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文垣医案》是新安医家孙一奎所著,分为《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其中辨治痹证颇具特色:宗《内经》之旨析痹证之因,善凭脉辨痹证之病机,善用二陈化裁从痰瘀论治痹证,善用威灵仙、五加皮、海桐皮等治痹证之达药,善调情志以促痹证之康复。  相似文献   

2.
仲景方后每有注释,尤重药后反应,以测预后,判定疗效。归纳有“观汗出、查二便、审呕吐、问烦否、辨脉出、凭肌肤感觉、诊腰腹、察口津”等八法以判预后。  相似文献   

3.
逍遥散加减治疗乳房病三则汪顺民,张秀娟(安徽省黄山卫生学校245000)关键词:逍遥散;乳癖;乳病;乳胀逍遥散(《和剂局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六味药组成,为疏肝理脾的常用方剂。笔者以该方加减治疗乳房病症应手取效。兹举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4.
内伤杂证从脾论治验案三则王文昭许卯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33000)关键词:内伤杂证;脾;辨证论治内伤杂证,病情错综复杂,病机难执一说,治上则碍下,治下则又损上,若从中而治之,调理脾胃,兼顾他脏,每获良效,兹举验案三则如下。1慢性肾炎、肾功...  相似文献   

5.
清代新安医家郑重光治伤寒崇张仲景之论,宗方有执错简之说,并发挥新意。其对阳明病阐发较多,认为阳明分经、腑病,各有提纲;阳明病有风寒表里之分;阳明与三阴互为表里;重视阳明胃气的保护。郑重光将合病、并病条文加以汇集,以相互参证;提出阴阳之间乃至三阴之间也有合并病。其临床善辨伤寒阴证,治疗力倡温阳、温补之法,用药善用附子、干姜、人参、肉桂;精通脉诊,重视据脉辨证。  相似文献   

6.
《经方实验录》中大承气汤证医案体现了曹颖甫对大承气汤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特点,即以《伤寒论》所载条文的脉证为主线,同时参考胃足阳明脉的循行及其“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尤其注重审察病源和辨别表里。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证上原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柯注: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 程批:“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然南人体弱汗不出,亦不必用麻黄,只须用此汤亦能作汗,每用屡验,非虚语也。若汗不出而脉弱者则若何?曰:仍用桂枝,少加白芍,或去芍可也,以芍能敛汗。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相似文献   

10.
邵荣世教授是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其运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低热不退、口腔溃疡、面部痤疮、尿路感染等病证,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杨骏认为神志病的病机为七情异常、六郁之邪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受扰,气血津液异常,脑神失用。其治疗神志病多从任督二脉选穴组方,以周身通调、形神共养,达镇静安神、调和阴阳之效。  相似文献   

12.
四时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难经》中亦有相关论述。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脉象随四时而变化,即“春弦、夏钩、秋浮、冬沉”;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脉象也会随之产生“太过、不及、病、死”的变化。通过诊察四时脉中气的强弱,即“太过、不及”脉,以及脉中胃气的盛衰,即“病、死”脉,并结合当下季节的五行属性,可以诊察人体疾病的深浅、治疗的难易以及预后。四时脉作为人体与天地联系的重要诊察窗口,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14.
周宜轩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注重临床思维的创新,临床诊治中善于总结;强调认识疾病的整体性、治疗疾病的综合性、预防疾病的主动性及收集四诊信息的灵活性;重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舌脉相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治疗、预防、养生相结合的"五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省著名老中医王任之,现任省卫生厅副厅长,尽管公务繁忙,依然坚持临床,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声誉。观其所治验案,既注意辩析病机,又善于灵活施治,尤以调治疑难杂证见长。为此,本刊在征得王副厅长同意的前提下,特请经常跟随王副厅长临床的三位同志整理治验三则,以示一斑。  相似文献   

16.
“主要脉证”语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内科学》总论篇中,其在阐述气血、风寒燥火、痰湿饮、六经和卫气营血、脏腑的病机病证时,于每一证型下,列病机概要、主要脉证、治疗法则、方药举例等项,据1985年版《中医内科学》统计,“主要脉证”的使用频次达79次之多。笔者认为,将“主要脉证”作为中医专业的术语使用,其欠妥之处,概之有三点。 1.脉无主次之分:历代医籍关于脉象种类的记载不一,《脉经》提出24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16种脉象,《濒湖脉决》提出27种脉象,而近代则多从28种脉象予以阐述。它们是通过部位、频率、形态、节律等方面来体会认识的。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兼挟,病位、病性有变化,临床上常可见到相兼脉,亦称复合脉,如浮紧脉、沉迟脉,但无主要脉、次要脉之说。再者,总论篇中所述79种证型的脉象,实际上是该证型的带见脉象,且多为相兼脉,当无潜在的次要脉,故说“主要脉”似欠妥。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四逆汤乃张仲景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其治疗急症的疗效早已得到广泛认同。仲景对杂病的诊治,审证求因,凭证选方,方药的运用灵活自如,独具匠心。故推及凡病属“真阳衰微,亡阳厥逆”之各种临床急危杂症皆可以本方斟酌用之,以扩大其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1例治验郭增木延(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241000)关键词:川崎病;中西医结合疗法毛某,男,4岁,门诊病人。患儿高热1周余,烦躁,时而嗜睡,口唇潮红,干裂,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疹,咳嗽,呕吐,腹痛。曾在外院诊断为“败血症”、“急性颈部淋巴结炎”...  相似文献   

20.
当归芍药散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由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组成,有养血、和营、疏肝、健脾、利湿、止痛等作用。笔者常以本方加减用于妇科计划生育术后诸症,收效满意。现举三则如下。 一、置节育环后赤带 例1.袁某,30岁,营业员。1983年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