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春 《各界》2007,(11)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影响巨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受东西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表现对象、审美思想、表现手法和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有助于促进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3)
流行音乐作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人类生活情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创作形式,表现方式和鉴赏标准。从文化视角对比研究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和中美人民民族性格差异,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推动双方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撒拉族民居是撒拉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集结多民族文化艺术的智慧结晶,撒拉族民居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传递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揭示了建筑风貌特征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撒拉族民居既有对以往历史的承传,也有对撒拉人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撒拉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以及撒拉族人的人生观及世界观.拟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对民居的历史、民居雕刻的纹样、象征、民居的功能等要素的浅析,解读这一古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张晓兰  孟玲 《党政论坛》2014,(11):28-31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典型西方血统的范畴,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市民社会,中国是否具备其发育的条件,这是在中国语境下讨论市民社会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议题。”持否定观点的有两类:一是主要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作为问题的评判标准来看中国的现实,认为由于空间和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中西方市民社会形态发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刘娟 《学理论》2012,(28):234-235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本源和重要内容,与一国德育传统形成有极大的关系。中美德育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文化视角来分析,可以找到根植于两国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因素。美国文化基本上可以归属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则归属于中华文化,这两种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概念思维方式和意象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美两国在道德教育上的种种差异。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时期,合法性问题异常突出,而合法性概念在中西语境中有很大的差异.法治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成就,是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虽然缺乏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法治环境,但当代中国同样面临合法性的诉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公众对于法治的信仰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在性善论和自我超越领域内有很大相识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自我压抑,西方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个性张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实现更多的表现在整个社会的实现,西方文化自我的实现更多表现在个人及部分人群利益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比西方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09,(22):27-27
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国家,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也有差异《中国大趋势》一书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通过政府权成与民众意志的双向互动,中国逐步建立了有别于西方的“纵向民主”机制这种模式在不颠覆现行体制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社会的自由度,有效避免了西方“横向民主”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政治动荡,确保中国社会实现平稳转型下文暑他的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审美的时代、知识的时代。在新形势下对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医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寓德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寓思想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审美时代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思维,造就具有良好身心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0.
正"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典型西方血统的范畴,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市民社会,中国是否具备其发育的条件,这是在中国语境下讨论市民社会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议题。"持否定观点的有两类:一是主要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作为问题的评判标准来看中国的现实,认为由于空间和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中西方市民社会形态发展上的差异,从而认为中国的土壤无法孕育出市民社会;二是根据中国近代商品经济长期以来仍未产生出成熟的市民社会这样的历史事实,片面地认定中国社会内部是无法产生出市民社会的。这些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12,(4):48-48
彭宗超、马奔在2012年2月22日的《人民目报》撰文指出,在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公民对民主的理解与西方存在着差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要有民主内涵。更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特色。在价值观上,中国文化的传统追求之一就是“和”.以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追求的首先是“和而不同”。“和”以“不同”为前提,不同就存在冲突.而“和”就是既冲突又融合,无冲突就无所谓融合,无融合就无所谓冲突。其目的就是让冲突的双方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融合共生。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确有不同,西方民主比较多的强调“民有、民治、民享”中前两者的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2.
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其诉求涉及复杂的社会目标和多重文化因素。道德意识和文化有着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影响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文化因素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源头:有在日常生活层面仍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有起自西方现代性的外来文化;也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内生性的价值诉求。这三种类型的文化共时性并存且处于矛盾冲突与渗透交融的过程中。各个民族、国家道德意识间的差异和矛盾在全球化的场景中以一种更加突出的方式存在。现代性价值诉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仍将是全球化中普遍道德意识的基础。作为文化价值观念的道德意识内在地具有"一"与"多"的二重性矛盾,在全球化时代,以更加醒目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精神,不同的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精神内涵,西方的公共精神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之中,而对于家国特色明显的传统中国来讲,公共精神孕育于国家与乡土社会之中,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朴素的社会交往得以延承。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应该在中国特有的语境和时代特征进程中展开,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引领,通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特征结合、政治认同与社会认同结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去探索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旗袍作为颇具代表性的中国女性服装,却出现于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生理,更适合东方女性的体型特征。但由于文化融合性的特点,文化也可互相借鉴,互相交流,从而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赋予西方理念"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生四境界观点.但是,他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人的符号化定义,没有包含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全面性.他的人生四境界带有非历史的缺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缺陷,也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自然崇拜的缺陷.从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实现程度出发可以看到人生三境界,即个人自我实现的审美意境、与社会同在的审美意境和与历史同在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6.
李速立 《理论导刊》2008,(4):126-128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西文化差异常常是通过语言上的差异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称谓、问候语、习语、称赞、隐私及忌语、数字和颜色的表达方面.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学习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的各种体现,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文化、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使语言交流成为更好的工具,为开展经贸、文化、科技交流服务,尽量消除中西方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何鹏  郭聪 《学理论》2012,(16):167-168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国内传统文化艺术正遭受西方文化意识的侵蚀,我们要掌握文化领域里的领导权,在建筑艺术领域就要复归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5)
由于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游客在旅游景观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民族的旅游审美特点。研究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表现及成因,对于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接待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条件下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品德行为方面的异同,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间,中、日、美三国的科研人员先后对各自国家的城乡各类学校的初中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在选择调查地区、学校和班级时采用了按此例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人数较多,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反映中国(上海市)、日本及美国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中、日、美三国的社会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的社会文化属西方资本主义类  相似文献   

20.
李存梅 《学理论》2008,(8):76-77
“假定性”一词,源自何处,无从考证,一般人认定“假定性”一词,最早是运用于中国舞台艺术,不过“假定性”一词却较早被运用于艺术申,且东西方艺术在运用过程中侧重点有明显差异,西方偏重于艺术的再现,东方侧重于艺术的想象与情感的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