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诊病取之以象的典型方法,所取之象即为脉象,具有多维、多变的特性。实现脉象信息的充分表达是近现代脉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脉象地形图的构建应基于分析传统脉象的特性,总结脉诊客观化研究的经验,以及借鉴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地形图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情志变化和脉象变化的相关性,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有关情志脉象的论述表明,情志和脉象的形成基础均与气血密切相关。喜、怒、思、悲、恐5种基本情志脉象的形成基础和脉象特点也与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脉诊     
脉诊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通过脉象的诊察,可辨别疾病的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推断病情的预后。脉诊方法有多种,现临床主要采用寸口诊法。 一、平脉:即正常人的脉象,其特点是和缓有力、节律均匀、沉浮快慢适当。但是,平脉常随年龄、性别、体质、环境、气候、情志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这点在诊脉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5.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主张针灸必以《内经》、《难经》为本,并对后世诸家针灸之书中违背经旨、“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之处,提出了批评。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认为金元医家朱丹溪提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观点不无道理,指出经中所言补法,即张子和所谓祛邪扶正、去旧生新之意。此外,汪机重视灸法的应用,反对无病滥灸;强调施针疗疾,必先以诊视为务;要求医家临床施治,“当知圆机活法,不可守经无权”。汪机的针灸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针灸医学的正本清源、拨乱纠偏、传承光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胃脘痛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640例755诊次胃脘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 胃脘痛临床证候可分为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贡献率不同的特异的四诊信息。结论 胃脘痛有特异的证候分类及四诊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对胃脘痛的规范化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能提高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肾气丸临床应用医案的分析,认为医家通过辨证论治合理地扩大了肾气丸的主治范围;桂枝易为肉桂,或生地黄易为熟地黄增强了肾气丸温补之效;其使用的舌象、脉象为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只要临床见有小便量的改变,再结合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肾气亏虚之象就可以使用肾气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的递归定量分析(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RQA)方法对体检人群肝脂肪病变者的脉象信号进行分析,探讨脉象信号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对肝脂肪病变的识别价值。方法 运用ZY-I型脉诊仪采集体检人群的脉象信号,根据腹部超声报告将体检人群分为肝脂肪病变组和非肝脂肪病变组;提取体检人群脉象信号RQA特征,并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人群脉象信号的RQA特征差异;基于脉象信号RQA特征,运用随机森林算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体检人群肝脂肪病的识别模型,并通过评价准则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of ROC,AUC)评估模型识别性能。结果 肝脂肪病变组脉象信号RQA特征RR、DET、L、ENTR、LAM、TT、Vmax均高于非肝脂肪病变组(P<0.05);基于脉象信号RQA特征建立的体检人群肝脂肪病变识别模型,其准确率为80.34%、精确率为82.166%、召回率为86.000%、F1值为84.039%、AUC为86.774%。结论 与非肝脂肪病变组相比,肝脂肪病变组的脉象信号系统表现出更高的规律性、确定性、稳定性,基于RQA特征建立的体检人群肝脂肪病变识别模型能较好地区分肝脂肪病变组与非病变组的脉象信号,可为肝脂肪病变的早期预警及辅助诊断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方法.新安医家汪机、徐春甫、罗周彦、吴楚等医家继承前人经验,结合临床,提出调和脾胃的新观点,汪机的"培元重参芪"说,吴澄的"理脾阴"说以及罗浩的"治脾以燥药升之,治胃以润药降之"等观点具有其广泛性和实用性,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新安医家发...  相似文献   

10.
如所周知,临床诊见之温病,大多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尽快予以治愈,不仅为患者所必需,还对控制温病的播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温病系由外邪侵犯机体所引起,故其治疗的首要关键就是祛邪。对此,古今医家有  相似文献   

11.
胃病是胃脘痛、胃部痞胀、嘈杂等病证的通称。重者可伴有呕吐,甚则反胃,饮食难下。此病临床上极为常见。医家诊治各有经验,为了相互交流,特将个人诊疗经验简述于下。 一、定位定性 三型论治 遇到胃病患者,先通过四诊检查,以确定病位与病性,然后再辨证分型,立方遣药。  相似文献   

12.
清代新安医家汪艺香原籍歙县,占籍无锡,因医术精湛,享誉锡澄一带。《汪艺香先生医案》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汪艺香师法温病学派,擅长运用时方;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论治;临床辨治疾病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精通药性,处方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3.
[摘要]清代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一书,是明清以来少有的望诊学专著。该书上承《内经》,详述望诊;形色合参,察形为先;推崇面诊,创分位图;重视舌诊,法汇寒温;参合脉象,辅以闻问。本书对于中医诊断学尤是其望诊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氏三世医验》是明代嘉靖年间陆岳祖孙三代医家的治病验案总结,其中以脉诊决病颇具特色:凭脉确立诊断,据脉判断病机,凭脉设立治法,以脉阐释病证。  相似文献   

15.
医生治病的文字记录,最早称为诊籍,后来称为医案、病案或脉案,近代则称为病历。前代医家遗留下来的大量医案,保存了很多具体生动的治疗经验和精辟的学术见解,是一份相当可贵的医学遗产,值得认真继承。尤其是在实习期间,结合临床读点医案,则更为适合。但是,由于存在着理论上的差异和语言文宇方面的隔阂,所以在阅读前人医案时,除了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不少学者借助脉搏描记器和心电描记器分别描记各种脉象的曲线图及其相伴出现的心电图,这对各种脉象的辨别确有一定的意义。为了进一步阐明脉象的机理和主证,本文拟用现代医学的理论作一剖析。一、脉象构成的因素为了阐明各脉象的机理,先应了解构成脉象的主要因素。凡能引起脉搏变化的因素,即称为“脉象因素”。任何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脉象因素发生变化时,即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脉象,说明脉象是脉象因素变化的结果。舍去脉象因素的  相似文献   

18.
周某、女,44岁。1980年11月2日初诊。患者右侧臀部沿大腿后侧放射至脚跟持续性疼痛,历时3年。曾在县、地区级医院确诊为坐骨神经痛。经针灸、理疗,中、西药长期治疗无效。近月来,疼痛逐渐增剧,就诊前已不能起床活动。痛时宛如针刺,翻身或咳嗽痛剧,行动时腰向一边弯曲。诊见面色白,形体不充,食欲极差,不渴,小便清长,白带多且稀。脉象沉细,苔白。中医诊为痹症,证属气血双亏,营卫运行涩滞,风寒湿凝于筋骨。治以温补和阳,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认为,痰饮证治疗应详细辨析痰饮深浅层次、部位、脉象、留伏;强调痰饮证应早期治疗,以免病势发展;认为治痰饮重在温阳行气;主张痰饮常以温药化气,但同时可选取攻下、消导、通利、摄纳等方法,随证治之;系统归纳吐法和治痰饮用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主要脉证”语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内科学》总论篇中,其在阐述气血、风寒燥火、痰湿饮、六经和卫气营血、脏腑的病机病证时,于每一证型下,列病机概要、主要脉证、治疗法则、方药举例等项,据1985年版《中医内科学》统计,“主要脉证”的使用频次达79次之多。笔者认为,将“主要脉证”作为中医专业的术语使用,其欠妥之处,概之有三点。 1.脉无主次之分:历代医籍关于脉象种类的记载不一,《脉经》提出24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16种脉象,《濒湖脉决》提出27种脉象,而近代则多从28种脉象予以阐述。它们是通过部位、频率、形态、节律等方面来体会认识的。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兼挟,病位、病性有变化,临床上常可见到相兼脉,亦称复合脉,如浮紧脉、沉迟脉,但无主要脉、次要脉之说。再者,总论篇中所述79种证型的脉象,实际上是该证型的带见脉象,且多为相兼脉,当无潜在的次要脉,故说“主要脉”似欠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