有堤坊就要发生水患,没有礼则要发生祸乱。所以,礼起着“绝恶于未萌”、“塞乱之所从生”的作用。也就是说,礼可以用来作预防犯罪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礼从其外在形态来看可以说是一种按名份确定相互关系的仪式,它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权力意义.本文从明代的"大礼仪"之争切入论题,以合法性理论和礼的合法性价值为基点,探讨名分之礼对王权的合法性构建与认证的功能问题,具体分析了名分之礼的核心-"三纲"在王权合法性认证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名分之礼在认证最高权力合法性的同时,也对最高统治权力自身运作的合理性提出要求,君主为了寻求自身的合法性,必须表现出对"名分"规则的服从.  相似文献   

16.
一、以"礼"为根,以"理"为本的基本涵义 第一个"礼"共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礼仪之礼,是指热情服务,礼貌待人,全心全意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之意;二是礼法之礼,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礼记>即是社会中全部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汇编.  相似文献   

17.
寿宴捉"贪"     
说有个贪官本姓苏,房地产开发公司当经理。鬼头鬼脑点子多,吃拿卡要没脸皮。只要你找他办点事,多多少少得送礼。老虎吃虫碎拾掇,是礼都收不客气。你要是不给送礼品,芝麻大的事,他也叫你过不去。坏名声顶风能臭二百里,人送外号苏扒皮。他有个秘书叫马培清,溜须拍马数第一,苏经理要是放个屁,他准说香得了不的。人送外号马屁精,比和还要强三级。他俩臭味相投刮民财,四个鼻孔合出一股气。这一天,苏府门外好热闹,车水马龙真拥挤。门里头张灯又结彩,门外头五彩气门吹得高高的。吹唱班子雇了三四个,搭着台子唱大戏。这个说:苏家门口要成庙会啦。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礼就是指一系列的外在礼仪规范.礼仪内在地包含了礼义和礼具,礼义和礼具正是通过礼仪才发挥了其沟通神人、规范行为、彰显尊卑亲疏男女长幼秩序的功能.礼与官制、法律等可能曾经有过共同的起源,在后世也存在某些相互的影响,但这都不能成为礼包含官制、法律等的证据.礼并不是中国古代的根本法,它不具备根本法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甚至不完全具备法律的特征.如果以其包含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由,遂认定其为根本法,则无异于将所有法律都上升为根本法,因为它们也都是以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基础,并且体现和服务于这种价值观的.在成文法时代,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如果违反了,可能会招致刑法的制裁,也可能不会,甚至有时行为合乎礼的要求,也会招致制裁,其判断的标准关键在于,这种行为是否同时违反了律、令、格、式等法律规范,如果违反了,就会出礼入刑,或合礼入刑,受到法律的制裁,否则即使出礼,也常常不会入刑.在一个礼、法等规范形式已有明确分化的成文法时代,用描述传说中的西周社会的出礼入刑来概括后世的礼法关系,并不完全符合礼和法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9.
为了娶媳妇,皇帝也要给老丈人家送彩礼. 订婚送彩礼,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国古代流行习俗,到今天也未见取消.但古今还是有区别的,古代上门提亲,要女方的"八字",至订婚时,正常礼物是雁,即所谓"婚礼下达,纳彩用雁".  相似文献   

20.
"礼"之效能提升离不开其神圣性与敬畏心态的作用。"礼"起源于"事神致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来则演变为维护社会稳定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正由于"礼"的原初为原始宗教礼仪,在这种礼仪上,献祭、颂神、祈福等活动都具备一定程序,从而致使"礼"在源起意义上就具有一种"神"性化色彩,其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性与神圣性。所以,尊"礼"、循"礼"、守"礼"、践"礼"必须持有一种尚诚、真诚、敬畏的心态。诚敬、敬畏、恭敬是实现"礼"之效用提升的保证,是确保祭祀礼仪活动中"天人""神人"沟通的精神支柱,更是健全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