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是一块磨石,个人的才具是一块待琢的宝石,二者相磨擦所进出的火花就是诗”。白荻的这句话道出了台湾现代诗人对传统与个性关系的理解,颇有代表性。台湾现代诗是个复杂的文学现象,但现在有些人一谈起台湾现代诗,便以为这不过是西方现代诗在台湾的翻版,是“横的移植”,因而也就给予否定。其实,在倡导现代诗的初期,虽出现过“新诗乃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这类“响亮”的口号,但纵观台湾现代诗的演变,传统的痕迹却处处可见。就台湾出现的几个诗社而言,就有“不愿贸然作所谓‘横的移植’”的“蓝星诗社”和要在“有  相似文献   

2.
《秋水》诗社是台湾较有影响的诗社之一,因其没有圈子,没有门派之见,故而吸附了一大批台湾诗人,在大陆也拥有众多读者和作者.1993年1O月20日至11月2日,《秋水》诗社一行七人特意到大陆庆祝《秋水》创刊20周年生日,在哈尔滨、北京、西安三地观光、交流,以诗会友.  相似文献   

3.
与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焕彰先生神交之始,当是1993年,那年,正值台湾秋水诗社20周年生日,我受《秋水》主编徐静怡女士委托,在祖国大陆出版了一套诗集。这套被我定名为“台湾当代新诗星群系列丛书”的三本书中,有我编辑的“秋水星群”──《盈盈秋水》。这本书共收录了60位在《秋水》诗刊上发表过作品的台湾当代诗人的佳作,其中就有林焕彰。他的诗我收录了三首,那首《晒衣服》印象最深刻──妈妈洗好的衣服,都晒在阳光底下。我印有地球的那件球衣,正好夹在爸爸妈妈中间,也在阳光底下。而我,仰着头呆呆地看着,看着我的衣服,看…  相似文献   

4.
“他爱诗如命,对推动诗运,更是不遗余力。在他主持《葡萄园》诗刊编务期间,曾大量刊登年轻诗人的作品,对提携后起之秀,付出过很多的心血。目前,台湾不少中青年诗人,都曾受过葡萄园的帮助。”——这一段话,是台湾《秋水》诗刊主编、女诗人涂静怡对著名老诗人、台湾诗歌艺术学会理事长、《葡萄园》诗刊社长文晓村由衷赞美之辞。事实上,文晓村不仅是台湾诗坛上一个成就斐然、十分爱护和提携新人的诗人,一个始终主张“国粹”——即中国诗歌要有中国特色的诗评家,更是一个推动诗运、弘扬诗教的歌手。  相似文献   

5.
“一身是骨,嶙峋,槎桠\亭亭如绿宝石\连一片叶子也不要\栽一株于阳台\谁都说像我的一首诗。”这是皖籍台湾著名诗人大荒刚刚出版的诗集《剪取富春半江水》中一首题为《绿珊瑚》的诗。他将绿珊瑚比作他的诗,而他此集的诗也确像这株绿珊瑚“一身是骨”。大荒,原名伍鸣皋,安徽无为人,1930年1月2日出生,曾就读芜湖中学,到台湾后,毕业于台湾师大国文科,任国民中学教师,1951年开始写作,参与“创世纪”诗社的筹建,创办《现代文艺》杂志。小说有《有影子的人》等,写普通人性,流露出反战情绪,是台湾党禁时代最早反省战争本质的力…  相似文献   

6.
诗由时间的音乐性转向空间的意象性,这是诗的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头30年,从闻一多《诗的格律》对韵律节奏的注重,到戴望舒《诗论零札》的反音乐性以及对纯粹“诗情”的膜拜,再到“九叶诗派”唐湜的《论意象》对诗的意象的高度推崇,可以看出这一演进的轨迹.究其原因,这是诗从“传唱形态”转到“印刷形态”,由口诵耳聆的听觉性转到符号形义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诗学中回响的余波.至40年代末,海峡割裂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诗学,但台湾诗论家们仍沿上述的流程,继续对诗学中意象概念作出宝贵的探寻.  相似文献   

7.
李春华 《求索》2011,(7):118-120
诗禅相通是中国诗歌历史的古老传统。近代以来,随着白话诗的兴起和欧美诗歌的翻译传入,古诗词的精神文化传承似乎已经中断。但往后发展,在新月派、九月诗人、台湾现代派诗人中又有接续传统诗歌精神的迹象。中国诗禅文化的现代转型主要包括生存体验、语言形式和精神形态三个方面。这种转型对于提高当代诗作品格和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飞!毋是干若为着beh讨吃!飞!亦无一定爱飞真高!只是希望置辽阔e天空顶,有一条属于自己e航道光准试飞,目的——只是想beh飞出一条美丽e线条……”1995年12月16日,在台湾静宜大学中文系举办的“五十年来台湾文学”第三场研讨会上,有人散发了一份刊物,上面有这首题为《想beh飞》的诗作。应该承认,这首诗的立意是很不错的,但来自大陆的我读起来却如同阅读半懂不懂的夹生的外文,不少外省籍的台湾学者读起来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回寓所查阅杨青矗等编撰的“国语”和台湾方言对照辞典,才知道这首诗题为《想要飞》,前几句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9.
去年7月,我应友人之托,陪同台胞诗薇女士往庐山游览,相处数日,为她那特有的气质所感染。她端庄秀丽,外表谦和,说话轻言细语,感情深沉而细腻,庐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引发了她的特别情感,一支画笔走到哪里就涂到哪里。临别之际,她将诗集《情结》相赠,我才知道她不仅是个画家,而且是当今台湾诗坛颇有名气的女诗人——《葡萄园》诗社编委,两度参加了世界女诗人大会。  相似文献   

10.
台湾现代诗的发展,是两个球根的开花、王:您是《笠》诗社的主要成员,曾亲身参加了台湾现代诗的运动和创作,是否请您谈谈台湾现代诗运动的历史。有人说,台湾现代诗是大陆新诗的延续和发展,您对这种看法持何种态度? 杜: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环,始于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而以胡适的尝试集为新诗的滥觞。到了1925年,中国新诗发展为新月派(格神诗)、现代派(象  相似文献   

11.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等原因,台湾文坛对中华文化传统承继、外来影响、本土地域色彩等问题格外敏感。而这三元要素的有机融汇,正构成了台湾文学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受此制约,在诗歌领域相应地产生了传统主义、现代主义和乡土主义三种诗精神。它们轇辐起伏,交织成台湾当代诗歌的大千气象,显示其发展的一条轨迹。如果以笠诗社成立至《龙族》出现这几年时间(1964—1971)作为一个模糊的界限,即可将它约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在前期,现代主义占主导地位,传统主义与之抗衡但处于劣势,乡土主义则相对微弱。至后期,乡土主义反上升至优势地位,并融合传  相似文献   

12.
《诗》是孔子所编订的文本之一,在后来儒家的传统中形成了一种“诗教”传统。在此就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孔子的《诗》教何以成为一种教化。这里核心在于《诗》的本质与教化是否一致。教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是化单一为普遍的过程。而就《诗》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情”,即诗咏情;二是“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三是“思”,即是《诗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在诗之“情”中,有作为单一物的“情欲”“情绪”,以及作为普遍物的真情。《诗》通过对情欲和情绪的扬弃,使学者对“天涯共此情”的真情进行把握,从而化掉了单一的方面,获得了普遍性的规定。就“言”的方面,《诗》通过优美的语言促使单一的对象从个体之域走向公共之域,成为普遍物。而“思”则是以“喻”的方式,主要是主体的领悟和阐释,使得“道”向主体自身敞开,这就使得处于幽暗的直接性之中的“道”走向了现实的普遍性,在主体的“思”中澄明和彰显。由此可以看出《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要将古代诗歌与现代情怀,冲积成一片美丽的流域”是《爱情,诗流域》的宗旨。 张曼娟把30首古诗分类成四季,有春之倾慕,夏日合欢,秋来缱卷,冬季离散。而在每一首诗的前面,有一篇与诗中心境相同的现代心情故事。这是一个创新的想法与形式,配上她古典、流动与纤细的笔法,使读者仿佛置身在一个无时间的美丽新世界中,教人流连忘返。 ——娴儿(台湾)  相似文献   

14.
古远清 《台声》2000,(5):26-27
“不同于其他诗社喧哗、尖锐的声浪 ,‘大海洋’诗社是束冷冽、清彻的灵河 ,理性而温和 ,客观而隽美 ,她的心胸像海洋般宽阔 ,浪涛汹涌是有的 ,但外观其伟大 ,那是自内自强不息的流声。”台湾“大海洋”诗社访问祖国大陆代表团团长朱学恕在武汉地区作学术报告时 ,说了上面一段充满深情的话。朱学恕先生的介绍一点也不夸张 ,的确 ,“大海洋”诗社不像台湾某些诗社那样善于大肆宣扬自己。正因为她很少大声喧哗 ,以至大陆不少读者对“大海洋”诗社非常陌生 ,不知在台湾南部高雄还有这么一个有影响的诗歌团体。左营是台湾一个重要的诗歌基地 ,《…  相似文献   

15.
胡秋原及其创办的《中华杂志》,提倡人格、民族、学问三大尊严,力主超越传统派、西化派、俄化派而前进,主张由学术来探讨中国的前途问题,将促统一、反分裂的政治诉求建立在深厚的学理基础之上.《中华杂志》不仅系统地研究民族主义思想,全面地批判皇民化谬论及全盘西化论,堪称台湾之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阵地,而且也是最早从理论上对“台独”做出深刻剖析的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台湾新文学的分期学术界虽少有专门的论述,但从散见在文著中的观点看,多数将它划分为五个时期,即20年代初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或称“战斗文学”;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除日据时期文学外,其他各时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竹节式”,即每10年为一阶段。它大体上以文学思潮为标志。早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由余光中、朱西宁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1950—1970)  相似文献   

17.
“小康”“、国是”“、革命”三个词在政治课中很常见,但这三个词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考查其来源,现整理如下: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于“小康”一词,我国古代有三种解释:一、早在西周时“小康”一词既已出现。《诗经》上《大雅·  相似文献   

18.
“‘皇’和‘王’古为辉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分开来说,“‘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这是《古辞辨》中的第一条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3条解释:1.盛大。2.君主。3.姓。《康熙字典》古体“皇”字有5种写法,如果我们不看皇字的原形,对这5个字根本就不认识。而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皇”字。周,毛公鼎、颂鼎上的“皇”字,上部像甲骨文的“日”,有三竖,下部是一个“土”字。从字形上看,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大地,这也许就是王凤阳先生说的“‘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的来由。  相似文献   

19.
闽台是郑成功文物史迹保存最多的地区,郑成功形象书写成为闽台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20世纪前半叶闽台地区的诗社以报纸为媒介,举办了三次以郑成功为诗题的大型征诗活动。这些诗文是解读郑成功形象建构的关键资料,具有凝聚文人共识的重要作用。郑成功形象从清初的反清“乱臣”“贼寇”形象,转变为“骑鲸英雄”“草地掘鸡”等神话形象,更发展出反殖抗荷的中华民族英雄、开拓进取的冒险者、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以及受日本殖民话语影响形成的超越西方的“东洋之子”等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三首台湾乡愁诗的赏析,展现了自五十年代以来风靡于台湾的、在台湾与大陆隔离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乡愁文学”,表现了当时台湾诗人回归祖国的“归属感”、思归不得的“幻灭感”和对祖国母亲可望而不可及的“遗弃感”。反应了诗人们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两岸团圆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