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李德仁 《中国减灾》2013,(11):18-20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综合减灾能力是降低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减灾能力是提升灾害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定量评估各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对于摸清我国不同区域尺度的减灾能力底数、推进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的东亚季风气候,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起伏的地势与类型多样的地貌,众多人口与悠久的开发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我国处在世界环球和环太平洋两大自然灾害地带上,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国受自然灾害影响人口2亿多人(次),因灾死亡数千人,倒塌房屋300多万间,农作物受灾4000-4700万公顷。自然灾害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并有随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程度日渐增强的趋势。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福祉,也带来了人类本身忍耐和承受自然灾害之能力日…  相似文献   

5.
<正>安徽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点多面广,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和挑战,安徽省努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通过完善应急组织领导体系、基层灾害防范体系、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基层应急处突保障体系、安全宣教体系、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全方位、宽领域加强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3,(9):52-55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威胁和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同样破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我国政府管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减灾救灾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切实加强省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建设,对提高各级政府的灾害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指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正>12月13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党组有关要求,谋划明年工作思路,由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主办的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出席会议并讲话。郑国光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上关于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应急管理系统当  相似文献   

8.
洪灾易损性概念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姜彤  许朋柱 《中国减灾》1997,7(2):24-29
1前言易损性是指易于受到灾害的伤害或损失的程度。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及其所拥有的财产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是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的函数。洪水是一个自然事件,它的发生是物理系统(降雨、河流和海岸风暴等)与位于高风险地区的人类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对灾害的响应是通过管理和控制这两个系统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易损性一方面反映人类社会和家庭承受多大程度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人们在向自然界持续开发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面临和承受着自然界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危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自然现象本身是不可以…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面临着自然灾害危机事件种类多、频率高、复合性强、损失巨大的挑战,提升政府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能力是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文章以2008年冰雪灾害为例探讨了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能力的特点,指出了我国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推进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3,(2):22-22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又多丘陵和山地。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自然灾害频发。一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灾害救助制度和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加大减灾救灾的经费投入,有力提高灾害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全社会综合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为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并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此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八方面进行具体解读。  相似文献   

12.
<正>受人类活动增强与全球气候波动的影响,自然灾害风险在增大,同时安全保障的需求在提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这是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保障社会快速平稳发展的重大举措。高效科学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的建立,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与工程手段。单靠工程手段抵御,人与自然之间可能陷入恶性互动的困境;单靠行政手段问责,人与人之间难以摆脱矫枉过正的纠结。全社会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合力抗灾,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 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尚有不足 一、缺乏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反应迅速的综合性专业救灾队伍。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周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  相似文献   

15.
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为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经国务院同意,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相似文献   

16.
正1月13日,浙江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赴平湖市调研指导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普查办充分肯定了平湖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效。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党委、政府将省级普查试点作为提升区域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7.
日美德政府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立红  高帆 《求索》2010,(2):57-58,34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能力至关重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经验给我国政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要从建立预防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组织协作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管理机构等方面着手,提升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加强工程防御、监测预警、科技支撑、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和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防御水平不断提升。◆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加大对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风防潮、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设施的投入,增强各地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开工建设85项重大水利工  相似文献   

19.
正宁政办发[2020] 27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要求,为全面掌握我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普查目的和意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灾害风险伴随人类活动产生且不断演变,如何对其进行管理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一项持续性课题。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中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是相关理论的基石。了解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术语,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本期《权威解答》栏目为您解读2012年1月1日实施的民政行业标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本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