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政○之○道○在○于○正□徐松竹为政之道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其中一说,乃孔子在《论语》中回答子张、子路等弟子所云:“政者,正也”,意即为政之道在于正。孔子这一为政的基本思想,对于几千年来的政治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个高度概...  相似文献   

2.
为政之道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其中一说,乃孔子在《论语》中回答子张、子路等弟子所云:“政者,正也”,意即为政之道在于正。孔子这一为政的基本思想,对于几千年来的政治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个高度概括的词,正派、正直、正义等,都离不开一个“正”字。不同政党,不同时代,对“正”字有不同见解。那么,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正”字应作何解?我想,是否主要有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中回答子张、子路等弟子所云:“政者,正也”,意即为政之道在于正。孔子这一为政的基本思想,对于几千年来的政治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个高度概括的词,正派、正直、正义等,都离不开一个“正”字。不同政党,不同时代,对“正”字有不同见解。那么,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正”字应作何解?我想,是否主要有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在他博大浩深的思想体系中,殡葬改革思想尤为突出。一部《论语》,有十几处论到殡葬事宜。他道冠古今,且把实行殡葬改革作为教化黎民百姓的重要方面。他重礼倡仁,不信鬼神,推行节俭办理丧葬事宜。他身为一代哲人,身正为人师,带头实行殡葬改革。根据有关资料探究,孔子的殡改思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孔子认为实行殡葬改革是为政之道。他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即用行政命令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他提出执政…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的哲人不同,中国历代的先哲考虑最多的不是政体,或政治体制的形式,而是“政道”,即为政之道、治国理政之道,或更具体地说,是治国的理念、治国的方式。在《论语·颜渊》里孔子说:“政者,正也。”因此,关于“政道”的思考也就是关于“正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黄仁兴 《当代广西》2005,(11):38-38
正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保持先进性,关键是要解决好“人品官德”的问题,这是基础,是保障。没有人品官德,就谈不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员的先进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要解决好“人品官德”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一、强化人格修养,追求崇高品位。孔子曰:“政者,正也。”即为政之道在于正,为政要讲政德,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人品官德问题。孔子这一为政的基本思想,对几千年来的政治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就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尚的人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而天大的才能却填补不了人格的缺陷。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强化人格修  相似文献   

7.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但一直不乏从政的热情,而且也做过几任官,所任最高职位是鲁国的司寇,即现在的司法长官。不管什么样的官职,孔子都勤勉自励,力争做出一些政绩;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出一些治国平天下的良策,特别是对从政者的为政之道提出了许多切中肯綮的意见与建议,对后人多有启发。孔子认为为政者最要紧的是要有正气。季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正”,是对“政”的最佳诠释。为政者“正”是为政的首要前提。因为为政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  相似文献   

8.
“政者,正也。为政之道,莫若至公。”这是宋朝宰相司马光的一句至理名言。政,就是要公正。执政的原则,最重要的一条是公正。  相似文献   

9.
安民主任     
1994年1月,郭安民从焦作市人民政府市长任上被选任焦作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一职。任职期满后,再次当选为焦作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工作性质变了,他的执政初衷未变:“为政之道在于安民。”熟悉他的人都由衷地说,郭安民主任真是名如其人,行如其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安民”主任。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得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每一位成功领导者不能不讲究用人识才之道。在研究和运用用人识才之道时,政绩和潜力是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弄不清“政绩”与“潜力”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就很难悟懂用人识才之道。所谓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12,(6):54-54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  相似文献   

12.
政治参与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不见用,叹息道:“吾岂瓠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从此引出千古骚客的多少感叹,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是为逐一己名利,而是心忧其君、其民。若恭逢盛世,受知当今,出而为政,又何其踌躇。因而为政之道,不可不为讲求。古人论为政之道,当首辩君臣大义;君臣大义既明,则次论用人;征僻除授,选贤任能,则必讲求吏治;吏治清明,唯善是举,则谨防弊政。弊政若除,即可达到“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毕命》)的理想境界了。  相似文献   

13.
真实的孔子     
孔子可能“生无须眉” 据说,有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两千多枚孔子头像,可以说包括了各个时代孔子的各种形象,可是,其中哪一个是真正的孔子呢?“长长的胡子”是人们心中孔子的重要特征,即使前几年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好像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何使用干部推动改革发展,是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最近一位地方领导同志提出:要重用那些政治上强、能够驾驭全局、敢抓敢管的“狮子型”干部。这一形象的提法引人深思,因为现实中,我们或许不缺“老黄牛”式干部,却鲜有“狮子型”干部。  相似文献   

15.
“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三严三实”,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致力改革创业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魅力萍乡     
《江西政报》2006,(12):F0004-F0004
《孔子家语》载:春秋时期的霸主楚国国君昭王,有一次南巡到某地,得一“大如斗、圆而赤”的果实,因不识是何物,求教于孔子。孔子告知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于是,人们便把楚昭王得萍实的地方谓之“萍乡”,意为“萍实之乡”。  相似文献   

17.
蒋笛 《求索》2011,(11):125-127
历史文献上记载孔子对风行于他生活年代的“郑声”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孔子认为“郑声淫”且“乱雅乐”,呼吁“放郑声”。由于“郑声”一词从古至今都一直被当做中国古代民间音乐的代名词,因而很多人误认为孔子是反对一切民间音乐的。造成这一误解是因为“郑声”和“郑风”两个概念的混淆。孔子当时所指的“郑声”是从民间流入贵族阶层,变质和腐化了的民间音乐。孔子所说“郑声淫”的“淫”,很多人片面将之理解成“淫色”而忽视了其多种内涵。本文对“淫”的内涵做出了多种解释,以澄清一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19.
老子论强弱     
相传,孔子带弟子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立一旁。老子那时已经很老了,正闭目静养,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望了望。孔子忙请安道:“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着我的牙怎么样了?”孔子说:“已经全掉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了?”孔子回答:“还好。”然后,老子又合上眼皮,重又静养起来。孔子便率弟子告退出来,吩咐弟子套车回家。弟子奇怪,问:“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就忙着回去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  相似文献   

20.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德治”思想,它是针对所谓“政”治、“刑”治思想而发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了道德、礼义的思想教育对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优越性,在他看来,这样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比之单纯用行政、法律手段要优越,它能使人民更好地自觉遵守政府的法令,并提高了人民的思想素质。要实行“德治”,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必须首先“自身正”;自身首先能遵守道德、律令,对人民起率先垂范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