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建立中国人胫骨性别判定的方程。方法测量来自全国14省区已知生前确切性别的180例(男150例,女30例)个体的跫侧胫骨的13项指标,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所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同一性别双侧间以及不同性别同侧间胫骨测量项目的t检验,最后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国人胫骨性别判定的方程式。结果单一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别方程13组,其性别判别准确率为66.7%~96.7%,总判别方程的判别准确率为男性97.3%,女性93.3%。结论本研究提供的判别方程式判别准确率较高,适用于中国人胫骨的性别判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中国人高度残碎下颌骨的性别判定方法。方法测量了国内 8个省市的已知性别的 16 0具尸骨的下颌骨 (其中男性 10 8例 ,女性 5 2例 ,年龄范围 18~ 75岁 ) ,选择了下颌骨左侧的下颌角、下颌支两部位的 15项指标的测量值 ,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筛选出性别差异显著的指标 ,使用判别分析方法 ,建立高度残碎下颌骨判定性别的判别方程。结果得到高度残碎下颌骨性别判别方程共计 4 4组 ,下颌角 3组 ,下颌支2 5组 ,下颌角和下颌支联合判定 16组。下颌角性别判别方程的最高性别判别率男性 6 9 4 % ,女性 75 % ,综合70 6 % ,下颌支最高性别判别率男性 77 8% ,女性 80 8% ,综合 75 6 % ;下颌角与下颌支联合判定的最高性别判别率男性 75 0 % ,女性 84 6 % ,综合 75 6 %。结论本研究可适用于刑事案件以及火灾、飞机失事等自然灾害事件以及考古工作中的高度残碎下颌骨的性别判定。  相似文献   

3.
残碎下颌骨体(PM1~M2)判定性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高度残碎下颌骨性别判定的判别方程。方法 对国内 8个省市的已知确切性别的 16 0具尸骨 (男 10 8例 ,女 5 2例 ,年龄范围 18~ 75岁 )的下颌骨进行研究 ,测量了下颌骨左侧颌体 (PM1~M2 )段的 2 4项测量指标 ,经社会科学软件包 (SPSS)对测量数据分析 ,筛选出性别差异显著的指标。结果 得到残碎下颌骨性别判别方程共计 14组。最高性别判别率男性为 78 7% ,女性为 76 9% ,综合为 73 8%。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碎尸、火灾、飞机失事等案事件以及考古中的高度残碎后牙段下颌骨的性别判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族人腰椎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供体质人类学的数据资料 ,建立中国汉族腰椎性别判别的方法。方法根据人体骨骼测量方法 ,测量 117付 (男 80 ,女 3 7付 ,年龄 17~ 90岁 )中国汉族人腰椎的 10项指标 ;选择性别差异显著的椎测量项目 ,建立腰椎及各腰椎的性别判别方程。结果第一至第五腰椎均有 5个以上的测量项目的数据存在显著意义的性别差异 (P<0 0 5 ) ;建立的 5个腰椎及各腰椎的性别判别方程 ,判别率在 69 4%~ 91 8% ,以 5个腰椎的多项指标的性别判别方程的准确率最高 (91 8% ) ,其次为第一腰椎 (84 5 % )和第二腰椎 (82 1% )。结论中国汉族人腰椎的性别差异以第一和第二腰椎明显 ,腰椎性别判定以多项指标的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桡骨的测量,使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国人桡骨性别判定的判别方程。方法本研究共测量了来自全国九省区的已知生前确切性别的210个个体的左右侧桡骨,其中男性160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18岁~76岁。测量指标共有8项,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桡骨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测量数据差异的t检验。根据对测量数据左、右侧及男女性别的检验,将差异不显著的测量项目剔除,建立了左、右侧桡骨性别判定的方程。结果单一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定方程,除性别差异不显著的测量项目颈干角之外,性别判别率为57.7%~92.3%,桡骨长度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别率为82.4%~88.5%,桡骨中段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别率为77.8%~91.7%。完整桡骨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别率91.7%~99.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桡骨性别判定方法,性别判定准确率高,使用方便,为中国人桡骨的性别判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南地区成人面颅骨的性别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适合西南地区成人的颅骨性别判定函数。方法性别明确的颅骨67个,测量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颅高等16项指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单一变量及多变量性别判定方程,并对5个无名颅骨进行回带检验。结果 16项指标中有13项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大于女性,单变量函数推断性别以鼻高(男78.4%,女83.3%)、颅骨最大长(男83.8%,女73.3%)准确率较高。多变量性别判定函数以颅周长、鼻高贡献最大,判定准确率男89.2%,女90.0%。结论单变量推断颅骨性别以鼻高或颅骨最大长较为理想,但以颅周长、鼻高联合推断性别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族成人甲状软骨的性别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中国汉族成人甲状软骨性别判别的函数方程。方法 对142例中国汉族成人甲状软骨(男73例,女69例)进行大体测量,选择7个性别差异非常显著的测量指标,然后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和Bayes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判定甲状软骨性别的系列判别函数。结果 建立了13个甲状软骨的性别判别方程,完整或大部分完整的甲状软骨性别判别准确率均达100%,残缺的达90%。结论 中国汉族成人甲状软骨性别差异明显,运用所建方程能够判定甲状软骨的性别。  相似文献   

8.
性别是个体识别的主要生物学指标之一,是法医学鉴定不明骨骼残骸的重要初始步骤。枕骨大孔因其解剖学位置的隐匿性、形态学的稳定性、性别与种族的差异性成为法医学性别判定的研究热点,其中枕骨大孔面积是枕骨大孔区域中进行性别判定准确率较高的指标之一。本文以枕骨大孔面积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国外学者通过干颅骨样本、CT影像、CBCT影像测量枕骨大孔面积判定性别的方法进行总结,对国内应用枕骨大孔面积进行性别判定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35例(男69,女66)国人成年胫骨进行了12项测量。统计检验表明所有项目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按照判定破碎胫骨性别的需要,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和Fisher方法建立了17项判定破碎胫骨性别的判别函数。判别率为79.3~84.4%。本研究表明胫骨上端宽、下端宽和滋养孔处骨干周长具有最重要的性别鉴定价值,其单项判别率为79.3%~80.2%。  相似文献   

10.
<正> 利用四肢长骨借助于判别分析的方法,进行性别判定,国内外学者已有报道,但报告的方法复杂,使用不方便。尤其是利用国人材料的研究结果,仅使用了左侧肢骨的测量数据,使其在实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讨耻骨性别判定的更为简便可靠的方法。方法对96副已知生前确切性别的耻骨进行了性别差异的研究,其中男性耻骨73副,女性耻骨23副。测量项目有:缘枝角,耻骨宽,耻骨联合面的高及厚。结果将耻骨的测量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软件,对耻骨的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耻骨性别判定的判别方程。结论其性别判别率最高可达95.5%,该方法可以用于法医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使用基于标志点的三维几何形态法对下颌骨进行分析,评估下颌骨形状和大小的性别差异,为进一步了解下颌骨的形态特征及性别推断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164名北方汉族成年人(男性80名,女性84名)的颅面部薄层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取了18个地标,采用普鲁克氏叠加、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评估了下颌骨大小和形状的性别差异。结果 异速生长分析显示下颌骨大小对形状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下颌骨大小和形状均具有性别差异,男性下颌骨大于女性,PCA图显示男性和女性下颌骨的重叠较多,逻辑回归表明总体性别推断准确率为67.1%~89.6%。结论 下颌骨大小比形状提供了更多的性别推断信息,当形状和大小信息结合分析时,性别分类精度会较大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汉族男女股骨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测量235副(男158副,女77副)已知生前确切性别的成年股骨的21项指标,对单一测量项目判定股骨性别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1项测量指标中有11项单一指标的判别效果达80%以上。采用Fisher两类判别分析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根据单侧股骨测量值判别性别的函数方程14个;对南方和北方人群组的测量数据,分别用Fisher两类判别法进行统计,建立了根据单侧股骨测量值判断性别的函数34个,判别率最高达98.23%。与盲测判别准确率相近。该法可用于法医人类学的个体识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量了85例国人胸骨(男52,女33)的全长、柄长、体长、柄最大宽、体最大宽、柄最大厚及体最大厚七个项目,发现所有项目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两性间重迭率较高,用单项难以准确判定性别。为此,采用 Fisher 判别分析法建立了判定胸骨性别的判别函数,判别率最高达90%。考虑到残缺胸骨的性别鉴定,亦建立了相应的判别函数。与国外研究相比,本文方法判别率较高且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面颅种族判定测量研究现状的回顾和评析,指出目前尚没有进行中国黄种人面颅测量种族判定的有效方法。在已进行的面颅种族判定测量研究中,上面部指标的种族判定效果最好,而上腭区和下颌骨指标的种族判定效果较差。所以对于中国黄种人面颅种族判定的测量研究应当更多借鉴上面部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肱骨的性别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中国人肱骨性别判定的方程。方法 测量了来自全国9省区的已知生前确切性别的103个个体的左右侧肱骨的12项测量指标,使用SPSS软件,对所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男女性别间测量数据的t检验。剔除性别检验差异不显著的测量项目,使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建立肱骨性别判定方程。结果 单一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定方程20组,性别判别率为75.9%~89.3%;肱骨上端的性别判定方程2组,性别判别率为83.6%~85.7%;肱骨中段的性别判定方程2组,性别判别率为81.3%~83.9%;肱骨下端的性别判定方程2组,性别判别率为82%。完整肱骨的性别判别率,左侧87%,右侧90.9%,双侧肱骨的性别判别率为96.3%。结论 建立的肱骨性别判别方程,适用于中国人肱骨的性别判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计算骨骼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重建图像判定性别和推断年龄的准确率,评价利用骨骼CT三维重建图像判定性别和推断年龄的可行性。方法将法医人类学教材中性别判定和年龄推断的方法应用于539例骨骼CT三维重建图像样本,判定245例骨盆的性别,推断100例男性耻骨联合、100例男性胸骨和94例男性锁骨的年龄,计算准确率。结果骨盆性别判定准确率为98.4%,耻骨下角和坐骨大切迹是区分性别最好的两项指标。男性耻骨联合、胸骨、锁骨的年龄推断准确率在45%以上,其中锁骨双侧方程准确率最高为77%。结论利用骨骼CT三维重建图像判定性别和推断年龄具有可行性。使用大体标本建立的骨盆形态学性别判定方法可直接应用于骨骼CT三维重建图像。使用大体标本建立的男性耻骨联合、胸骨、锁骨形态学年龄推断指标、分级和评分标准以及方程需要修改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股骨的性别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中国人股骨性别判定的方程。方法测量来自全国14省区的已知生前确切性别180例(男150例,女30例)个体的双侧股骨21项指标。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获得的股骨测量项目数据,进行同一性别双侧间及不同性别同侧间的t检验,然后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和Bayes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股骨性别判定的系列判别函数。结果股骨单一测量指标中男性判别率最高指标为股骨上髁宽,为94.0%,女性判别率最高指标为股骨头周与股骨颈垂直径,为93.3%,总判别方程的判别率为男性98.0%,女性93.3%。结论本研究提供的判别方程式判别准确率较高,适用于中国人股骨的性别判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一种既不破坏原始物证又能快速判定性别的方法。方法 在X线观片灯下 ,对 17~ 18岁 190例男、女性肘关节正位X线片 ,用直尺进行 6项指标的测量 ;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判定肘关节性别的函数式。结果 统计学计算 ,所测量的 6项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所建立的函数式可用于判定性别。结论 应用肘关节正位X线片判定性别 ,是一种准确、简单、快速、便于掌握、易于推广且不破坏原始物证的方法 ,本方法经检验适合基层办案单位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一种既不破坏原始物证又能快速判定性别的方法。方法 在X线观片灯下,对17-18岁190例男、女性肘关节正位X线片、用直尺进行6项指标的测量;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下肘关节性别的函数式。结果 统计学计算,所测量的6项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所建立的函数式可用于判定性别。结论 应用肘关节正位X线片判定性别,是一种准确,简单,快速,便于掌握,易于推广且不破坏原始物证的方法,本方法经检验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