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爱明 《求索》2010,(7):117-118,113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道德操守是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是构成道家学派人生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奠定其"无为"政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探讨老子和谐自然主义的道德操守,对于我们深入认识老子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何静 《传承》2014,(9):144-145
"无为"并非老子的专利,却是属于他的典型标签和记忆。"无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规律,以"无为"成就"有为"。于老子所处的战乱频繁时代,"无为"既是对统治者的劝慰,也是对人民的慰藉。今天,"无为"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示意义,它教育人们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指导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陆贾无为思想属于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源自儒家的仁义,而非黄老道家的道。故与其说陆贾属于黄老道家,还不如说其属于儒家更确切,而其书《新语》有启"文景之治",故此,"文景之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儒家及其"道德导向无为",而非通常我们认为的黄老道家及其"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5.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它是在黄老“无为”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故又称“黄老之治”。老子曰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就是说 ,明古之理 ,可以治今之事。[1] 今天 ,我们研究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并借鉴蕴涵其中的现代管理意识与领导方法 ,对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 ,提高现代领导水平和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启迪性。一、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所谓“黄老之学”是指战国时期形成的道家学说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 ,既讲道也讲法 ;“老”指老子学说。它是以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不凭控制而达到控制,这是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组织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提出的世界管理变革的十大趋势中,把“没有管理的管理”认定为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与24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不谋而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的作者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中,对老子的领导哲学推崇备至,其所提出的五项修炼的精髓,与老子的哲学思想非常接近。我们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不仅惊叹中国古老智慧与世界最新管理科学的融合,而且对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闫秀敏 《前沿》2009,(6):38-40
关尹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一”,太一是“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对关尹子思想进行管理学解读,可以将其管理哲学思想概括如下:“太一”的管理根基;柔弱谦下的管理表象;清虚无为的管理实质。关尹子上承老子,下启列子,直接推动了道家无为管理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向往古朴社会 ,致力于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 ,倡导向原始共产社会的回归。道家学派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 ,“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方略 ,以及用“逍遥”、“齐物”的哲理对人作精神抚慰 ,提升人的生命意识等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行政管理史 ,从而也在古代治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刘红梅 《传承》2008,(6):31-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宁大光 《求索》2012,(12):99-101
道家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深远影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庄子则是道家的集大成者。道家的美学思想,伴随着"道论"的发展而发展,老庄的艺术哲学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当代艺术有重要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孟洁 《传承》2015,(2):132-135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薄伽梵歌》作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部分,逐渐演化成印度教一部独立的经典。此时中国思想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大繁荣。在早期中印哲学中,尽管其产生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去甚远,但就其思想内容和义理来看不乏相似之处,如《薄伽梵歌》的"梵"与老子的"道",《薄伽梵歌》的智解与道家的境界说,《薄伽梵歌》的"无执之行"与老子的"无为"等。  相似文献   

13.
王舒琳  傅长吉 《前沿》2013,(13):50-52
一些人对“无为”二字望文生义,认为“无为”是消极处世的观点,也是一种愚民政策.本文以新视角重新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即要求顺其自然与返璞归真.老子“无为”思想中体现为“抱朴守真”“情景寡欲”“无知守愚”以及“以柔克刚”四方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应运用“无为”心态放下心中烦恼、作有为之事并提升社交技巧.  相似文献   

14.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术流派。道家学者以"道"为思想原点,引申出自己对人生、社会及国家的看法。道家在与各家争鸣的同时,其内部也在分化演变。老子是道家的鼻祖,他铸造了道家思想的雏形并构造了道家的问题观。庄子学派和黄老学派既保留了老子开启的"身国同治"的思维方式,又因各自道论的不同,导致了身重而不治国的内圣型超越道路与身正而国治的外王型现实道路的区别。这种区别决定了两派道家学说在中国法制文明发展中的前途。黄老学派的治国主张在汉初盛极一时,之后为儒家吸收并一直活跃于中国的王朝循环史中。庄子学派的修身体悟则不断融入民间文化,成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国、滋养着中华文化,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对纷繁复杂的当今世界的启迪、警醒和前瞻意义.皇宫看故宫,道宫看太清. 典籍中的老子故里 老子是中国哲学体系的重要构建者,是道家的创始人,是被民间神化的圣者. 据文献记载和学者考证,春秋时期,鹿邑是厉国所在地.公元前538年,厉("厉"通"赖"...  相似文献   

16.
肖英  刘思华 《求索》2012,(4):201-202,143
汉代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汉代道家继承了先秦道家思想,文章归纳总结了道家五个方面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是产生万物的基础;自然如父母,人类应该象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自然;自然界众生平等;主张"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而为;主张保护土地。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18.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19.
吴敏  吴狄 《人民论坛》2011,(8):228-229
传统的道家和儒家人本思想所蕴含的人本、人和、无为以及仁政等思想精髓给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应实施以人为本、以智为用的人才管理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采取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实现以和为贵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言若反"是老子思想重要的特征,"正言若反"的实质就是老子所说的"正言"与世人的一般认识"若反"。"正言若反"作为一种思想现象,其背后隐藏着老子独特的、与世人一般具有的"求异"思维相反的"求同"思维。"求同"思维及其所决定的"正言若反"不仅来源于老子独特的"道"世界观,更直接决定了老子独特的"德"价值观、"弃智"认识观以及"无为"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