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在今天重振国学,决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而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全球多元文化价值中的合理成分,既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又使这种价值不脱离整个现代性进程的主旋律,通过文化全球化进程,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多年提倡一种大国学的观点.认为现在的所谓"国学"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是单一的"汉学".也不是单一的儒学或者道家文化.国学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内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外则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佛教本来是外国的东西,后来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他很多国家的优秀文化也要不断融入中国文化.要发展国学,必须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  相似文献   

3.
《政协天地》2011,(5):48-48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主要指学校。近现代国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其中内涵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三种。“作为材料的国学”把国学看作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  相似文献   

4.
最近看到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泽厚先生一篇文章,说他从来不用“国学”这个词,这使我感到惊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国学”即“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意思自近代以来已被几代学者所认可,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国学院,很多学生都在国学院里学习,但为什么现在有人对“国学”一词仍有意见呢?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我们报刊上屡见谈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主张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国学;这主要来自国内。一是热衷探讨所谓“东方儒文化圈”,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东方文化传统替代西方文化传统时代,三十年河东、河西论;这主要来自台岛同胞中某些学者和海外侨胞与华人中一些人士,也有极少数是西方汉学家和个别国家深谙东方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问题——兼驳"文化全球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奔 《探索与争鸣》2006,46(9):19-22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争论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地制定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全球化”论者对全球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关系等问题的一些观点,均有可质疑之处,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曹嘉懿 《现代领导》2010,(12):16-17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学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是非褒贬,判若云泥。不仅如此,当“国学”被抬到了不应有的高度时。它也引起了领导层的关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认为,“国学”,在大学开课是文化多元的表现、在学术范围内进行研讨是百家争鸣的体现,但若硬要将其在现代学科分类中提升为“一级学科”,那就是一种谬误。由此,领导者对“国学”的认知。从某种意义而言,会影响其应有的定位。这是他所担忧的……  相似文献   

8.
霍小娟 《前沿》2006,1(12):226-229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克拉玛依区全国文明城区的创建工作和“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教育宣传,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全区人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品味和人文素质,新疆克拉玛依区文明办在全区组织开展经典国学教育活动。该区以国学教育进校周、国学教育进社区、国学教育进家庭、国学教育进企业、国学教育进机关等方式在辖区内进行全方位的国学教育普及。  相似文献   

10.
匡和平 《学习与实践》2006,(12):144-149
现代化的“同质性”使各种文化传统在被突破、被重新评价、甚至被系统解构的同时,现代性思考也在不断唤起人们对“本土化”和“人性自觉”等方面的反思,进而表现为一种“文化自觉”。认知、理解和诠释本土文化,尊重和吸收他种文化的长处,找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价值,是为必要,亦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文化经济":历史嬗变与民族复兴的契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名家 《思想战线》2006,32(1):31-38
“文化经济”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和战略构想。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运动,在现代社会以前是以潜在的朴素的形态存在着。文化经济一体化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人类社会物质基础、政治环境、价值理念不断演化、变迁的历史过程。“文化经济”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佳契机和发展路径,文化经济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目标是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术良知"和"学术谱系" 何以会成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日学术面临的困惑是学术道德的失范和学术谱系的断裂。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语境中,这些都成了真正的难题。而学术大师的缺席和学术原创性的贫弱,就是这一危机的集中体现。当代学者面临的考验是,在强大的必然性面前,是否还保有做出自由选择的足够能力?在“学术良知”和“学术谱系”成为“问题”的时候,他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3.
多种生存模式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或者说哪种角度的幸福,但都可以被摆在“新女性”,面前供其选择,而男女关系的现代性就在于这种选择的正当化,那么,每一位当今中国女性都有了这样自由选择生存模式的权利了吗?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领导干部应树立"文化危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涟 《创造》2001,(4):37-37
文化具有教育、激励、导向功能,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总是伴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它是解放思想的“导火索”,是社会进步的“助燃剂”。但是,在我国贫困地区,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文化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助燃”作用,相反,还陷入了一种“文化危机”,具体表现在教育落后,思想观念滞后;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城市文化需求不足,竞争意识淡薄;历史文化流失严重,自然景观受到破坏等。  相似文献   

15.
有两种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现代性”;另一种是广义的“现代性”。从积极的意义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本文集中讨论了两种“现代性”在时间观念和乌托邦观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何国英 《今日浙江》2006,(20):54-55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近年来,嵊州市在和谐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社会管理的文化效应,增强和谐文化的渗透力和谐文化是一项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工程,也是造福于人类的工程,但文化建设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要走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个文化怪圈,更新路径,变单一的行政化管理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多样化渠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嵊州市通过改变大而广之的粗放作风,开发和改进“社会政策”“、社会技术”来丰富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7.
林凇 《求索》2011,(9):113-115
非传统文化安全的指涉对象既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文化安全,同时也涵纳了超国家的国际文化规范及次国家的少数民族、社会团体及个体文化的安全。目前,对于国家主权与超国家的安全问题研讨在学界已渐成规模,而对次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关注却几乎仍是盲点。在文化“融合”与现代性自反这一相互粘附的双螺旋进程中,随着“文化熔炉”(R·斯塔温黑根)的逐渐升温,由文化强权意识所催生的价值危机与区域文化冲突也日趋成为次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潜风险。  相似文献   

18.
尤冬克 《前沿》2012,(14):132-135
“人文”简言之就是人的“文”化,说到底就是讲人如何“成人”、如何“为人”的问题.“现代性”是自上世纪末以来中西方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涉及了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领域.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理析了“人文”与“现代性”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重属性,就我国三十多年来在人文现代性研究讨论中涉及的人文多元、人文道德以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9.
魏波 《长白学刊》2007,(2):148-151
文化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中构筑了历史演变的基本架构。“轴心时代”的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重建社会秩序、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的呼唤成为时代的课题。作为一种回应,“百家争鸣”的思想景观涌现出来,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奠定了绵延两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基石。在“新轴心时代”,中国再次面临同样的时代课题,文化的创造与复兴再次成为历史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正当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合力打造先进文化,重振民族雄风之际,中国的文坛出现了一股“媚俗”的浊流。一些文化产品制作者、出版商,乃至某些歌星、影星则以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为理由,竭力为此推波助澜,将我们的文化阵地搞得乌烟瘴气。为了遏止这股浊流,弘扬先进文化,本刊特邀有关理论工作者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同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来稿,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