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建构与被害人转化为犯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损害赔偿为基点建构的被害人量刑建议权,具有对犯罪行为人进行惩罚和对被害人进行赔偿救济及优先保护个人利益之功能,亦是有效修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立法建构与司法保障,有利于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和被害人转化为犯罪人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漫谈犯罪被害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犯罪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仅从犯罪人角度研究犯罪是不够的,犯罪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被害人在犯罪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二者的关系看,存在四种互动模式: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冲突模式、被害人催化模式和斯德哥尔摩模式。在上述四种模式中,被害人虽然未被视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但被害人方面的因素通常被认为是犯罪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犯罪人走上犯罪道路,并不单纯是自身因素决定的,而是自身的素质、经验等因素同来自被害人方面的被害要因——被害人的言行及其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诱发或者强化加害者的犯罪动机的事情和状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被害防范需要从被害人的层面和角度展开:保持足够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被害因素;注意个人修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等等,以最大限度减少被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在侦察工作中,侦察人员往往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犯罪现场的勘查与现场访问上,即把侦察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案件的发生、发展及犯罪行为造成的具体后果上,而忽视对刑事被害人之所以被害的背景因素的调查,以至使这些因素在侦察破案中难以发挥作用。 被害人的背景,是指刑事被害人诱发犯罪分子产生犯罪动机和目的的诸因素。犯罪案件中,有不少刑事案件是犯罪人同被害人直接接触的。  相似文献   

4.
微信招嫖类诈骗犯罪是以微信为主要犯罪工具的一种新型电信诈骗犯罪,近年来案发数量持续增长且分布地域广泛,具有犯罪人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被害人分布广泛、存在过错行为等特征。微信招嫖类诈骗犯罪在社会层面源于性开放理念的影响、财富目标与合法手段冲突等,在个体层面源于违法价值观念传播、犯罪人的侥幸心理等。为预防和控制此类犯罪,需重视就业和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微信监管力度,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往往受到侵犯。对刑事被害人的控诉有的不予立案,有的不通知其参加法庭诉讼,有的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不被理睬,有的申诉无保证,有的接不到有关的法律文书。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司法工作人员自身缺乏法律知识所致,其次是司法解释跟不上新形势发展所致。为了切实维护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笔者特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问题提如下建议: 一、被害人是遭受犯罪分子侵害的直接受害人,一般对案件的经过、事实了解得很具体,在一些案件中,他与犯罪分子直接接触过,连犯罪分子的姓名都知道,抑或不知道犯罪分子的姓名,但一般知道犯罪分子的特征。所以认真听取他的陈述,还可以判断侦查工作的范围和确定侦查活动的方向。但刑事诉讼法第70条仅规定“询问被害人,适用本节各条规定”。一名话就过去了,很不具体,又不便操作。应当根据被害人在揭露犯罪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情况,重新调整刑事诉讼法第2章各条的排列顺序,并完善补充第70条内容,使其便于适用,又能避被害人仅是证人之嫌。二、鉴于被害人与案件的结局有着非常密切的利害关系;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确实存在被害人与办案人员有利害关系的各种情形,如果适用回避,既使办案人员比较超脱,又能消除被害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我们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例如:(1)在凶杀案中,犯罪分子用刀斧将被害人砍得面目全非,这表明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有刻骨仇恨,一般认为是仇杀。(2)罪犯分子实施犯罪后,不慌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专利权被侵犯现象非常突出.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侵犯专利权犯罪被害的数量特征、类型特征、被害人特征、犯罪人特征、专利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关系、侵犯专利权犯罪被害的民事救济状况等六个方面对此类犯罪被害现象进行系统的描述,并以此为基础,从侵犯专利权犯罪被害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日常管理、应对纠纷的能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被害的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犯罪动机受外界情境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现场转化,其包括恶性转化和良性转化。被害人在犯罪现场的积极应对,可以促使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向着良性方向转化,进而弱化甚至放弃犯罪行为,使被害人免受或者少受伤害,从而达到控制犯罪、预防被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论被害预防     
当前,世界各国犯罪预防的一个明显转变就是从被动预防犯罪到主动预防犯罪;从法律制止到物质制止;从立足于行为人预防到被害人预防。犯罪被害人研究表明,要真正实现减少社会的犯罪,仅仅从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这一角度考虑是不够的。任何犯罪的发生,都是犯罪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以犯罪人或潜在犯罪人为中心的犯罪预防和以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为中心的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体系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以动态的观点去理解和分析被害预防才是全面的、科学的。也只有将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它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犯罪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综合多种手段来实现,我国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中对被害人的地位始终缺乏足够关注。随着各国刑事政策对犯罪人人文关怀的重视,被害人也开始进入许多国家和立法视野,本文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就被害人的被害性及其科学预防、被害人在犯罪发生后的积极作用和消极角色转化作系统论述,以期对刑事政策的改革有所建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对"轻罪提速"机制之运行和其提出的合理性进行评析,进而阐释该机制本身的先天不足及其理论上遇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诸如"轻罪提速"这类刑事司法改革必须具有合法性,而不能为"立"而"破",因此建议停止现有的"轻罪提速"的司法实践,回到刑事司法程序之"刑事简易程序"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12.
多手段并用型"套路贷"犯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被害人财产为主导、采用多种违法犯罪手段逐步实施、实现侵财目的的犯罪,其侵犯的法益应表述为"必要法益+选择法益"。其中,侵犯财产权的必要法益具有构成"套路贷"犯罪与否的定性功能;侵犯"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选择法益是在行为符合"为非作恶,欺压百姓"标准的基础上判断"套路贷"犯罪主体是否恶势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多手段并用型"套路贷"犯罪的数罪处断,应将法益标准与数罪关系结合起来考虑,即首先应根据"套路贷"犯罪侵犯的必要法益对个罪进行分类,然后再考虑个罪之间的数罪关系确定处断规则,从而作出择一重罪处断或数罪并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评述了伪造犯罪现场的研究历史 ,并对 2 5例伪造犯罪现场案件从罪犯特点、受害人特点、案件特点、犯罪动机及执法人员犯罪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把伪造犯罪现场和作案人结合起来研究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更深入地研究伪造现场作案人 ,给刑侦人员和物证学家对伪造犯罪现场的勘查、取证以及现场重建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于作为公民最基本权利的生命权的刑法保护,除了应遵循一般的法律原则外,尤其应当强调生命至上原则与平等保护原则。前者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在观念层次上,立法应当体现出对生命权在权益阶梯中的至上性;其二则是在具体的罪刑设置中,切实实现对生命权尽可能完备的保护。对于生命权刑法保护的平等原则,问题更多存在于司法之中。  相似文献   

15.
证券领域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犯罪案件具有犯罪主体特定、犯罪被害人不特定、有交易记录可查、与其他证券犯罪特别是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犯罪相互交织、犯罪黑数突出等特点 ;公安机关在立案时应准确把握“情节严重”的标准 ,在侦查中可通过顺查、逆查、中间查、外围查等途径找出犯罪嫌疑人 ,同时要注意运用讯问、询问、调取等方法获取证明犯罪嫌疑人进行内幕交易或者泄露内幕信息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现行刑法中没有相关规定,男性间性侵犯的现象大量在法律空白中蔓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危害。因此必须从犯罪对象和犯罪手段两个方面着手对男性间性侵犯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并力求能够从立法上平等保护男性的性权利。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救助制度不健全,刑事案件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进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尽快出台《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条例》,建立完善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来对被害人进行及时的援救和帮助,使受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得到尽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监狱囚犯论》遵循科学的规律,理性地看待罪犯,融入宽容、正义、法治、权利、民主等现代行刑理念,确立罪犯在监狱改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的确立,意味着罪犯必须对其犯罪行为负责;意味着罪犯对自己的矫正负有重大责任,是矫正的主导者.在罪犯的权利尊重、保障和实现上,将罪犯权利置于人权的高度,置于公民权利的同等位置,罪犯的权利就是公民的权利,因而一样地神圣.监狱要成为正义和尊重罪犯权利的一个阵地,监狱警察要真正成为罪犯新生活的领航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犯罪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也越来越大。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智能型犯罪,其侦破难度大,但仍需坚持传统的侦查方法,结合计算机犯罪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侦查取证。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是一个极易受到侵害的群体,特别需要法律和社会的保护。笔者从未成年人被害的原因入手,分析未成年人可能成为被害人的心理、社会及家庭原因,从而探索预防未成年人被害的对策,以期达到预防犯罪、降低未成年人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的机率、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