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什均衡”理论在我国经济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以博弈的道理阐释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关系,证明了非合作博弈的均衡性,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纳什均衡”也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其核心是讲,在非合作状态下,通过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从而达到竞争各方利益的均衡。然而,对于“非合作博弈均衡”,许多人理解为:竞争的各方在选择策略时,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各方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17,(2):12-19
政治是对人们之间冲突的解决。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不存在冲突的社会,但当冲突不可避免时,政治文明的进步就表现为不断寻求更公平的冲突解决方式。在现代条件下,这就表现为建立和完善集体决策的政治与协议的政治。同时,虽然在某些时候我们的行动可以不考虑公平的要求,但这些行动必须以将我们与冲突者的关系重新纳入公平框架之中为目的。公平意味着冲突中的各方不能自行充当其他人的裁决者,而必须让制度来裁决他们间的冲突,集体决策的政治与协议的政治就是建立这种制度的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博弈论是研究各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非合作博弈,分析了博弈均衡的形成过程以及达到良性均衡所需创造的条件,为当前会计信息披露作弊现象的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制度公正与博弈均衡——一种关于法律制度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公正是社会多元利益关系多次复杂博弈的相对均衡,法律制度 的形成与实施实际上就是对这种博弈均衡的确认与保障,同时也只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体现社会 主体的利益博弈的相对均衡才能形成公正和良好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罗涛涛 《学理论》2015,(7):43-44
关于政治安全,学界只是从和政治安全相关的领域出发来界定政治安全,并没有把握政治安全在自身领域的本质特征。本文试图从政治安全的自身领域出发,通过对"政治"概念的分析,提出,政治安全是指在法治环境下,政治权力主体(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基于自身的需求,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竞争、相互妥协而形成的制衡性状态,即形成一种合法、高效、公平的政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制衡资本权力——转型中国确保制度正义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是政治的首要原则,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性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表征。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缺乏制衡的国家权力和资本权力往往成为现代社会中根本的压迫性力量。在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定情势下,制衡资本权力逐渐成为转型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命题,是转型中国确保制度正义的关键。当然,有效规训资本权力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更是一个涉及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平等博弈、公共协商和理性妥协的政治过程。在集中讨论转型中国制衡资本权力的现实必要性和基本途径的基础上,提出:在转型中国,制衡资本权力与构建正义的社会制度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而国家自主、社会自治与价值均衡则共同成为有效制衡资本权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构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新内涵是中国社会管理体制转型或创新的方向。从主体上讲需要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这个转型的方向其背景就在于改变社会管理体制的政府一元核心格局,就是增加政治决策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公民参与到涉及需求、利益等日常社会管理事务的讨论之中,  相似文献   

8.
徐海燕 《学理论》2008,(16):89-92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利益群体对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争夺加剧,各方利益的相互博弈,使得教育不公平问题表现日益突出,其中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短缺与不适应成为一个主要原因。教育公平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制度保障体系,对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因素进行探析,寻求改进的路径,以促进教育公平更充分地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政治背景下,利益的分化与冲突更多的是以一种不断强化的群体形式加以体现的.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发展的急速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利益的分化、博弈与失衡现象.由于社会缺乏稳定、公平、有效的制度约束与制衡,利益分化必然是不规范的、利益博弈必然是不对称的、资源占有必然是不均衡的.这样一种利益分化的失衡对转型期公共权力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公共权力必须反思发展路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升自身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10年2月9日的《新京报》刊发社论说,今年年初,《半月谈》杂志评出“2009年中国公民社会十大新闻”,虽然这些事件在释放社会紧张、达成利益博弈的同时表现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冲突,但是透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到,参与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已经渐次涌现,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失灵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作为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因其本身的缺陷常常出现失灵,因此,政府需要利用公共政策调节社会利益的分配,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趋势的加剧,各利益主体为了使其利益最大化而相互进行博弈,从而使公共政策在利益的相互博弈过程中出现公共利益的损耗,导致失灵。公共政策失灵主要表现为显性失灵和隐性失灵,为此,必须从制度、公民参与、优化环境等途径对公共政策失灵进行治理。以真正实现公共政策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相似文献   

12.
王晓瑞 《学理论》2010,(12):81-82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和谐社会的本质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社会平等。而要构建和谐社会,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可以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促进社会结构均衡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角度给予考虑。当然和谐社会建设最终是实现和谐社会理性与情感的回归,也就是追求个人幸福和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决策内蕴着本质联系,基于政府决策维度更可以认知与理解科学发展观,此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乃是充分体认到我国各级政府决策行为中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与倾向:缺失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从而陷入单纯GDP崇拜;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互相建构的决策模式,体现出对于生态利益的极度漠视;排斥参与价值的决策程序,进而难以兼顾社会公平。鉴于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须围绕这几方面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人们在评价社会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时,经常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此,中共十三大报告的提法是,我们的分配政策,是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大的提法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则明确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新的提法,表明我们党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燕继荣  林永兴  刘舒杨 《政治学研究》2023,(3):35-45+168-169
社会的发展进步,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来推动和实现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本质正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的“折腾”,也不是换汤不换药的花样翻新,而是基于发展和治理需求导向的解决方案的探索,是基于社会共识而构建新规则,以实现更有秩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社会公共生活为目标。制度创新是许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多元共治,被认为是协同治理的理想状态。本文从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博弈的角度分析制度创新的条件和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制度创新可分三个阶段,即博弈阶段、共识阶段和实现阶段,相对应地,其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有效”条件,即多元博弈机制的有效运转、制度主体共识的有效达成、符合共识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为推动制度创新的实现,应建立多元博弈机制,凝聚最广泛社会共识,激励解决方案的创新设计与试验,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才能带来制度效能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公平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后的一种价值判断。公平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公平观。广义的社会公平,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涉及财富的占有、收入的分配、权利的获得、社会地位的状况、享受教育的机会、职业的选择等等。狭义的社会公平,是指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通过经济制度和法律所实现的人们在物质利益上的一种平等关系。物质利益上的平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上的平等。众所周知,“财富占有”是“收入分配”累积的结果。于是,收入分…  相似文献   

17.
关于知识产权的定价信号博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定价过程是一方出价、一方采取相应行动的双方互动决策的博弈过程.采用信号博弈的方法分析知识产权的定价后发现:由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知识产权的信号博弈定价将会出现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和准分离均衡三种情况.具体的知识产权定价出现哪种市场均衡,主要取决于模型中不同质量知识产权的价值、交易价格、成本以及各种概率等.减少出现后两种低效率均衡机会的最有效方法是克服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建立销售收入从知识产权购买使用者收入中提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齐林超 《学理论》2010,(20):3-4
将邓小平的公平思想置于“小康”理论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与评析,对于解决当今社会公平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的小康理论与其公平思想交错融合,小康理论的基本要义与经济公平相互促进,政治公平贯穿于小康理论的政治诉求之中,小康理论的终极目标即是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9.
以“结构-方式-目标”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转型,推进“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从治理结构维度分析,通过人才下派、责任下放、资源下沉、规则下达等措施,推动基层治理由“政策悬浮”向“重心下移”转型;从治理方式维度分析,需要遵循协同整合、因地制宜、化繁为简等原则,推动基层治理由“三治结合”向“四治融合”拓展;从治理目标维度分析,在参与主体、价值取向、行动实践等层面重构乡村社会的公共性,推动基层治理由“多元主体共治”向“治理共同体”升级。在转型过程中,党建始终引领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赓续与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试论农村基层政治中的政治沟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政治实际上由两个层面的政治生活所构成 :一是以基层政权 (乡镇为单位 )为主体 ;二是以群众自治组织 (村为单位 )为主体。这两个层面的政治生活共同构成农村基层政治的基本面貌。当前 ,在这一“国家与社会的接点”的政治系统内部正在经常地、大量地发生着政治主体之间的接触、谈判、交易、博弈等过程 ,进而形成农村基层政治中的政治沟通 ,并籍此途径最终实现农村基层政治的现实功能与体制创新。因此 ,以政治沟通为视角观察农村基层政治 ,或许可以发现其中的基本规律 ,对思考农村政治发展有所裨益。一、政治沟通的元素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