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近年来 ,"台独"势力打着“本土化”的幌子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 ,我们必须正确地审视台湾本土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性质 ,以揭示台湾本土化的真谛“愈是本土化的就愈是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化”、”本土化”政策,历来是台湾问题的热门话题。随着后蒋经国时代的到来,本土化政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它重新成为海内外学者议论重点之一。对本土化政策的过程、评估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浅见,求教于关心这一课题的同仁。“台湾化”“本土化”政策的内涵关于台湾化、本土化的来源,《新新闻》杂志1987年5月29日发表的《台湾化、本土化、民主化》一文做了介绍,指出,台湾化一词,最早出自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斯卡拉皮诺教授,他在1982年夏天台湾《中国时报》对他的专访记  相似文献   

3.
台湾本土化运动无疑是当代台湾社会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但为何当代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会以否定和削弱作为台湾社会文化根基的中华文化传统为前提呢?这种违背会对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前景造成何种影响?如何化解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内在矛盾?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文生 《黄埔》2010,(4):51-53
台湾本土化运动无疑是当代台湾社会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但为何当代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会以否定和削弱作为台湾社会文化根基的中华文化传统为前提呢?这种违背会对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前景造成何种影响?如何化解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内在矛盾?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即开始搞所谓的“台湾正名”,不断实施“去中国化”。近来,台湾当局的“台独”活动变本加厉,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历史地位正名、教育正名、官方单位正名、外馆正名、国际组织正名”等“五正名运动”,“去中国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6.
彭鸣 《两岸关系》2001,(7):17-19
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以来,除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在大陆政策上推行“没有两国论的两国论”,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文化台独”、推动“去中国化”外,还扛着“中华民国”招牌、加速“去中华民国化”进程,希冀培植以“台湾”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千方百计弱化“中华民国”地位,制造“台湾国”幻景。  相似文献   

7.
陈水扁上台以后,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千方百计地弱化台湾民众的“中国情结”,这是台湾当局推动“渐进式台独”的一个重要步骤,已对和平统一构成重大危害。  相似文献   

8.
“两反”斗争以来台湾政局的发展开明近年来,随着台湾政权进一步本土化及台湾当局加速推行分裂祖国的“两个中国”政策,台湾当局以各种手段提升其国际地位,“务实外交”的动作频频出现。1995年6月,李登辉与美国反华势力相互利用,以所谓“私人名义”访美,制造“...  相似文献   

9.
蔡子民 《台声》2001,(4):14-15
80年代初以来,执政的蒋经国为巩固国民党政权而推行政治“本土化”,党外人士接过“本土化”口号,开展党外运动。“本土化”以台湾意识为基础,对群众有号召力,很快就从政治层面扩展到文化各方面, 90年代达到高潮。“本土化”蜕变为“台湾主体性”,从而使得从台湾意识中异化出“台独”意识,形成了“脱中国化”、“文化台独”的分裂主义思潮。 台湾“本土化”思潮的由来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接收台湾,以去台官僚垄断台湾的政治经济资源,压制台湾人,因而台湾民众于 1947年起来反抗,史称“ 2· 28”事件。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07,(2):106-106
台湾当局近来动作频频,极力推动“去中国化”的分裂活动,为其图谋“台湾法理独立”营造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局将台湾的少数民族称为“原住民”,这反映出其有意强化“本土化”意识,隐藏着政治意图,其用心一方面是制造省籍矛盾,一方面是妄图通过所谓“住民自决”的途径,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get the Taiwan authorities to attend the so-called "Summit for Democracy," the United States has racked its brains to try and avoid overly provoking China.  相似文献   

13.
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极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制造新的历史记忆,极力歪曲真实的历史,企图割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为建构台湾的所谓"国族认同"、分裂祖国的政治目的效力。本文应用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的相关理论,结合台湾的实际,研究台湾当局制造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的过程、手段、目的及其对建构群体认同的影响,指出台湾社会现有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是可以改变的、必须改变的,而重构历史记忆与扩大群体认同是有利于两岸人民的一种选择。"双重认同"的观点是可取的,应当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成为两岸共同重构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71年第26届联大,由于判断即便全力支持,台湾当局也将在短期内失去联合国席位,美国以基于“两个中国”设计的“双重代表案”作为因应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蓝本,并主张将安理会席位交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以此换取国际社会对美案的支持;但台湾当局的代表将能否继续保有安理会席位视为应否继存于联合国的底线,双方围绕代表权问题经历了一段长期交涉。出于秘密运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关系的需要,同时也为迫使台湾当局接受“双重代表”安排,美国在对台交涉上采取了拖延策略。随着基辛格两次访华消息的相继公布,台湾当局在代表权问题上完全陷入被动,最终选择了对美国所主张的“复合双重代表案”持消极默认态度。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服务业增长缓慢,开始凸显劳动生产力不高、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导致对总体经济成长和社会就业的贡献度偏低,严重制约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升级。究其根源,除服务业自身结构性因素外,主要受市场空间狭小和研发投入不足等影响。在台湾当局政策导向下,未来台湾服务业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深化与大陆服务业合作,同时着力“服务业科技化”和“异业合作”以提高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6.
台湾官方和民间都一再强调台湾生活方式的优越,大家引以为傲.但究竟什么是台湾的生活方式,似乎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本文根据有关生活方式的基本观点,联系台湾方面提出的看法,试图加以解读,并且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联系起来考察,探讨台湾方面建构“台湾生活方式”的意图,并对如何正确对待,提出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台湾经济在1962—2000年经历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分配的比较公平,本文通过对其之研究,定性地得出了台湾当局所采取的促进收入平均化举措,即选择了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中小企业的大量发展,进行农业深层次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鉴于台湾经验,中国大陆也可相应地借鉴这五点措施来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文化台独"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的核心就是全面否定"一个中国"的存在,最终的目的是"台湾独立建国".因此,"文化台独"推进的过程,就是两岸被推向战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简论光复初期台湾的专卖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光复以后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设立专卖局 ,对樟脑、烟草、酒、火柴、度量衡器等物资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 1945年至 1947年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专卖。专卖制度自最初实行即引起台湾民众的普遍反感 ,并最终成为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和导火索。“二·二八”事件之后 ,专卖局被改组为烟酒公卖局 ,其余物资则不再实行专卖。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局针对大陆在台经贸活动的安全审查,以“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为核心,构建起一套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律”和“命令”相衔接的规范体系,落实对大陆企业在台经贸活动的特殊管制。台湾地区法院的司法审查,在概括授权的审查、安全标准的审查和比例原则的运用方面,未能发挥司法的纠正作用,反而在规范适用时创造新的安全规范依据,在司法审查标准上放低要求,为大陆企业在台经贸活动安全审查遭受显失公平的严苛处理做辩护。这不仅践踏法律基本原则,侵害在台大陆企业的合法权益,更会阻碍两岸经济合作发展,给台湾地区对外经济合作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