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鹏程 《学理论》2009,(14):117-118
“作者时空体”思想是巴赫金时空体理论难点之一。从表面上看,作者时空体的诸多论述疑点重重,尤其与复调小说理论有所冲突,但如从巴赫金的宗教情结与诗学的现代性诉求入手,可以较清晰理清其论述“作者时空体”问题整体论述思路,并能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巴赫金诗学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2.
苏醒 《学理论》2010,(3):73-76
在巴特喊出“作者死了”之后不久,福柯就提出了“作者一功能”理论,深入推进了对作者问题的研究。与巴特等人论述“作者死亡”不同的是,“作者一功能”说的理论基础是福柯的考古学方法,它与福柯对主体进行的批判紧密相连,它是福柯主体批判的一部分,或者更确切点说,它是后者的一个具体化、一个例证。福柯的“作者一功能”理论对当今的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者是著作权的基本主体,应具有创作能力和创作行为,还应创作出作品。只有自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者,在特殊情况下,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被视为作者。如果没有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作者。  相似文献   

4.
周海鸥 《学理论》2012,(15):123-124
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与世界、作者、作品共同构成一个循环的文学活动体系。在这一系统中,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与接受,作家的文学创作将失去意义,因而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家们也意识到读者的重要性,提出一些与读者阅读心理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既揭示出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隐含的读者因素,又反映了批评家对小说中读者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以最新的国际马克思文献学研究成果和MEGA2新发表的材料为基础,证明“大束手稿”三个部分以及“小束手稿”是马克思的作品,从而《费尔巴哈》章手稿正文的绝大部分内容是马克思写作的;然后提出一个原则:虽然《费尔巴哈》章手稿正文的笔迹不能作为判定作者身份的依据,但后来插入、补充或修正的内容则可依据笔迹确定作者身份;最后提出一个大胆推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事先讲好了他们之间分工合作的方式,即先由马克思写第一稿,然后由恩格斯在誊写的同时进行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6.
<双城记>一直以来被视为一部关于爱情与自我牺牲的历史小说,隐含了作者失败的婚姻和被往事困扰的沮丧.而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曼奈特医生,查尔斯·达尼和西尼·卡顿则反映了这一悲观失望的情绪.然而尽管小说的基调较阴郁,苦难与悲伤却不是小说的主旨.在黯淡的表象之下蕴涵的是狄更斯对人类超越自身限制,打破精神桎梏的坚定信念.通过分析三人充满苦难挣扎的生命历程及与作者本人生活的对照来阐释小说中表现的乐观精神和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7.
《团结》2010,(6):1-1
民革浙江省宁波市委会所办刊物《绿叶》,最近一期中刊登了题为《一点反思》的文章。作者作为“文革”初期的中学生,对自己在“文革”中参与批判恩师的行为,表达了深切地反思和忏悔,并对老师公开道歉。这一反思、忏悔和道歉,来之虽迟,但不能不说是作者良知最终战胜怯懦的勇敢举动,我们对作者的勇气和道德良知,深感敬佩。  相似文献   

8.
素以描绘“改革者”著称的作家蒋子龙,在世纪之交又为读者奉上了长篇力作《人气》,显示出了他的一贯风格:大器、苍桑、深刻而丰满。40多万字的小说《人气》,场面广阔,人物众多。作者纵横捭阖,凸现出一幅大都市中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动图景。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犁城市”的“人心工程”——平房区的危房改造。由于作者对涌动的社会情绪的极度敏感,对社会矛盾和政治变幻的密切关注,因而在小说中借“人气”传导出一种价值指向,那就是正气所指,是社会民心所指。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城市的建设,而…  相似文献   

9.
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郑重地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一术语。自此,“弱势群体”与“弱势主体”是各类报刊杂志上出现频率极高的概念。由于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弱势主体两个概念从字面意思上非常相近,所以极易使人发生误解。不少人将两者简单的概括为从属关系,即弱势主体即为弱势群体之一员;混淆两者关系的提法也屡见不鲜。有鉴于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对弱势群体和弱势主体这两个概念作出必要的界定。一、弱势群体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而且随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吴霖 《学理论》2012,(12):136-137
以多年前深受日本年轻人所追捧的小说《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作者在小说中隐含的"活着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而活着"等主题,来剖析当代日本社会以及年轻人对"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罗梁波 《行政论坛》2010,17(5):10-14
主体假设包括了对主体内涵外延、本质特征及功能关系结构等各项假设性规定的界定,这正是各个学科研究视野角度和出发点之一,通过形式的纯粹化分析建立行政主体假设认识和把握行政学,对行政学科理论的建构和其逻辑发展的脉络具有指导意义。最理想的行政主体假设是人格性、组织性和制度性三个方面的汇合点。本文采用纯粹化形式的理想类型概念“制度人”来设定和代表行政主体;制度性与人格性的统一是主体界定的理论核心;行政及行政主体的基本属性在于制度性;首要目标是实现有序的管理秩序。  相似文献   

12.
《斩鬼传》是明末小说《西游补》的影响下,在清初出现的一部集魔幻、讽刺、荒诞、写实于一身的小说,它是神魔小说创作的一种新形式。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小说,长期以来并未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试从《斩鬼传》作者的考证、版本和刊行、文本的纵横比较研究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使《斩鬼传》得到更好的研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志雄 《学理论》2009,(11):130-133
今何在创造了一个“九州狂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成为承载作者幻想的舞台。今何在的玄幻小说广泛吸收了现代小说、西方玄幻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台港通俗小说的写法,在通俗的故事框架中。加入了现代小说的元素,让小说在轻松中蕴含着沉重,自觉追求一种雅俗融合的写作境界。今何在的小说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有着综合吸收创造的气象。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小说创作和发表过程中,作者之创作,报馆、书局之印刷、刊行,读者之阅读,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运作过程中,作者的创作及书局的印刷刊行都十分尊重读者趣味,遵循市场规律。在李伯元小说《官场现形记》的创作和刊行中,晚清报刊所载众多关于这部小说的广告,生动揭示了李伯元边写边刊、编读互动的创作方式,积极主动的反盗版宣传,以及读者对该小说"官场高等教科书"的评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小说市场的特点以及读者对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古代小说,却因历史、社会及小说自身的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地位低下,体式多变,且概念不清。  相似文献   

16.
于天宇 《理论探讨》2023,(1):140-14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部分将资本家比喻成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主动轮”,并指出,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因此,资本家的私人消费也就成为对他资本积累的掠夺。这使得资本家必须履行其“主动轮”身份的义务,在资本主义“竞赛社会”中不断轮转,并带动作为“从动轮”的劳动者。马克思“主动轮”的比喻揭露了资本主义“竞赛社会”中主体的“齿轮”本质,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机制下,资本实现了全方位的自由,而主体则被迫陷入自由陷阱,失去自由。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主体空场,即人的主体地位沦陷,全体人成为维持资本机器运转的齿轮。在此意义上,资本权力已然取代了全体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资本权力的控场。  相似文献   

17.
“社区建设”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90年代初一些社会学的著作中,1991年5月以后,民政部长崔乃夫在多次讲话中予以肯定,开始作为特定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上海的社区组织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自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上海城市居民和全国城市居民一样,绝大多数是以工作单位(以下简称单位)为其社会组织空间,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微观社会的组织形态,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并成为其主体。上海城市居民在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的关系。单位作为社会的基层组…  相似文献   

18.
在转型社会中,政治决策是拥有主要政治权力的行政主体,与反映主要群体利益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现实的各种政治后果可以从考虑期权价值的延迟均衡和抢先均衡来说明,也可以表现为考虑心理动机的“公平均衡”。在如同海峡两岸博弈这样复杂的均衡组合中,作者推论存在可以称为“虚妄公平”的均衡概念。转型社会的各个主体因此必须寻求“真实公平”策略选择,才能实现真正公平的政治决策目标。  相似文献   

19.
《补江总白猿传》为唐代著名传奇,关于其作者长期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卞孝萱先生认为该文作者为褚遂良。认为卞孝萱先生的考证有几处疏漏,并推断其作者为虞世南。  相似文献   

20.
林丽  谭文华 《学理论》2009,(17):190-191
复调是莫言小说的一种重要叙事模式,他的很多小说打破固有的单一的表现方式,采用开放性的结构,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通过主人公的“诉说”揭示主题,而创作主体在背后发出自己的声音,构成“多声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