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游涛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1):129-133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现状、特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和促进城镇化进程,西部区域应从本区生产力水平发展实际出发,考虑城镇化模式的选择、城市定位问题,适时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小渝 《前沿》2003,(11):33-37
加快西部城镇化发展契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指向 ,但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合理、城镇化质量差以及人口压力大等问题将制约西部城镇化发展 ;加快西部城镇化需要健全城镇体系、树立新的区位优势观、注重制度创新、加快城市经营步子等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均衡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迁转失衡、结构失衡和承载失衡问题。针对"失衡"问题需要探索均衡路径,即以迁转均衡为重点促进人口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以结构均衡为重点促进产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以承载均衡为重点促进空间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协同学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着多样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引人入胜的自然生态,发展魅力独具的旅游业可谓得天独厚。本文尝试将西部民族地区设定为整体的系统单元,运用哈肯协同学理论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作理论上的架构。论文指出:区域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序参量,宏、微观政策环境是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发展的控制参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多元城镇化道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的现实状况决定了西部的城镇化道路具有多元性。多元城镇化道路是西部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选择 ,其具体内容包括 :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多元化 ;城镇规模扩张的多元化 ;城镇布局形态扩张的多元化 ;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 ;城镇主导产业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旅游业的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实际状况,围绕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开发条件不足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改善建议,在此基础上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落后性与发展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落后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的凝固性、技术水平的停滞性、制度建设的僵化性和低梯度增长的落后性,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步伐,实现农牧民人口的城镇化,必须结合地区特点,实施农牧民的知识化工程、推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人口较少民族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既要由政府主导和社会支持,又要个体具备城镇化意愿。通过对保安族G村村民城镇化意愿的调查,反映出村民整体上城镇化意愿不强,村庄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之于村民的意义、村民城镇化条件与能力欠缺、个体与家庭的优先选择是主要制约因素。结合调查反馈与现实基础,笔者认为就地就近城镇化将是人口较少民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质量反思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罗松华 《求索》2014,(5):47-52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现行体制机制不健全、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我国城镇化存在着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必须多管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朱尔茜 《求索》2016,(4):118-122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破除以往忽视城市要素整合与资源优化配置、传统粗放和“遍地开花”式的老路,着眼于以重点城市圈建设为引领,走出一条有效发挥城市特色优势,实现城市集群式、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此,应重点建设“一圈一带一群”,即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建立国家重点城市圈;以省会城市为辐射,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城市带;以县(市)城区为支点,带动发展中小城市群。科学编制重点城市圈发展规划,加快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市圈建设多元化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2.
肖本敏 《创造》2004,(6):53-55
溪洛渡巨型水电站建设,给永善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和崭新机遇.永善县委、政府把城镇建设的思路定位在完善功能、扩大辐射、带动发展上,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溪洛渡电站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城乡建设和管理,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马骏  童中贤  杨盛海 《求索》2016,(4):128-133
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是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实现优化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县域城镇化推进过程的特殊性出发,选择适合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模式,对破解当前我国县域城镇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动力不足、机制不活、效益不优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点以县城扩权扩容提质为突破口,推进中心镇向现代新型小城市转型,推进县(市)城向中等城市转型,推动一批有条件的县(市)城发展成为大城市,从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应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特色产业产城融合、新区新城引导拓展、旧城改造紧凑发展、城市群组整体联动、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等推进模式,加快我国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任新华 《新重庆》2005,(1):37-39
城镇化将是西部地区21世纪社会明的主要特征。但是城镇化不一定只代表光明,也可能附带有负面影响。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需要激情,但是同时更需要理性;冲动须当是理智的,演进须当是低成本的,结果须当是高效率的。我认为:西部城镇化需要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吴秀英 《前沿》2013,(10):125-126
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题,沈阳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必须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从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指出沈阳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防止出现的问题,并对沈阳城区应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在选择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作为城镇化的重点上存在控制论和市场论两种观点的分歧。代表主流观点的控制论认为,为了避免大城市病的出现,应该将中小城镇作为重点,而市场论则基于历史经验和城镇化主体自主选择考虑,认为应选择大城市作为城镇化重点。  相似文献   

17.
简新华 《理论月刊》2012,(4):104-107
湖北省近年工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位呈现下降趋势,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而且使得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的上升趋势相反,也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湖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湖北省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不是工业发展太慢,而是对城镇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住房等制度存在缺陷,改革力度也不大。湖北省现在需要积极推进的不是会产生各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过度城镇化"、"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半城镇化"、"伪城镇化"、"被城镇化"、"贵族化"城镇化等"病态城镇化",而是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镇化"。湖北省现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提出新思路:改变武汉市"一市独大"的局面,不要限制武汉市的发展,尽快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和沿两江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带、网;以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促进城镇化;重点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促进城镇化的制度创新先行一步;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  相似文献   

18.
江登英  陈思 《理论月刊》2008,(2):173-175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我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起步、停滞和发展三个阶段,但仍存在城镇化发展滞后、质量有待提高、地区发展失衡、配套政策缺位等问题.今后应以发展思路、重点、动力、模式等方面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罗光华 《人民论坛》2014,(12):88-90
城镇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变传统城镇化治理的"政策之治"为新型城镇化治理的"制度之治"。从碎片化改革到整体性制度创新是其理性路径选择。文章提出,通过制定和执行城镇化战略规划、加强与城镇化相关领域的重点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化的制度监管体系等措施,跨越运动式城镇化陷阱,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制度之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城镇化体现出了与其他国家城镇化不同的四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城镇化有赖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城镇化也将有利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财务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